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提高手背靜脈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方法 將300例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150例采用給指握拳法,對照組150例采用傳統握拳法為患者行手背靜脈穿刺。結果 實驗組較對照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P<0.01),液體外漏較少(P<0.05)結論 給指握拳法能提高手背靜脈穿刺成功率,減少液體外漏,病人痛苦減輕。
【關鍵詞】 給指握拳;靜脈穿刺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4-0427-02中圖分類號:R 472.9文獻標識碼:A
靜脈穿刺是臨床中最常用的一項護理操作技術,也是治療疾病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急危重癥病人的搶救中能否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及時給藥是搶救成功的關鍵。為提高手背靜脈穿刺成功率,減少液體外漏及腫脹現象發生,避免操作失敗而再次為患者穿刺帶來的疼痛和恐懼感,筆者對比觀察了兩種靜脈穿刺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入選對象為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每天在門診輸液的病人共30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50例,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齡為16~80歲,平均年齡為50歲。病例納入標準為:①意識清醒,文化程度不等,能互相溝通交流正確配合。②穿刺部位皮膚完好,無疤痕、硬結、炎癥,血管彈性好,排除化療、慢性病病人。③輸液時間為每天1次,最少1天,最多7天。兩組性別、年齡以及疾病嚴重程度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實驗組采用給指握拳法為患者行手背靜脈穿刺。按常規準備用物,患者取隨意舒適體位,操作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愉快的心情[1],邊操作邊與患者說話以分散其注意力,排氣時將調節器置于緊貼茂菲氏管下端[2]。選擇橈骨莖突、尺骨莖突及第三掌骨頭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為穿刺點[1],在穿刺點上方小于6 cm處扎止血帶,注意避免拍打血管[3],可用拇指輕輕揉搓或反復扎止血帶的方法提高血管充盈度。常規消毒皮膚后采用給指握拳法給患者穿刺,即操作者將左手食指、中指輕輕放入患者掌心側待穿刺部位下,無名指和小指將患者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攏并向下按壓呈生理彎曲狀,根據穿刺點調節手的位置,同時操作者的食指、中指將患者的手掌向上頂,拇指輕壓在患者指掌關節上固定,但不拉緊皮膚,將陷入掌骨間隙的靜脈頂出,充分暴露待穿刺靜脈[4,5],右手持針與皮膚成45至60度角[2],針頭斜面略向左[1],從血管上方直接快速穿刺進針,皮膚及血管一次性穿刺到位,見回血或感覺突破血管后迅速改變進針角度,沿血管走向平行進針約1 cm[6],然后松止血帶,松調節器,用一條無菌輸液貼固定針柄后輕輕將放入患者掌心的食指、中指抽出,第二條輸液貼固定進針部位將針頭牢固固定在血管內,帶吸收墊的一條固定未進入血管的針梗部,最后一條固定硅膠管。對照組采用傳統握拳法為患者行手背靜脈穿刺。
3.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兩組穿刺效果比較,實驗組首次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液體外漏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
討論
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往往會影響她們的周圍靜脈穿刺技術,比如:①緊張繁忙的護理工作壓力和家庭瑣事使得護理人員精神不振,情緒低落。②遇到對方是領導、親友、熟人時,由于思想上有顧慮而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操作時易慌亂,怕一針扎不準被對方埋怨,越想越影響周圍靜脈穿刺技術。③對嬰幼兒、危重患者及靜脈暴露不明顯的患者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護理人員應有穩定的心理素質,保持愉快的心情,精神飽滿,集中精力,認真細心的選擇好靜脈,面對患者的不信任,更應沉著冷靜,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技術水平,避免不良情緒造成穿刺失敗給患者增加痛苦。
