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2日,對交行北京分行零售信貸管理部總經理張鑫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這一天他代表交行受邀到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一場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面的演講。
國內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探索始于2006年10月,斯時,知識產權與資本的結合初露端倪,幾家銀行積極參與,交行泯然其中。直到一年之后,交行高調推出文化創意產業版權質押貸款,這才為業界側目。
時至今日,交行的“版權質押貸款”已成為銀行業向影視業投入信貸資金的標準模式之一,繼而電影《赤壁》就由剛剛本地化不久的渣打銀行投入7000萬美元的“版權質押貸款”。接著,北京銀行旗下100多家網點在2007年年末也推出文化創意產業貸款,從今年起,北京銀行每年將為文化創意企業設立50億元的專項授信額度。習慣數錢的銀行信貸員,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翻起劇本。記者了解到,仍在拍攝當中的電視劇《鹿鼎記》向北京銀行貸款3000萬,占其總成本的3/4……一個銀行資本與文化企業共舞的新時代突然到來了。 “估值看凈資產,考核看凈資產,融資貸款參照凈資產”的傳統評估方式開始謝幕,每一個文化企業和它的經營者都在用新的標準重新估量自己當前和未來的價值。
文化企業的競爭已經不僅僅在市場、經營、產品層面展開,資本層面的較量也已經開始。誰能更好地借用金融杠桿,誰就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融資渠道的逐漸暢通讓王光、陳功了這樣的企業家挺起了腰桿。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硬通貨——版權融資。通過版權質押,他們就能緩解燃眉之急的資金困境,也能為自己作品的上市發行爭取寬裕的時間,同時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
遺憾的是,如同在其他行業“壘大戶”一樣,目前銀行的信貸投放依然瞄準的是一些比較大的公司或者有大牌導演的影視劇,貸款規模也與導演和演員的身價直接聯系起來。這對制作費在1000萬元以下,請不起名導演和名演員的中小電影制作人來說,目前依然無法申請銀行信貸。
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要發展起來,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展。版權質押貸款要真正成為文化企業融資的通行證,必然要使更多的中小企業受益。而商業銀行的逐利性決定了它在選擇的過程中必然帶有“嫌貧愛富、取大棄小”的傾向,規模較小的企業仍然要徘徊在大門之外。在采訪中,記者聽到了多方的共同呼聲,那就是:為了惠及更多的中小企業,政府應該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去推動文化產業融資市場的發展,比如鼓勵金融機構采用風險基金的方式投資文化產業,設立專項獎勵基金,激勵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方面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推動等等。
其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是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據北京市發改委中小企業處郭俊峰處長透露,今年市發改委將進一步強化“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的工作,并爭取年內推出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該基金由政府出資設立,引導社會資本以股權投資的方式來解決部分初創期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此外,市發改委正會同市科委、市財政局、市工商局、市版權局、市知識產權局、市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相關部門,就有關進一步完善北京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的問題展開研究。截至發稿,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將從文化創意產業專項扶持基金里拿出一本分資金做擔保基金,和專業的保險公司合作,作為擔保公司的風險補償,激勵擔保公司來支持文化創意產業。
讓更多擁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的小企業解決資金饑渴,不僅僅是政府,銀行,企業,還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小企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