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我國的技術創新問題,運用需求拉動假說,論證了消費者是技術的創新者,消費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提出重視消費者的主體地位,規范收入分配,平衡收入差距,大力培育消費力。
關鍵詞:消費需求;技術創新;收入分配;消費力
一、 創新動力的兩種觀點
什么是創新活動的主要動力問題,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技術能力和科學知識是創新活動的主要推動力,稱為“技術推動(Technology-push)假說”;另一種觀點認為,市場需求是決定創新活動速率和方向的主要因素, 稱為“需求拉動(Demand-pull)假說”(Schmookler,196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什么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技術創新?企業為什么不愿意進行技術創新?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政策決策者和理論界的學者。
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理論界一般會給出以下幾種解釋:
1. 投入太大,研發周期太長。生產出來的產品又面臨強大的競爭,如技術有待成熟,別人的產品技術先進質量也好,市場早已接受了別人的產品。
2.短期利益對企業的誘惑。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常常使企業放棄長遠的不確定的利益。
3. 企業的規模不夠。由于現代工業的規模大,自然企業也要相應的規模,有適當的條件(如足夠利潤、可用人才等)可以集中足夠的資源來從事科技開發。
4. 企業要承受風險。因為科技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可能要更多的投入;可能效果不如預期的好等等。
這些都是理論界從技術推動的角度來解釋我國沒有出現大規模技術創新的原因。本文試圖從需求和消費的角度來探討我國的技術創新問題。
需求拉動假說提出如果預期未來的需求上升,企業投資于創新,市場經濟中產業間需求條件的差異直接影響創新活動的激勵強度,特別是在新經濟條件下,表現更加明顯,技術創新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需求導向的。因此,研究市場需求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可以從需求角度來解釋我國為什么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技術創新?企業為什么不愿意進行技術創新?
二、 消費者是重要的創新者
人們通常認為那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創造新產品的始作俑者,是他們進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直到把新產品推向市場,但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是消費者發現了某種市場需要,于是產生了開發某種新產品的構想,再由企業家或制造商將創新加以完善并快速推向市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馮—希普(Eric Von Hippe1)等人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在許多領域,用戶本身就是重要的創新源。用戶在使用原來產品的過程中發現了某些不足,或找到了某種新的需要,進而進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他們的目的是開發更好的產品以供應市場、滿足消費需求。
羅森伯格(N.Rosenberg)提出“用中學”(Learning by Using),他認為“用中學”產生兩類知識:體現型知識(Embodied Knowledge)和非體現型知識(Unembodied Knowledge)。體現型知識是指有關一項新技術的經驗導致對特定設計的功能、特性的進一步了解,并最終在設計上作出改進。非體現型知識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你會更好地使用這項新技術,提高硬件的生產率。羅森伯格之所以強調“用中學”,是由于許多耐用品的技術很復雜,只有在相當長時間的使用和強化性的使用之后,人們才理解其復雜的功能,從而有一個從最終用戶的經驗中學習的過程,此類學習較少依賴科學知識和技術,主要依賴經驗。“用中學”理論包含了這樣一種思想,一種新產品在剛剛走向市場時并不完善,只有通過使用時不斷加深對產品性能的了解,作出許多小創新,改善產品性能,才能使新產品成熟起來。羅森伯格的“用中學”思想和E.Von Hippel提出的“用戶是創新者”(1988)是一致的。從企業技術能力的角度看“用中學”思想的提出啟發后來的研究者認識到企業在提高技術能力的過程中,要吸收外部的信息(包括用戶的信息),不斷提高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三、 有效需求創造未來市場預期,創造發明型專利技術投資激勵
一國的有效需求創造未來市場預期, 創造使企業發明型專利技術投資激勵,下面通過分析我國的有效需求規模,來解釋我國企業為什么沒有大規模的技術創新?
