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宮頸病變;電熱圈環切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40-02中圖分類號:R 713.4文獻標識碼:B
本院自2004年10月開始采用宮頸電熱圈環切術(LEEP)治療宮頸病變,到2007年5月止共治療患者455例,收到良好效果,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病例均來自于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455例患者。年齡21~59歲,平均35.99歲,其中20~29歲48例,占10.55%;30~39歲287例,占63.08%;40~49歲113例,占24.83%;≥50歲7例,占1.53%。有5例患者尚未生育,其余450例均為經產婦。上述患者多因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不適、腰骶部墜脹、性交出血等就診。婦科檢查時發現宮頸病變:宮頸輕度糜爛合并宮頸肥大或多個納氏囊腫27例,占5.93%;宮頸中度糜爛57例,占12.53%;宮頸中度糜爛合并宮頸肥大84例,占18.46%;宮頸重度糜爛96例,占21.09%;宮頸重度糜爛合并宮頸肥大146例,占32.08%;宮頸管贅生物9例,占1.97%;宮頸濕疣5例,占1.09%;其他(如宮頸管黏膜外翻、宮頸因產傷而致形態失常、宮頸肥大并多個納氏囊腫等)31例,占6.81%。
2.術前病理學資料 術前有4人無病理學檢查結果(均為拒絕送檢),其余451例均有宮頸刮片(傳統巴氏分級)或者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宮頸活檢結果(陰道鏡下多點活檢)。其中巴氏Ⅱ級57例,占12.52%;TCT報告示炎癥反應28例,非典型鱗狀細胞意義不明(ASC-US)8例,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8例,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1例,分別占6.15%、1.76%、1.76%及0.22%,宮頸活檢示慢性宮頸炎125例,占27.47%;慢性宮頸炎伴鱗化69例,占15.16%;慢性宮頸炎伴鱗狀上皮細胞增生活躍10例,占2.19%;鱗狀上皮乳頭狀瘤樣增生9例,占1.97%;CINⅠ71例,占15.60%;CIN Ⅱ48例,占10.55%;CIN Ⅱ~Ⅲ5例,占1.09%;CIN Ⅲ3例,占0.65%;宮頸息肉7例,占1.54%;宮頸腺瘤樣增生1例,另有1例為宮頸肉芽腫性炎,結核不能除外。其中術前病檢CIN Ⅱ~Ⅲ及CIN Ⅲ患者共8例,此8例中有5例尚未生育,其余3例患者堅決要求行LEEP術。
3.手術方法 月經干凈3~7天行LEEP治療。術前須行血常規、凝血圖及白帶常規檢查等。術中根據病變范圍及CIN級別選擇不同型號的電切環,常規消毒外陰、陰道及宮頸,并于碘液不著色外0.3~0.5 cm進行環切,以宮頸自上而下,緩慢均勻連續移動電極,切除宮頸組織。若病變面積大,可分次進行,直至切除全部移行區病變組織。宮頸深度0.4~0.7 cm, CIN Ⅱ~Ⅲ宮頸深度達1 cm以上。切除組織物貼標記送病檢。宮頸創面用球形電極電凝止血。術畢時宮頸創面予碘伏帶線棉球壓迫止血(24小時內取出)或宮頸創面予云南白藥粉、明膠海綿止血。術后觀察陰道排液量、出血量,并分別于術后4周、8周、3個月、半年、1年等時間隨訪,檢查宮頸創面愈合情況。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為宮頸體積縮小,宮頸光滑,糜爛面及納氏囊腫消失。
結果
1.術中及術后出血情況 LEEP手術時間短,絕大多數病人出血少。術中出血<30 ml者共432例,占94.95%。出血>30 ml者共23例,占5.05%。其中有3例出血達50 ml,4例出血達100 ml左右,這7例患者均留院觀察,并予宮頸創面填塞碘伏紗條及明膠海綿,于24小時內取出紗條,見宮頸創面無活動性出血。所有患者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排液量,并于術后10~15天開始出現少許陰道流血。有37例患者(8.13%)術后半個月左右出血量多,似平素月經量,給予局部云南白藥紗布填塞止血好轉。
