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剖析新的環境下管理實踐與理論研究中的挑戰的基礎上,認為社會網絡理論可以為這種挑戰較好地提供一種新的分析視角, 提出了完整理解網絡的三個維度, 對管理研究中與社會網絡本身相關的具體議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管理研究;社會網絡
一、 管理的現實挑戰與社會網絡理論的引入
1. 管理實踐面臨的主要挑戰。
首先,組織內部傳統機制已不完全適應于當前環境的要求。前日益動態、瞬息萬變和不確定的環境要求組織快速反映、靈活應變,但是,傳統組織中基于分工和序列工作原則的嚴格等級制度很難滿足環境的新要求。正是因為等級制的科層組織無法有效地提升學習能力與靈活性,組織內部需要打破部門之間有形與無形的界限,于是便出現了矩陣、團隊等新的組織形式,其共同特點是強調信息的相互溝通與知識的共享。正是按照這一演進路線,當前組織內部的網絡化特征日益顯現。這些新特征的出現,表現出管理實踐在注重組織效率的同時,特別強調如何通過內部的網絡化提升信息溝通、知識共享,進而改善其靈活性。
其次,從組織之間的聯系來看,組織網絡正在大量出現。這是因為面對環境壓力,要求組織必須借助并應用大量知識與資源來為其經營管理活動服務,但是,絕大多數組織在其正式邊界之內并不具有所需的全部知識與資源,因此需要跨越邊界,與其他組織進行合作,以從外部獲得有用的知識與資源。也就是說,組織為了生存必須致力于從其它一些組織尋求資金、向另一些組織尋求人力資源或技術資源等等。當這種資源獲取與依賴關系持久化時,一個組織成長與資源獲取網絡也就形成了。
可見,網絡與關系構建已經成為組織成功與生存的重要因素。組織間的網絡被認為通過提供共享學習、傳遞技術知識和資源交換等而提高組織的生存和能力。
2. 傳統管理理論的困惑與解釋力的缺乏。
首先,過去針對組織內部專業化分工與部門化設置的組織研究理論,聚焦于改善組織內部的工作進程,并對這一進程加以控制與管理,這樣的視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告訴我們如何更好地提高組織的效率,但與此同時卻忽視了組織內部的信息溝通以及知識的積累、 共享與創新,難以有效地分析組織內部的學習能力與靈活性。事實上,組織內部的網絡有著潛在的力量,它可以穿越團體與部門的界限,在合適的時候獲得合適的信息或知識。尤其對于組織非常有價值的隱性知識,往往產生和分享蘊藏于個人之間的互動行為以及他們所處的網絡中,網絡提供了連接不同的、分散的知識資源的進入途徑。顯而易見,從網絡角度來研究組織內部的活動則有利于認識組織內部知識的獲取、存儲、學習、共享、創新的能力,從而對如何提高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給出極有價值的啟示。
其次, 組織與外部聯系的研究理論有待于進一步拓展。雖然資源基礎理論告訴我們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卻無法給出資源從哪里來,如何構建資源。組織的資源構建無外乎是在內部積累或從其他組織獲取。根據資源依賴理論,任何一個組織在其正式邊界之內都無法擁有其所需的全部關鍵資源,如何從外部獲取資源是建立競爭優勢的重要渠道,而這個渠道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組織所擁有的外部關系。
研究組織與外部關系的經典理論是交易費用理論。但是,在分析組織與外部的合作聯系以及組織網絡時,交易費用理論力有不逮,無法較好地予以解釋:交易費用理論關注的核心是如何通過選擇合適的合約或規制結構,而對于合作關系中的知識獲取行為難以較好地放置于這一框架內加以分析;交易費用理論只能用來研究組織兩兩之間的合作關系,而無法對現實中存在的網絡式合作關系進行闡釋; 從交易費用理論中的資產專用性這一重要概念來看,組織牢固、深度合作的合作關系是由于雙方的資產專用性高而導致的,但在現實中大量事實顯示,許多資產專用性很低的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反倒很牢固,合作的承諾投入與信任程度也比較高。事實上,與資源和知識獲取緊密相關的是高承諾、高信任、持久的合作特征,而生成這種合作特征的背后邏輯不完全是雙方的合約狀況,也非資產專用性甚或交易費用所能概括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
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與網絡,對組織的行為與績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合作關系與網絡是組織之間形成信任與承諾、建立持久關系、進行深度合作、及時協調并較好解決沖突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組織之間的知識與資源獲取具有戰略性意義。
