【關鍵詞】 習慣性流產;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小劑量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39-02中圖分類號:R 714.21文獻標識碼:B
習慣性流產是指連續自然流產3次或以上者稱習慣性流產,近年來國際上已用復發性自然流產以代替原有名稱。本文對我院近年來門診經補充孕激素等常規治療后,無明顯效果,排除基因結構異常、解剖因素、內分泌因素、感染因素等引起的,實驗室檢查提示抗心磷脂抗體(ACA)陽性的自身免疫性習慣性流產10例,加用小劑量阿斯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療,現進行臨床分析,探討小劑量阿斯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療習慣性流產的臨床價值。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0例患者均為本院就診的習慣性自然流產者,連續自然流產至少3次,行婦科檢查、盆腔B超、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夫婦染色體分析、基礎體溫測定、巨細胞病毒包涵體、弓形蟲、衣原體及支原體檢查,排除基因結構異常、解剖因素、內分泌因素、感染因素等所致的流產,實驗室檢查提示抗心磷脂抗體(ACA)陽性,確診為自身免疫性習慣性流產。
2.治療方法 抗心磷脂抗體(ACA)陽性的自身免疫性習慣性流產患者,經血β-HCG確診妊娠就開始服阿斯匹林75 mg,每日一次,低分子肝素(速碧林)6150 IU 皮下注射,每日一次,同時予補充孕激素等常規治療。治療期間每周復查一次凝血功能、血β-HCG,了解患者的凝血情況及胚胎發育情況,每月復查一次抗心磷脂抗體,轉陰者停用低分子肝素,繼續服用阿斯匹林達到或超過以往流產月份,若再次出現抗心磷脂抗體陽性,再次加用肝素。應用肝素時間最短2周,最長3個月。
結果
10例患者中,早期流產8例,晚期流產2例,其中例4于26周再次出現抗心磷脂抗體(ACA)陽性,再次應用肝素2周。本組病例妊娠均達到28周,行B超檢查,利用頭圍、腹圍及股骨長度值,聯合計算得出胎兒體重估計值。除1例B超提示胎兒生長受限(FGR)外,余均B超提示胎兒體重估計值達正常指標。見表1。
討論
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流產占習慣性流產的20%[1],其中最主要是抗心磷脂抗體(ACA)陽性,抗心磷脂抗體易致胎盤血栓形成及梗塞,導致流產。關于抗心磷脂抗體導致流產的機理有幾種說法:①前列環素抑制說:即抗心磷脂抗體通過與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磷脂結合,干擾血管內皮細胞產生和釋放前列環素I2(PGI2),由于PGI2的減少,使PGI2與血栓素A2(TXA2)之間的平衡被打破,TXA2相對增高,影響凝血過程的瀑布效應,導致血管發生微血栓而引起流產[2]。②抗凝血素Ⅲ功能減弱。③蛋白C的激活是一種磷脂-鈣依賴性反應,抗心磷脂抗體可阻止這一活化過程,使活化蛋白C減少,不能抑制凝血因子Ⅴ及凝血因子Ⅷ,使血栓增加,胎盤受損,致流產[3]。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具有高比例的抗因子Xa和抗因子Ⅱa活性,具有快速和持續的抗血栓形成作用,阿斯匹林有抑制血栓素產生的作用,兩者合用改善胎盤功能,提高妊娠成功率,國外學者也報道利用肝素治療,妊娠成功率高[4]。本組結果顯示,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自身免疫性習慣性流產者,應用小劑量阿斯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療可提高妊娠成功率,減少胎兒生長受限的發生,但肝素有一定的副作用,長久應用可出現凝血功能異常、血尿,例3應用3個月后出現血尿,停藥后自行好轉,為了減少副作用,一般抗心磷脂抗體轉陰后即停用肝素。
總之,在治療過程認真監測凝血功能及患者癥狀,小劑量及合理應用阿斯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可提高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自身免疫性習慣性流產的妊娠成功率,降低FGR的發生率,且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5.
[2]余艷紅,萬淑梅,蘇桂棟. 圍產期抗磷脂綜合征診療進展[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6,9(6):430-432.[3]徐 亮,林其德,汪希鵬,等. 個體化免疫抑制-抗凝療法在抗心磷脂抗體陽性復發性流產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9):666-668.
[4]Saring G,Blumenfrld Z,Leiba R,et al. Modulation of systemic hemostatic parameters by enoxaparin during gestation in women with thrombophilia and pregnancy loss[J]. Throml Haemost,2005,94(5):980-985.
(收稿日期:2008-03-07 修回日期:2008-05-1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