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阿奇霉素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療效。
方法 將160例呼吸道感染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80例,治療組靜滴阿奇霉素10 mg/(kg#8226;d),連用5天,停藥后根據病情需要改為阿奇霉素10mg/(kg#8226;d)口服治療;對照組給予靜滴紅霉素15~30 mg/(kg#8226;d)。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胸片及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組痊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退熱時間、止咳時間、啰音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 阿奇霉素靜滴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療效優于紅霉素,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阿奇霉素;紅霉素;小兒;呼吸道感染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4-0421-02中圖分類號:R 725.6文獻標識碼:A
本文統計的160例呼吸道感染患兒,分別用阿奇霉素和紅霉素治療并進行比較,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入選的160例均為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兒。入院前均未用過抗生素或中藥,并排除對大環內酯類藥物過敏及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例。根據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多為刺激性咳嗽),肺部聽診有干濕性啰音,胸部X線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細菌性肺炎或支原體肺炎26例(16.2%),支氣管炎86例(53.8%),急性扁桃體炎48例(30%)。所有確診患兒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其中治療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為3.3±1.2歲,對照組男47例,女33例,年齡為3.4±1.3歲。兩組年齡、性別及臨床表現等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治療組用阿奇霉素注射液(廣東順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號:20020259)10 mg/(kg#8226;d),緩慢靜滴(3~4小時),連用5天,停藥3天后根據病情需要給予阿奇霉素10 mg/(kg#8226;d)口服治療;對照組先將乳酸糖紅霉素(上海四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號:004025)溶于10 ml滅菌注射用水中,再添加到5%葡萄糖液100 ml中緩慢靜滴,20~30mg/(kg#8226;d),靜滴2~4小時,療程5~7天。
兩組均常規給予對癥治療,在用藥前后檢測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各1次,觀察記錄患兒病情變化及不良反應等情況。
3.療效判斷 參照國家衛生部1993年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4級進行評定:痊愈:癥狀、體征、實驗室及病原菌均完全恢復正常;顯效:病情明顯好轉,但上述4項中有1項未完全恢復正常;進步:用藥后病情有所好轉,但不夠明顯;無效:用藥后72小時病情無明顯好轉甚至病情加重者。
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患兒的癥狀、體征好轉時間比較 治療組在退熱時間、止咳時間及啰音消失時間均比對照組短(P<0.01),見表1。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痊愈率(87.5%)明顯高于對照組(51.25%),經卡方檢驗,差異有極顯著性(P<0.01),見表2。
3.不良反應 治療組5例(6.25%)出現輕微腹部不適、惡心、食欲減退,皮疹或皮膚瘙癢,未作特殊處理;對照組有14例(17.50%)有明顯胃腸道反應,輸液部位疼痛,其中有3例出現一過性ALT和AST升高,對有胃腸道癥狀明顯者在靜滴紅霉素前10~20 min口服奧美拉唑或枸椽酸鉍鉀預防或減輕胃腸道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χ2=4.83,P<0.05,有顯著性差異。
討論
阿奇霉素化學名為:9去氧9a氮雜9a甲基9a紅霉素A,為新一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與紅霉素的抗菌作用機制相似,主要是與細菌核糖體的50S亞單位結合,抑制依賴于RNA的蛋白合成,具有抗菌譜廣,半衰期長,組織濃度高,吸收好,療效肯定[1],其作用較紅霉素強,副作用相對小。阿奇霉素在體內各組織內濃度可達到同期血濃度的10~100倍,在巨噬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內濃度高,巨噬細胞能將阿奇霉素運轉至炎癥部[2],根據阿奇霉素這一藥代動力學特性,采用每天靜滴阿奇霉素1次的給藥方案,結果阿奇霉素療效明顯高于紅霉素,并且在退熱時間、止咳時間及啰音消失時間均比紅霉素(對照組)短(P<0.01),不良反應則低于紅霉素,與尹桃等報告相似[3]。
因此認為,阿奇霉素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療效顯著高于紅霉素,且療程短,應用簡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
[2]齊 燁.阿奇霉素序貫治療中重度肺炎支原體肺炎療效觀察[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10):847-848.
[3]尹 桃,蔣躍飛.阿奇霉素與紅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的對比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2,27(4):240-241.
(收稿日期:2008-05-10 修回日期:2008-07-2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