3. 社會網絡研究進入管理研究領域。以上種種現象告訴我們,對于新環境中的管理問題,需要轉換一個視角,從一種網絡的角度來分析,網絡特別適合于快速學習以及靈活開發資源, 這也正是社會網絡理論與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進入管理研究領域的背景因素。
社會網絡理論的核心要點是:社會行為者是嵌入于一個由非正式關系構成的社會網絡之中,社會行為者的行為及行為結果受其所嵌入的社會網絡的影響,因此,對于其行為與行為結果的研究需要放置于特定的社會網絡之中;行動者之間的關系是資源(信息、知識、情感等)流動的渠道,社會網絡可以成為行為者實現其功利性或情感性目的的一個重要工具。
網絡一方面正在成為人們理解知識與資源從哪里來的一個重要視角,在另一方面,網絡的定量方法可以非常具體、形象地對這一過程進行描述,這不僅改變了資源基礎理論無法清晰闡述資源的積累過程問題,而且解決了交易費用理論由于其分析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對管理問題解釋的失效性。更重要的是,社會網絡理論改變了人們對于行為者行為的認識,社會網絡同時捕捉到了個體與社會結構,從而可以成為一個連接行為與結構之間的一種重要概念,突破了行為與結構割裂的局限性,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圖像與分析范式。
二、 社會網絡研究:分析概念的林立與完整理解的三個維度
1. 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思路。由上可見,網絡對于管理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研究中如何更合理地理解網絡的完整功能呢?目前在社會網絡理論之下集結了眾多的分析概念,這雖然極大豐富了審視網絡多彩內涵的角度,但也不得不承認,目前網絡分析的概念林立,使得社會網絡分析有陷入于只有樹木不見森林的趨勢。在研究中,不同的概念只是抓住了網絡特征的部分內涵,而概念的龐雜使得對于網絡的完整功能缺乏一個整體性認識,從而無法完全同時探究網絡所具有的強大作用。因此,如何完整理解網絡,是目前網絡研究中有必要深入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將一個社會網絡簡化為數學中的網絡圖,在這個圖中,存在著一些結點以及結點之間的連線。結點代表了不同的行為者,而連線則代表了行為者兩兩之間的關系,各種各樣的關系與結點一起組成了網絡的基本構架。按此分析,我們認為,網絡中的兩兩關系、結點以及兩者共同構筑的結構成為理解一個網絡必不可少的三個重要維度:任何對于社會網絡的功能的完整理解,都有必要從這三個維度同時著眼。
2. 結構性維度。在社會網絡理論與方法中,中心性、小圈子、結構洞、密度等構成了網絡結構性維度研究的核心概念。中心性、小圈子、密度等概念往往被用來分析整體性網絡(Global Network)中的結構特征,而結構洞、密度通常是運用于自我中心網絡(Ego-centered Network)的分析。
從當前的管理研究來看,社會網絡以結構研究為主,無論是定量化、模型化、操作化還是研究的具體議題都已經大為發展,也比較集中,這種現象構成了社會網絡研究中的結構“帝國主義”。
3. 兩兩關系維度。結構并不能揭示出網絡的全部功能。網絡在其結構完全一樣但兩兩關系有所差異的情況下,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例如Uzzi研究揭示出網絡中全部是強關系或全是弱關系的價值并不大,而由強關系與弱關系混合組成的網絡價值更大;再例如,僅從結構這一個側面對網絡進行提煉過于簡單, 例如中心性指標的計算,如果一個行為者僅與一個結點相連, 但聯系強度是5,即兩者相互之間構成了一個強關系,而另一個行為者卻與5個結點相連,而聯系強度僅是1,目前的中心性指標計算只能說兩者具有同樣的中心性程度,事實上,這兩種連接方式所產生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而對這一問題,網絡的結構研究很難解決。
因此,完整理解網絡,不僅需要關注結構,還同時需要研究網絡中的兩兩關系特征。在目前的兩兩關系研究中,強關系還是弱關系更有價值構成了這一研究角度的核心問題。
4. 網絡結點維度。雖然結構與關系構成了理解網絡最重要的兩個維度,但我們認為對于網絡的完整理解,還需要聚焦結點本身的特征。以社會網絡研究中經典的找工作問題為例,在中國,一個人如果通過網絡到達的都是社會比較基層的關系人,則很難找到較好的工作,而如果網絡中有一些處于社會較高層次的關系人,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就比較大。這種網絡雖然在結構、關系聯結強度等方面都沒有差別,但是其功效卻相差極大,為什么呢?這兩者之間的一個主要差異在于網絡中結點特征的不同,對于找工作而言,后者的質量優于前者??梢?,網絡結點的特征也是理解網絡功能的一個重要維度。
