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慢性支氣管炎;中西醫結合;活血化痰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63-01中圖分類號:R 562.21文獻標識碼:B
慢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病情易于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筆者自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54例,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08例均為我院住院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4例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齡35~78歲,平均53.5±12.1歲;病程3~26年,平均13.1±5.4年。對照組54例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齡34~79歲,平均53.7±12.0歲;病程4~25年,平均12.9±5.1年。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臨床上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癥狀,或伴有喘息,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并連續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癥狀的其它疾病,如肺結核、塵肺、肺膿腫、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咽疾病等。
3.方法 對照組給予氨茶堿0.1~0.2 g,每日3次;必漱平6 mg,每日3次;常規西藥抗炎和對癥治療。1個月為1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自擬中藥湯,方藥組成:桃仁10 g,當歸10 g,赤芍10 g,黃芪10 g,白術10 g,黃芩6 g,陳皮6 g,法夏10 g,蘇子6 g,沉香3 g,生甘草3 g。每日1劑,分2次服,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停用西藥,繼服本方1個療程。
4.統計學處理 兩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
1.療效標準 參照全國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專業組會議修訂的“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1]。臨床控制:咳、痰、喘及肺部哮鳴音恢復到急性發作期以前水平,血常規正常;好轉:咳、痰、喘及肺部哮鳴音有好轉,但未恢復到急性發作前水平,血常規正常;無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鳴音無改善。
2.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治療組54例中,臨床控制40例,好轉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3%。對照組54例中,臨床控制25例,好轉19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1.5%。經χ2檢驗,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6.0,P<0.05)。
3.兩組遠期療效比較 對兩組有效病人進行2年隨訪,結果治療組54例病人中,接受隨訪者有48例,其中1年復發者10例,2年復發者18例。對照組54例中,接受隨訪者44例,其中1年復發者17例,2年復發者19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復發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5.980,P<0.01)。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多發季節為春、秋、冬三季,尤以氣侯變化、乍冷乍熱時多發。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咳嗽”、“痰飲”等范疇,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癥狀。其病機特點多數學者認為是本虛標實,多因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導致水濕內停,聚而生痰,又復感外邪,引動伏痰,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而其急性發作期屬中醫“咳嗽”、“喘證”等范疇,其病因多為外邪侵襲肺衛,引致肺失宣肅,致咳、痰、喘等癥狀,病久肺病及腎,子病及母,肺脾腎三臟虛損,水濕運化失常內停,成飲成痰,阻塞氣道,氣滯血瘀,而造成痰瘀互結的病理基礎。中醫藥通過清熱、化痰、理氣、活血共用,切中病因病機,配合痰菌檢查選用合理抗生素及支持治療,療效進一步提高[2]。我們認為本病病程較長,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且肺主氣,氣為血之帥,或痰阻氣機,氣不行血,常易導致血瘀。因此,瘀血阻滯亦是本病的一個重要病理因素。根據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本研究立活血化痰、降逆止咳為基本治法,自擬中藥配方以治其本,配合西藥常規治療以治其標。方中以桃仁、赤芍、當歸活血化瘀;白術、陳皮、法夏健脾燥濕化痰;黃芪補肺氣;沉香納腎氣;蘇子降逆氣;黃芩清肺熱。諸藥合用,補益肺脾腎,以絕生痰之源;活血化瘀,以利氣血沖和。從治療結果來看,兩組不僅近期療效有明顯差異(P<0.05),而遠期療效治療組更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確切,能有效防止本病復發。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1979年修訂)[J].中華結核和呼吸疾病雜志,1980,3:61-62.
[2]陳 榮.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5(5):325-326.
(收稿日期:2008-02-03 修回日期:2008-05-12)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