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主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現代人要積極汲取傳統民族文化之精華,使其融入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中來。
[關鍵詞] 民族 傳統文化 文明
文化,廣義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的高度,通過實踐進行檢驗,汲取精華,去除糟粕,才能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和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是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于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于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的潮流”。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的精神支柱。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都是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的。
傳統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并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過:“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波普爾曾針對那種妄圖“徹底清洗社會這塊布——創造一塊社會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畫出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出:“沒有比毀掉傳統的構架更危險的了,這種毀滅將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使一切人類價值被漠不關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
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個國家民族作用的結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應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任何一個國家作為人類世界組成的一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與發展不能不對別的國家有所影響,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只有各個國家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人類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證。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1)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2)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里,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情還時有發生。(3)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大國,重農輕商的思想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在,如果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4)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意識強,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現狀,自覺接受新事物的意識不強。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群眾藝術館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