社會網絡的不同研究角度使我們對于網絡的價值與作用有了多樣性的理解,但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對于社會網絡的全面理解,都需要從結構、關系特征與結點特征三個維度加以全面刻畫,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社會網絡的強大功能與整體性作用機理。
三、 社會網絡在管理研究中幾個主要議題的思考
從社會網絡在管理領域的具體研究進展來看,社會網絡可以被用來解釋信息的流動、資源的獲取、績效的提升、創新的實現、知識的共享與學習、競爭優勢的建立、行為的背后驅動力量等等,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有:到底閉合的網絡好還是開放的網絡好?網絡關系如何形成的?網絡如何促進學習、信息交流、知識共享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以上這些問題可以說基本上涵蓋了組織與戰略研究的大多數領域。下面我們不想過多探討網絡會產生什么樣的功效、如何理解網絡的特定功能等這些問題,而僅從網絡本身的角度,來提出社會網絡在管理研究應用中的幾個潛在議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探討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1. 網絡的動態演進與簡化問題研究。
首先,目前的社會網絡分析更多地是聚焦于單一功能的網絡,而現實生活中的網絡遠非我們目前研究所處理的那么簡單。任何一個行為者所處的網絡并不是單一的網絡,而是多種功能網絡交織重疊在一起的多維網。例如企業的網絡,不僅有資金網絡、信息與建議網絡,更有市場合作網絡、產品開發網絡等。隨著網絡維度的增加,分析的復雜性也在極大的增加。其次,網絡會經常處于動態調整之中。網絡的動態性是社會網絡研究最為薄弱的環節,因為從研究方法上看,社會網絡分析是一種結構式分析,具有靜態特征。第三,當我們面對的網絡較為簡單時,可以構畫出該網絡的完整圖像,社會網絡現有的分析工具可以提供較好的研究思路,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規模非常龐雜的網絡時,獲取這一完整網絡的信息成本大大提高,有時即使可以畫出完整的網絡,但其中存在的眾多關系與結點使得我們一時難以用一種聚焦的方法看出關鍵的問題,能否用一種比較簡化的方式來處理網絡呢?綜合來看,目前研究對于網絡動態演進、網絡簡化問題缺乏較好的研究操作途徑。
Xi和Tang曾經提出了“立體多核網絡”的概念,對于上述問題的初步解決給出了一個概念模型。立體多核網絡的主導思想是通過找出多個網絡中共同的“核心點”(核心行為者), 分析這些點的動態變化情況并根據其行為特性來把握組織行為的基本走向。在這里,“立體”體現了網絡在關系多樣性、要素多樣性、動態特性和層次交錯性等方面的復雜性,“多核”則反映了網絡中節點的異質性和差異性。這些“核”在網絡中的位置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這些“核”不僅是同一功能網絡中的關鍵點,也同時連接著多重網絡,也是其它網絡中的關鍵點。這一概念模型體現了對目前社會網絡研究中動態性、多維度、復雜化等特點的一種綜合提煉,指出了一個可能的研究方向。
2. 組織網絡中的雙重嵌套研究。目前組織之間的網絡形式日益增多,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構成了戰略管理領域的一個前沿方向。但在這一研究方向中,對于網絡問題的處理過于簡單化了,過濾掉了一些重要的網絡信息。
我們知道,社會網絡應用于管理研究的微觀層次時,網絡中的行為者往往是個人,以個人之間的非正式社會關系為研究點,但在宏觀層次的組織網絡研究中,往往聚焦于組織層次上的組織與組織間的關系網絡。這兩種思路構成了一種涇渭分明的研究路線,前一種研究路線聚焦于個體行為者及其相互之間的非正式個人關系;后一種關注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更多地體現了“網絡”的特征而較少關注組織之間人員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說組織之間的關系缺乏人格化的考量,這種非人格化的處理限制了我們對于組織之間深層次互動因素的研究。從本質上來看,任何組織之間的關系承載都體現為組織的個人之間行為互動,也就是說,組織關系事實上是嵌入于個人關系網絡之中,我們可以將此稱為組織網絡的雙重嵌套特征。
