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肺下葉結核;成人;影像學表現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4-0465-01中圖分類號:R 521文獻標識碼:B
近年來國內外肺結核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且肺結核的影像學表現越來越不典型[1],肺下葉結核不是成人的好發部位,肺下葉結核的臨床癥狀及X線、CT等影像學特征與肺上葉結核有較大不同,容易誤診。為了加深對本病的認識,現將七年來被確診為本病32例,就其臨床和X線、CT表現進行分析探討,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誤診的目的。
臨床資料
1.臨床表現及治療情況 本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齡18~30歲27例,占84.3%,急性發病者21例,占65.6%。有臨床癥狀者31例,占96.8%,以咳嗽,咳痰,乏力,發熱,胸痛,納差,消瘦,咯血及血痰為多見。誤診19例占59.3%,其中誤診為肺炎11例,肺膿腫3例,支氣管擴張2例,胸膜炎2例,肺良性瘤1例。有結核并發癥13例,其中胸膜炎5例,胸內淋巴結核4例,頸淋巴結核3例,肺不張1例。本組中26例查肺結核菌陽性17例,結核菌素試驗12例,陽性8例;纖維支氣管鏡檢查13例,病檢確診10例。抗結核化療32例,滲出性病變者26例,占81.3%,其中治療3個月有效22例,無變化4例;干酪性病變6例,占18.7%,其中治療3個月有效1例,無變化4例,惡化1例。
2.影像學表現
(1)胸片X線分類:①肺炎型,以肺段為主,呈密度輕度增高,邊緣不清的較均勻模糊陰影,間有大小不等的片狀,斑點狀或條索狀致密陰影,共10例,占31.2%。②浸潤型,呈邊緣模糊,界限不清,周邊密度較低的片狀,云霧狀模糊陰影或有斑點條索狀陰影及薄壁透明區,共7例,占21.8%。③空洞型,多以厚壁透明區為主,或并有播散病灶,為干酪壞死病變液化排控形成,共6例,占18.7%。④肺膿腫型呈大片狀炎變滲出性密度增高,邊界模糊密度不大一致的陰影,有明顯透明區,部分有液面,共5例,占15.6%。⑤支氣管播散型呈肺紋理增多,粗亂,有散在斑點狀,小片狀致密模糊陰影,共3例,占9.3%。⑥球塊型,胸片可見高密度的圓形,類圓形陰影,團塊狀,邊緣清晰,可有衛星病灶或中心性,偏心性液化共1例,占3.1%。
(2)CT表現:本組屬于滲出性病變者26例,占81.2%。表現為與支氣管肺炎相似的片狀致密模糊陰影,或為節段性分布的膜玻璃狀影,空洞和纖維結節或病灶周邊有衛星灶。干酪性病變CT值一般在15~30 Hu單位,成團塊密度影,多合并于空洞中,部分形成液化排空。
討論
肺下葉結核好發部位絕大部分在肺下葉背段和后基底段,于該部位發現以炎性滲出病變陰影時,尤其在疑診炎性改變經消炎治療無效或有空洞及球塊狀病變,其周圍有播散病灶,或衛星灶時應首先考慮到本病,要細致詢問病史,了解患者近期咳嗽,咳痰,咯血,午后潮熱,夜間盜汗,消瘦,胃納減退,軟倦等臨床表現,注意是否有結核病接觸史,細致體格檢查,同時要認真分析X線表現,特別對于表現為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類似肺炎及反復咯血及血痰的患者要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肺下葉結核X線表現多不典型,病變性質及結構較復雜,患者發病時多并存呼吸道混合感染,增加了X線診斷的困難,必須要與臨床患者病史、肺部CT檢查相結合,進行分析判斷,CT可以發現肺門淋巴結結核和隱蔽微小的病灶,減少漏診。
經過臨床特點和影像學特征的分析,結合文獻[2,3],我們對本病早期診斷的體會是:①肺下葉發現有空洞伴支氣管播撒,應考慮有肺結核的可能;②肺門區或下葉發現球形病灶,則應仔細分析其病變形態結構,測定CT值,并觀察有無衛星灶或陳舊性結核灶;③一側下肺出現片狀致密模糊陰影,經用多種抗生素治療半個月,病灶無吸收,則考慮肺下葉結核的可能;④多有大量結核菌排出,應早期反復多次查找致病菌,痰作細菌培養,疑本病時應常規做OT試驗。⑤常規對疑似肺下葉結核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提高對本病的診斷;⑥肺下葉結核多為混合性形態改變,對于一些臨床上難找證據,又高度疑為本病,可試用抗結核藥物診斷性治療。
參考文獻
[1]Park S,Hong YK,Joo SH,et al.CT finding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resenting as segmental consolidation[J].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9,23:736-742.
[2]潘紀戊.成人胸部結核的CT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0,34(9):583-587.
[3]向 東,史 斌.下肺野結核的影像學診斷[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2,27(3):324-326.
(收稿日期:2008-06-13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