2.術后病檢結果 在45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因術前已行宮頸活檢而拒絕術后病檢,其余451例患者均常規病檢。1例術前為宮頸腺瘤樣增生,術后為宮頸原位腺癌。1例術前為CIN Ⅲ,術后為宮頸原位鱗癌;另有1例術前為CIN Ⅱ,術后為CIN Ⅱ~Ⅲ;術前宮頸活檢CIN Ⅰ71例,有22例降為炎癥;而術前CIN Ⅱ、Ⅲ級別者,有9例下降。其原因在于術前陰道鏡多點活檢把可疑病灶切凈,致LEEP術后病理降級。其余患者術前與術后病檢結果基本相同。
3.術后隨訪 術后1個月復查414例宮頸創面完全愈合;38例于術后2個月因宮頸口有少量柱狀上皮顯露或外翻,再次予小號環形電極挖除宮頸管炎性組織。以上452例患者術后3個月均臨床治愈,宮頸光滑,色質外觀無異常。有2例患者因術后病檢為宮頸原位癌行子宮切除術,有1例患者因CIN Ⅱ~Ⅲ堅決要求行子宮切除術。對CIN患者定期隨訪,每3~6個月復查TCT,全部為炎癥反應。452例患者中無一例出現宮頸管狹窄、粘連。
討論
慢性宮頸炎是已婚婦女常見病、多發病,是宮頸癌發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而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一組與浸潤性宮頸癌密切相關的癌前期病變的統稱,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阻斷宮頸癌發生的重要環節。因而應積極治療慢性宮頸病變,尋找一種方便、可靠、滿意的治療方法,是婦科醫務工作者的重要課題之一。高頻電波刀用于婦科宮頸病變——宮頸環形電切手術由法國學者Carfier1981年首創,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是一種新型的切除大塊組織的電切療法[1]。
1.LEEP刀原理及對病理組織的影響 LEEP刀由電極尖端產生超高頻電波。接觸組織時產生阻抗,吸收電波產生高熱,完成各種切割止血目的。它與傳統電刀不同,傳統電刀由電極本身產生阻抗電流,通過產生高熱達到手術目的。LEEP術后病理組織標本雖有熱效應痕跡但無炭化現象,故不妨礙病理結果的判定。
2. 適應證及禁忌證 LEEP指征為:①慢性宮頸病變:如久治不愈的宮頸中重度糜爛,宮頸息肉,宮頸肥大,宮頸納氏囊腫,宮頸濕疣等;②持續CINⅠ或者CINⅠ隨訪不便者;③CINⅡ、Ⅲ的治療;④宮頸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或有癥狀的宮頸外翻;⑤懷疑早期浸潤癌或原位癌,為明確診斷,確定下一步治療等。LEEP禁忌證為:
①生殖道急性炎癥;②妊娠;③已確診的子宮頸腺癌或原位癌;④陰道、宮頸解剖結構異常;⑤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3.LEEP術需注意的問題 ①防止術后宮頸管狹窄:錐切不宜過深(≤18 mm);術后感染和術后出血時間長也是造成狹窄的原因,因此術前應排除和治療陰道及宮頸感染,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②適當掌握切除速度:切除速度過快,出血多;切除速度過慢,時間長,熱損傷大,脫痂出血機會增多。③應讓經培訓后的專職醫生進行操作,包括規范化的術前診斷程序(子宮頸刮片、TCT、陰道鏡、活檢病理)及適應不同子宮頸病變的LEEP活檢術和LEEP錐切術。④切除邊緣盡量超過正常組織1 mm以上,從而達到減少漏診漏治的目的。⑤術后定期隨訪,尤其是CIN患者。
LEEP具有快速簡便、廉價、并發癥少、手術時間短、出血少等優點,切除組織面積大,切除標本邊緣無炭化,不影響病理診斷且較術前活檢取材全面,而且病人無痛苦,不需要麻醉,術后在短期內可恢復正常的鱗柱交界,宮頸質地不變硬,無疤痕形成,不影響妊娠和分娩,保留生育功能,對宮頸肥大、外口松弛、頸管外翻、宮頸陳舊性裂傷等同時進行整形,達到圓潤、美觀的效果。具有診斷及治療雙重療效,在宮頸疾病治療中安全有效,是治療宮頸病變較理想的方法,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2]。
參考文獻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755-1761.
[2]張雪玉,王鳳連,單翠萍.LEEP聯合α-干擾素栓治療宮頸病變的臨床觀察[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2,18(6):377.
(收稿日期:2008-02-22 修回日期:2008-05-28)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