可以說, 任何組織網絡中都相互嵌套著兩種網絡:一種是人格化的個人關系網絡;一種是非人格化的組織合作網絡。但是,現有研究基本集中在非人格化的網絡,而忽視了組織網絡中同時存在的個人關系網絡,這種個人關系網絡在中國組織運營環境中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個人關系是組織成功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對于這種雙重嵌套現象的研究目前并未展開,這種研究對于進一步探究企業之間合作關系的質量非常有價值,因為企業本身并沒有感知能力與主觀感受,任何互動都是通過相互之間的個人來實施,個人的網絡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網絡。
3. 中國的“關系”研究。在應用社會網絡研究中國的管理問題時,不得不談及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定的詞語:“關系”。在社會網絡這一來自于西方的概念建立之前,我們有一個非常形象的異曲同工的術語:“關系網”。
目前學術界對于“關系”這一概念基本上已有共同的認識,它包含著情面、義務、信任、互惠交換、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帶有社會網絡中的關系連接(Tie)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可以應用社會網絡的理論與方法工具加以分析。借用社會網絡理論從“關系”角度來研究管理問題,目前已有大量的成果,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研究中國管理現象的一個非常集中的領域。我們認為,進一步的“關系”研究,除了按照社會網絡已有的研究傳統議題開展之外,還應該更緊密地結合中國目前的轉型經濟進程這一大背景進行,與此相關有一系列研究問題可以深入思考:隨著經濟的轉型,“關系”的作用是否正在減弱?強“關系”是否依舊有強大的功效?弱“關系”的作用是否會上升?強“關系”與弱“關系”會分別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對于這一系列問題,其核心的研究線索是以縱向歷史的方法去探究“關系”的演進路徑與軌跡,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關系”在中國企業發展中的深刻作用與功能,同時也可以對目前國際學術界關于“關系”屬于中國獨有的社會文化現象還是僅僅為制度附帶產物的爭論給出較好的解答。
參考文獻:
1.Uzzi.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 dedne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67.
2.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 1380.
3.Xi and Tang.Multiplex Multi-CorPattern of Network Organizations.Computational Mat- 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4,(10):179-195.
4.Peng.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 rategicChoi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 ew,2003,(28):275-296.
5.Guthrie.The Declining Significance of Guanxi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China Quarterly,1998,(54):254-282.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0772108、70472035)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創新群體項目(70121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席酉民,管理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姚小濤,管理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收稿日期:2008-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