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脛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4-0447-01中圖分類號:R 683.42文獻標識碼:B
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在臨床治療中,部分學者主張一期清創加內固定,也有主張一期清創加跟骨牽引,再二期內固定。自2004年以來,我科應用外固定架治療脛腓骨開放性骨折45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45例,男性38例,女性7例,年齡22歲~57歲,平均年齡37歲。受傷距治療時間最短3小時,共43例,最長7天,共2例。按Gustilo分型[1]I型2例,Ⅱ型10例,ⅢA型8例,ⅢB型17例,ⅢC型8例。
2.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
(1)一期清創及外固定架固定術 在腰硬聯合麻醉下,徹底清創,切除壞死無生機組織,判斷方法依據Gregory提出的4個C法[2]即顏色(colour);堅實度(consistency):肌肉有無水腫;收縮性(contractivity):以鑷夾擠有無收縮;血容(capacity to blood):有無活潑出血。清創后重新消毒鋪巾,由助手牽引,維持軸線,保留長度,在骨折遠近端皮膚各定兩個進針點,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止血鉗分離直達骨膜,切開骨膜,導向器定向,長鉆頭鉆孔,測探出螺孔長度后,旋入有自攻螺紋的骨螺釘,遠 近端各置2枚骨螺釘,安裝外固定架,拍片復查,骨折端及骨螺釘的位置滿意后,完全旋緊外固定架上萬向關節的螺絲。修復軟組織,堅持無張力下的直接縫合,并充分引流。對于軟組織缺損較大或污染較重傷口行二期消滅創面,采用轉移皮瓣或游離皮片移植覆蓋創面。
(2)術后處理
術后患肢置于托馬斯架上,懷疑筋膜間隔區綜合征可能的,密切觀察5“P”征,即疼痛;蒼白;無脈;麻痹;牽拉痛。強調全身抗生素的使用及全身支持治療,必要時行血培養。軟組織修復后,定期拍片復查、針眼換藥及定期外固定架的動力化處理。
3.治療效果
本組所有病例中,44例獲得骨性愈合,未再行內固定處理。1例行二期髂骨取骨植骨加鋼板內固定獲得骨性愈合。
討論
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是臨床常見損傷,因脛骨位于皮下,經常在損傷后,局部無健康軟組織覆蓋,為了軟組織的修復和穩定骨折端,筆者主張行一期外固定架固定。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具有發病率高,愈合時間長的特點。臨床上治療方法很多,預后不一,治療成功的關鍵是盡早消滅創面,穩定骨折端,降低感染率。關于該類型骨折,按Gustilo分型,哪一型可行內固定治療,亦有人闡述[1]。外固定架固定的優點具有實用簡便,無論是閉合性或開放性脛腓骨干骨折均可應用,且操作簡單。在外固定架固定及軟組織修復后,若存在骨不連時,可再行內固定治療,增加了治療方法的選擇,并降低感染的風險。若未再行內固定治療者,可定期動力化,促進骨折早期愈合,這是內固定尤其是鋼板內固定所無法相比。早期外固定架治療,還可減少骨牽引后引起的關節活動障礙及長期臥床的并發癥,且可恢復脛骨的長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外固定架固定在治療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應為首選的治療方法,這一點也是遵循了AO關于開放性骨折治療的金標準[2]。
參考文獻
[1]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第3版,2001,298-307.
[2]王滿宜,楊慶銘,曾炳芳,等.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42.
(收稿日期:2008-05-05 修回日期:2008-07-18)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