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對外逆向投資迅速增長,其目的之一是通過向發達國家投資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推動母國的技術進步。發展中母國海外投資企業通過創新激勵和學習激勵等途徑在發達東道國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改進和技術引進等活動以實現自身的技術進步,并影響母國企業乃至母國國內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但是,發展中國家企業向發達國家進行逆向投資獲取技術進步將受到來自于東道國和投資母國兩方面相關因素的制約。
關鍵詞:逆向FDI;技術進步;傳導機制;制約因素
一、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趨勢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UNCTAD)的統計數據,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的FDI流出在2005年達到1 330億美元,約相當于全球外向流量的17%。僅在1990年,FDI流出存量超過50億美元的不過只有6個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到2005年這一數據已被刷新為25個。
中國對外投資的增長與其它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對外投資的發展保持了一致的趨勢。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較大的發展:從投資流量看,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100億美元,達到122.6億美元,2006年同比增長43.8%,達到176.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水平; 從投資存量上看,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對外投資已具備一定的規模,截至2006年底,中國對外投資存量達到了750.2億美元; 從對外投資的母公司數量上看,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3年)為379家,到2005年母公司數已發展到3429家,增長了805%。
隨著投資主體和投資行業的多元化,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動因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包括市場導向型投資、資源導向型投資以及效率導向型投資,近年來進一步興起技術導向型對外投資。中國企業到海外主要是發達國家投資辦廠、設立研發機構,通過接近消費者和市場,同時與發達國家同行企業進行技術交流,在短期內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
二、 逆向FDI促進母國技術進步的傳導機制
技術擴散的存在使得通過FDI來尋求技術成為可能,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公司通過向技術水平更高的到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最大化公司之間的技術擴散效應,將自身優勢與東道國優勢結合起來,促使東道國國內高水平的技術逆向轉移和擴散到投資企業,最大可能地尋求和利用發達國家企業的先進技術,從而促進投資企業的技術進步, 并進一步影響投資母國的技術水平。事實上大量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涌向一些發達國家的科技園區,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從知識的外溢中受益。
發展中母國通過在發達東道國的技術創新、技術改進和技術引進等活動實現自身的技術進步,發展中國家逆向FDI主要通過溢出效應、學習效應、關聯效應、滲透效應等途徑影響母國企業乃至母國國內整體技術水平,FDI促進母國技術進步的傳導機制如下:
1. 創新激勵機制。
(1)競爭導向。面對激烈的競爭發展中國家FDI企業必須在短期內提升實力,而最經濟的選擇當然是引進技術,包括引進新產品設計技術、生產工藝技術、管理技術和方法、組織制度、營銷手段等可從各方面促進企業盈利的軟硬技術。除了引進當地先進技術外,企業間的高度競爭不僅推動企業對產品及其生產工藝的創新,也推動企業對管理、經營等方面手段和內容的創新,促使企業實現技術進步。
(2)消費者需求導向。FDI企業想要在東道國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必須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而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由于收入水平較高,其消費需求表現出市場需求量大、消費檔次高兩個特點。高需求量和高檔次的市場既迫使也推動技術水平不高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在FDI后不得不對原有技術進行改造。這種由消費者需求推動的技術適應性改造客觀上促進了FDI企業在技術上的進步。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外資RD投入與東道國的GNP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達到0.811。同時,消費者的需求還是變化著的,其變化越快,FDI企業技術創新越快,市場需求的檔次越高、越多樣化,企業的創新活動就越頻繁。
(3)生產經營環境導向。生產經營環境導向的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FDI企業與當地企業的上下游關聯和環境標準要求上。發展中國家企業在發達東道國投資不可避免要在當地采購原料、燃料和中間品,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要在當地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因而不可避免地要與當地供應商和銷售商建立伙伴關系。而這種產業鏈上的前后向關聯迫使FDI企業適應當地上游和下游企業的各項標準。FDI企業在發達東道國生產面臨的另一項重要的標準是環境標準, 為了在發達東道國生存,FDI企業必須達到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高得多得環保標準,這就要求FDI通過技術創新或引進技術來實現清潔生產。
