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95°DCS;內固定;股骨粗隆間骨折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4-0444-02中圖分類號:R 683.42文獻標識碼:B
伴隨著高速高能量損傷增多及社會老年化,粗隆間及粗隆下粉碎性不穩定骨折也日漸增多,此類骨折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我們自2004年4月~2007年1月采用95°動力髁螺釘(DCS)治療粗隆間及粗隆下骨折33例,通過臨床觀察,效果較好。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共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34~74歲,平均52.3歲。33例中,股骨粗隆間骨折18例,粗隆下骨折15例。粗隆間骨折中按Evans分類, Ⅲ型11例, Ⅳ型7例。粗隆下骨折按Seinsheimers分類Ⅱ型7例,Ⅲ型5例,Ⅳ型3例。致傷原因:平地行走跌倒6例,墜落傷13例,機動車撞傷14例。術前伴有高血壓4例,糖尿病3例。
2.術前準備 行脛骨結節牽引,以利復位,減輕疼痛。治療合并癥。牽引后攝髖部X線片,以更明確內固定選擇。
3.手術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滿意后,患者仰臥于骨科牽引床,患側臀下墊枕,牽引復位,正側位透視證實復位滿意,肢體長度恢復通常以轉子間區股骨距內側的弓形結構恢復為標志。取髖外側縱切口,自大轉子頂點向下約14~20厘米,將股外側肌自后向前掀起,顯露大轉子,利用95°角度導向器,向股骨頸內鉆入導針,正側位透視證實導針位于股骨頸、股骨頭中央位置,距股骨頭軟骨下骨1厘米,以三聯擴孔器擴孔,攻絲后擰入粗螺釘,安裝鋼板,分別以螺釘固定。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麻醉清醒后行股四頭肌鍛煉,術后第二天開始行CPM鍛煉。
結果
本組共33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19個月,平均15個月,全部獲得骨性愈合,其中出現髖內翻1例。功能按Sanders標準[1],優20例(60.6%),良11例(33.3%),可2例(6.0%)。手術平均時間55分鐘(45~80分鐘),出血平均230毫升(160~380毫升)。
討論
1.DCS的適應證及優點
髖部骨折好發于老年人及高速高能量損傷中,創傷較大,傷后對患者活動影響大,致殘率高,雖是常見病,但亦是治療難點之一,尤其是股骨粗隆間、粗隆下粉碎骨折手術較易出現內固定斷裂、髖內翻等并發癥。DHS是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標準方法,療效肯定。但對骨折累及大粗隆、粗隆下骨折粉碎嚴重,骨折線位于DHS進釘處時則不適用,因為如用DHS固定,頸釘從骨折線通過,使骨折固定不可靠,并且影響骨折愈合。粗隆下骨折也是一樣,DHS頸釘也會部分進入到骨折線,影響固定效果,妨礙骨折愈合。而DCS頸釘入釘位置較高,不易出現這種情況。DHS治療逆粗隆下骨折時,加壓作用可導致骨折端的分離,療效更差,應屬禁忌。對于粉碎性不穩定骨折,由于股骨頸后內側骨質缺損,壓應力不能通過股骨矩傳導,內植物上應力增大,易出現螺釘切割股骨頭、鋼板疲勞斷裂、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發癥。DCS的動力加壓螺釘與鋼板呈95°角,適合股骨近端的解剖結構特點,并類似懸臂梁系統,由于應力分散,折端不易變形,固定牢固。DCS入針點高,可于骨折近端增加數枚螺釘固定,增加了近端的抗屈曲旋轉能力,達到牢固固定,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總之通過我們的臨床應用,證實95°DCS在股骨粗隆間及粗隆下粉碎性不穩定骨折治療上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可視為粉碎性不穩定粗隆間和粗隆下骨折的一種可靠手術方法[2]。