一次性輸液器由于管腔容積小,將調節器置于緊貼茂菲氏管下可使管腔容積增大,虹吸作用增強,頭皮針一旦進入血管就很容易回血,克服了穿刺不回血現象,降低穿刺難度,提高成功率[2]。
所選穿刺點區域的神經分布稀疏,神經與靜脈成交叉關系,是減輕穿刺疼痛的最好部位[1]。對于一些毛細血管脆性大或伴有血小板減少的患者來說,拍打可能引起皮下出血[3],且拍打能引起患者疼痛,尤其是在冬天,故應避免拍打血管。
靜脈穿刺關鍵是使血管顯露充分,有利于穿刺操作進行及提高穿刺成功率,減輕由于穿刺失敗再次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尤其對于消瘦、年老患者來說,一方面其手背皮下無脂肪,皮膚松馳,靜脈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彈性降低,脆性增加,靜脈不充盈,血管不易固定;另一方面其手背掌骨相對外突,手背靜脈陷入掌骨間隙難以顯露,深淺難以掌握,給靜脈穿刺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更應充分暴露靜脈、降低穿刺難度。用傳統的方法穿刺時,患者握拳后還存在以下不利情況:①由于緊張恐懼,患者會用力握拳致穿刺肢體緊張僵硬,使操作者不能隨意調節穿刺部位。②握拳時靜脈血管易受周圍組織壓力的影響,肌肉收縮使肌肉間的靜脈受壓管腔變癟,穿刺時針尖易穿透血管壁造成滲漏。年老消瘦者握拳后掌指關節相對突出更明顯,皮膚緊張,使靜脈陷入骨間隙皮下深處,充盈較差,不容易感觸到血管;同時握拳后掌指關節高于手背而影響進針角度的調整,影響穿刺操作,容易造成穿刺疼痛。③握拳時皮膚處于緊張狀態,穿刺針頭斜面銳利,快速進針時常將皮膚割成小顆粒并進入針孔形成堵塞致回血不暢,使操作者難以判斷針頭是否進入了血管[4]。④握拳法穿刺成功后要囑咐患者松拳,此過程由于皮膚和血管的牽拉或回彈,容易使針尖刺破血管或脫出血管外,致使液體外滲導致穿刺失敗,且松拳后容易使手背靜脈重新下陷到掌骨間引起穿刺點不適或疼痛[4]。給指握拳法操作者用食指和中指將患者掌側蚓狀肌和骨間肌向上頂時間接將陷入掌骨間隙的淺靜脈頂出,能有效地提高血管的充盈程度,加大血管的暴露[5],而患者的手也一直處于生理彎曲狀,從而克服了上述傳統的握拳法的不足,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對于消瘦、年老的患者來說更能體現出其優勢。
采用加大進針角度、針尖斜面略向左從血管上方直接快速進針的方法縮短了機械性潛行過程,使針頭刺激皮膚時間縮短,減少針尖對組織的切割和撕拉[1],減輕了對皮膚和血管的損傷,進針容易、省力、落空感明顯、回血快、致痛物質釋放減少,疼痛減輕或達到無痛注射,同時又使皮膚針眼與血管針眼之間的距離縮短,降低了拔針后皮下瘀血的發生率[3]。確保針頭在血管內的前提下,盡量減少進入血管的針頭長度,以減輕病人的疼痛,減少對血管的損傷,延長血管使用壽命[1]。固定是整個穿刺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固定不當可引起針頭滑動、滑脫、針尖刺痛,甚至穿破靜脈引起皮下出血或將微生物帶入組織深層,從而影響到靜脈穿刺的成功率[2],因此粘貼膠布的手法、膠布的排列及膠布的長寬對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云燕,余紅艷.減輕周圍靜脈穿刺疼痛方法及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71-73.
[2]吳勝梅,王金明.影響靜脈穿刺的相關因素[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0):73-74.
[3]王志紅,王洪平.輸液拔針后按壓部位與按壓時間的觀察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35-36.
[4]李元珠,馬曉霞,王玲玲.給指握拳法在靜脈穿刺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9):47.
[5]魯敏卿.老年消瘦患者手背淺靜脈穿刺方法的改進[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6):60.
[6]鄧穎珍.快速靜脈穿刺法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4):43.
(收稿日期:2008-04-28 修回日期:2008-07-30)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