一國的有效需求規模可以用三個基本要素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收入(用GDP表示)、人均收入(用人均GDP表示)和收入差距(用基尼系數表示)(范紅忠,2007)。其中一國的GDP指標, 反映了其市場需求的總量和總體購買力,其他條件不變,GDP越高,一國的整體有效需求規模也越大。人均收入指標,如人均GDP,反映了一國人均的購買力水平,其他條件不變,人均收入越高,該國的個體需求規模也越大。基尼系數反映了一國收入的集中程度或不平等程度,其他條件不變,基尼系數越高,則該國能夠買得起高質量新、老產品的人群越少,其有效需求規模就越低。
我國的經濟總量非常大,增長也非常快,據相關資料顯示,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66萬億元,比2002年增長65.5%,年均增長10.6%,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但人均收入和收入差距兩個指標并不令人滿意,從近年來我國的人均GDP和基尼系數的數據上看, 我國市場需求總量和總體購買力還比較大,這說明了我國有較大的整體有效需求規模。但人均收入還比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居民對工業品的需求, 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具有創新型的產品。近年的基尼系數數據也充分顯示了我國的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這才是真正影響我國居民對工業品大規模需求的主要因素。波士頓咨詢公司公布的《2006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大陸150萬個家庭占有全國財富的70%,而在發達國家,一般情況下是5%的家庭占有50%~60%的財富,中國已經成為財富最為高度集中的國家之一。貧富差距過大,一方面低收入階層會將相當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日常消費品的消費,而對耐用消費品和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商品需求萎縮,因為耐用消費品和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商品的價格也相對較高。另一方面極少數高收入階層由于人數相對較少,對耐用消費品和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商品消費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擠出效應,影響了低收入階層對這些商品的消費,同時少部分人的過高收入造成畸形消費和奢侈消費,據相關報道2006年127輛賓利車在大陸賣出,對高檔別墅的需求趨之若鶩。
收入結構分布不均勻,我國人均收入過低和收入差距過大,是影響我國居民有效需求規模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造成對我國工業品消費、尤其是技術含量高、創新型的產品,如計算機、汽車等需求量過低,使國內企業不愿或不能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創新。
另外,消費結構的不合理,也影響了對工業品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釋創新不足。從近年我國的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的數據可以看出,不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食品支出占總指出的比重都比較大,尤其是八億多農民的消費,近一半的收入還用于食品消費, 這些都直接影響對工業消費品的消費。
四、 從消費角度看如何解決企業創新不足問題
1. 重視消費者的主體地位,培育消費力。消費既是人類的一種生理需要,也是人類社會一切經濟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是整個經濟活動的起點和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決定消費,而生產是滿足消費的手段,消費的增長又是產生新的社會需求、開拓廣闊的市場、促進生產更大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又決定生產。通過消費,使勞動者體力和智力得到恢復和發展,對輔助勞動力再生產很有意義;通過消費,使勞動者的主旨利益得到實現,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發揮勞動者的智慧和創造力,這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重要意義。人們的需要總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發展的,現有的需要,通過消費得到滿足,又產生新的高層次的需要,這樣循環往復可以刺激社會需求,推動實現商品的實用價值,從而不斷開拓市場,使再生產繼續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調整,最終也取決于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消費對生產起到導向性作用。
所謂消費力,是指一定時期內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從理論上說,消費力可以分為個人、消費力和社會消費力兩種形式。個人消費力是由其收入水平決定的,而社會消費力則決定于社會的分配關系。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 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正是這種生產力和消費力的矛盾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由此我們得到了兩個方面的重要啟示:第一,宏觀經濟的均衡關系,實際上是生產力和消費力的均衡關系;第二,影響消費力的要素涉及收入水平,其背后是分配關系和分配制度以及一個國家的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
2.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平衡收入差距。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平衡收入差距。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有利于起點公平。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組織及不同個人的自然稟賦不同,不可能單純通過微觀的薪酬分配機制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因此,還要關注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國家應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收入,建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及時調整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國家也要對國有單位特別是壟斷行業進行工資分配的宏觀調控。一方面,應積極推進企業制度改革,引進競爭機制,研究和解決造成分配不公的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應積極開展以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價位、人工成本預測預警等制度建設為核心的工資宏觀調控體系建設。
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消費者群體,是可持續消費需求的基礎,近年來我國中產階層雖然鄭在產生并得到擴大,但主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差距還很大。一方面,中產階層家庭占家庭總數的比重低,另一方面,我國中產階層的消費率也不高。
參考文獻:
1.洪銀興.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5).
2.魏江.企業技術能力研究的發展與評述.科學管理研究,2000,(10).
3.范紅忠.有效需求規模假說、研發投入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經濟研究,2007,(3).
作者簡介:趙東安,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博士生,江蘇工業學院副教授;楊春,博士,江蘇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收稿日期: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