(4)社會環境導向。相關研究表明,外資研發投入與東道國科技人才的數量呈正比,發達國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資源豐富,因此發展中FDI企業可以利用東道國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進行研發活動,從而促進技術創新和進步。發達東道國的社會創新環境較之于FDI母國更具優越性,發達東道國更高水平的技術支持、更多創新項目的選擇、更廣泛創新合作的可能以及更加激烈的競爭等因素推動著發達東道國先進技術要素向發展中國家FDI企業傳導, 從而推動FDI企業的技術進步。同時,發達東道國往往是法律制度高度完善的國家,尤其重視對知識產權等智力成果的保護,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和法律保障。
(5)政府導向。其一,在經濟全球化的驅動下,各國政府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達成了共識, 增加了跨國投資環境的確定性,降低了跨國經營的風險,也減少了先進技術要素轉移的若干限制,因而更有利于企業開展FDI。其二,發展中母國政府對FDI企業提供的金融支持降低了企業FDI風險,進而刺激企業的FDI行為,使其更有實力開展引進先進技術要素的活動。其三,發展中母國為本國企業的FDI提供的以稅收優惠為主的財政優惠,讓FDI企業有能力在發達東道國進行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活動。
2. 學習激勵機制。
(1)上下游關聯導向。如前所述,發展中FDI企業不可避免地要與發達國家的企業建立前后向關聯,在與各關聯企業的業務交往中,FDI企業可以有機會向關聯企業學習。這種時時處處、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為FDI企業的學習提供了便利, 其學習效率比在國內向外資企業學習更高。
(2)人才、科技環境導向。除了跟上下游企業的直接聯系外,FDI企業在發達東道國生存和發展, 無疑還要與東道國各方面進行或直接或間接的接觸。發達東道國社會科教文化發展完善,勞動力整體素質水平較高,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員數量龐大,科技創新體系完善,因此,對于FDI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比在國內更好的學習環境。
三、 逆向FDI促進母國技術進步的制約因素
1. 來自于東道國的制約因素。
首先,東道國相關政策與制度限制FDI企業的進入并管制FDI企業的發展。東道國通常對FDI企業的進入領域進行限制, 如澳大利亞限制外資進入銀行和某些民航領域, 日本限制外資進入核能源和電力行業; 東道國還對FDI企業在財務、資產質量、環保和勞工待遇等方面提出要求,如美國對外資工廠要求其通過EPA(有關工廠污染問題)和OSHA(有關場內安全問題)的嚴格檢查,這些要求阻擋了許多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的進入;發達東道國往往還以法律形式限制本國企業的技術轉讓活動和外國企業對本國企業的并購行為。這些限制性政策和制度影響了發展中母國FDI企業的進入和先進技術的傳導。
其次,東道國市場的排外性也阻礙著發展中國家FDI企業的技術導入進程。在金融市場上, 由于發展中國家FDI企業缺少信貸擔保,很難在東道國當地通過信貸方式解決資金問題,同時,由于東道國國內投資者并不了解逆向投資企業,發展中國家FDI企業在股票市場上融資也處于劣勢;在要素市場上,由于發展中國家FDI企業缺少競爭力和知名度, 往往要以比本地企業更高的代價獲得燃料、原材料、半成品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對其生產經營十分不利;在產品銷售市場上,發展中國家FDI企業通常被排斥在主流渠道之外,阻礙FDI企業在東道國的擴張。這些市場排外性制約了發展中國家FDI企業與東道國先進技術要素的接觸,從而制約了東道國先進進入的導入。
再次,東道國的文化傳統傾向也影響著先進技術的傳導。保守的文化傳統傾向會抵制FDI企業的生產和產品,反對當地先進技術向外來企業轉移,而開放的文化傳統傾向則寬容地接納外來企業和其產品,也不過多地限制當地先進技術向外來企業轉移。同時,文化背景差異,尤其是語言和技術基礎上的差異,也會影響FDI企業和當地企業的溝通。
2. 來自于投資母國的制約因素。
首先,從宏觀層面上看,發展中東道國存在政府投資促進和金融支持的不足。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于存在資金的雙重缺口,在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中將重點放在了引資的競爭上,一部分引資較為成功的國家目前開始轉向對對外投資的重視。但由于受到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能力的局限,發展中國家往往缺乏有效的投資促進措施,尤其是金融支持的缺乏限制了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跨國投資。同時,發展中國家很少對本國境外投資企業的境外投資提供政治風險保障及其它非商業風險的承保。
其次, 從微觀層面上看,FDI企業自身內部治理存在缺陷。許多到境外投資的發展中國家FDI企業還沒有完成現代企業制度改造,企業產權不明晰,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權益和職責不明確,導致生產經營效率低下。中國國有企業對外投資就存在這一顯著的問題。其次,企業內部沒有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表現在企業組織結構安排、企業管理制度設計方面不能有效地激勵經營者和各級員工達到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內部治理缺陷制約了FDI企業的發展規模并影響FDI企業技術學習和吸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亞明,張巖貴.技術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一個關于技術擴散的分析框架. 南開經濟研究,2003,(4):10-14,19.
2.杜德斌.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區位模式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57.
3.嚴兵.外商直接投資行業內溢出效應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經濟評論,2006,(1):41-46.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07年度省屬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07SJB790014)。
作者簡介:馮躍,管理學博士,南京工程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