2.采用DCS治療此類骨折時的注意點
術前仔細閱片,術中透視下整復頸干角至正常角度。根據骨折分型決定術中具體的進針部位,對于粉碎性不穩定骨折,由于骨折端缺乏緊密接觸,DCS固定后抗旋轉能力仍較差,故粗釘進針部位多選擇在貼近股骨矩側,因股骨矩邊緣較軸心致密,螺釘的把持力較強,而且螺釘偏離了股骨頸的旋轉中心,因此有助于防止骨折端的旋轉移位。行導針定位時應在透視下操作以證實引導針位置是否正確,避免反復操作造成股骨頸部骨質結構的破壞,硬度減低致粗螺釘松動,穩定性下降或使釘穿出股骨頸。
對于粉碎性骨折病例,股骨近端因重力下垂常向下沉,復位時需注意糾正,通常需要用手法或工具上提股骨干;以足作為中立位標志時,由于踝部韌帶拉伸的原因會有一些誤差,故以髕骨為標志準確性較好,此時足常呈輕度內旋位。因為股骨粗隆后內側骨皮質缺損越大,骨折穩定性的破壞也就越明顯,故對股骨上段內側包括小粗隆在內的骨折塊,應盡可能復位,用皮質骨螺釘加壓固定;如難以復位,則需屈髖屈膝,使髂腰肌松弛,再行骨折塊復位固定,這樣可防止術后功能鍛煉時內固定器械因負荷增大而造成破壞。但對粉碎嚴重的骨折,可應用較長鋼板,采用橋接方式固定,在骨折線遠端要有4~5枚螺釘固定。這樣可保護骨折端血供,失血少,減少對已受傷的骨骼和周圍軟組織的進一步破壞,又獲得骨折固定的可靠強度。因為對嚴重粉碎性骨折,過分追求骨折的解剖學重建,其結果往往是既不能獲得堅強固定,又可使原已損傷的組織血供遭到進一步破壞,影響骨折愈合。
3.手術時機的選擇
此類患者多為高齡或創傷較大,術前準備尤其重要。對高齡病人作全面檢查以發現影響手術的合并癥并及時處理、糾正;在術前準備階段應重視臥床并發癥的防治。高速高能量損傷所致的粉碎性骨折患者創傷多較大,需注意有其他合并損傷的存在,入院后應迅速對病人的全身情況作出全面評估,由于傷處出血腫脹較嚴重,一般在傷后48~72小時手術比較合適。先采用骨牽引方法幫助復位,對不穩定型骨折采用加大牽引重量的方法幫助復位,以期盡快恢復下肢長度以利于手術中的復位,并可穩定骨折端,減少出血,減輕腫脹。但對一些原已喪失活動能力者,如果功能并沒有因為骨折而改變時,手術也許并不是必需的。
4.術后康復
為了盡快增強病人恢復信心,減少臥床所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以及促進關節功能的早日恢復,術后功能鍛煉是提高手術療效的必要措施。術后功能鍛煉時應根據患者年齡、骨質疏松程度、粉碎程度、健康狀況及手術固定強度等全面考慮。早期功能鍛煉時,CPM可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肢體腫脹,同時應鼓勵患者主動功能鍛煉。因為只有通過主動運動,以期增強患肢的肌肉力量、防止廢用性萎縮、減少骨量丟失而促進骨折愈合,為日后負重行走創造條件[3]。對于不穩定骨折,根據骨折不穩定的程度,有可能發生肢體的短縮。年輕病人通常在術后3~4個月能棄拐行走[4]。并發癥主要為髖內翻,本組發生1例為120°,預防方法為避免早期完全負重,負重時間及程度需根據X線片骨折愈合情況而定,并且在術后使用兩膝間枕墊,以減輕側臥時骨折端的剪力。骨折愈合后年輕病人取出內固定物,老年病人則未強求。
參考文獻
[1]劉云鵬,劉 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17-219.
[2]羅從風,朱 越,王 磊,等.459例動力髖螺釘治療股骨轉子周圍骨折結果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2,4:188-191.
[3]黃公怡,王福叔.鵝頭釘治療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1984,4(6):349.
[4]王滿宜,楊慶銘,曾炳芳,等.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443-444.
(收稿日期:2008-05-18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