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敘述
子夜時分,國際廣場18層最大一間辦公室的燈光依舊明亮。卓凡房地產公司李總燃起一只雪茄,從房間走了出來,整層樓只有他的輕微腳步聲,深深吸了口煙,嘆口氣,又踱回到辦公室,關掉了大燈,打開了微紅的臺燈。
李總最近的心情實在不佳,公司內外的一些事情很是令他郁悶。
兩周的時間,飛機行程幾萬里,考察項目。從上海到天津,從天津到西安,西安到成都,再到武漢,之后又臨時去了趟烏魯木齊。“項目,項目,咋就拿不到合適的項目?難道真的要斷頓了?”李總自然自語。李總本是個對政策、市場極為敏感、敢于判斷的人,但考察了十幾個項目,對房地產發展的形勢有些迷茫了:看上的地,盯得人多,不是從證券市場富貴起來的大款,就是香港的地產大鱷,拍的價格是越來越離譜,地王是一個接一個,從一線到二線城市,像是中了邪。這還不算,諸多行業有錢的主兒,一古腦進入了這個圈子,出手闊綽,“舉牌不看價,拿到算英雄”。
卓凡公司一直堅持:“要做開發商,不做地產商”,認為囤地是沒技術含量的,主要精力放在開發建筑產品上。卓凡公司一年的銷售額不大,這幾年穩定在8~10億之間,但它的所有產品在同時期,都是這座中國西部城市最亮的名片,幾個大型商業綜合體更是拿了無數獎項,賺足了海內外投資者的眼球。3個10萬平米左右的商業項目,保守估計凈賺30個億。
可現實的問題是,到第二年,公司就無項目可做了!李總急啊,無數個念頭閃過腦海:拿地?可是看上的沒有低于20個億可拍下來的;增加商業地產持有比例,開發+運營模式?介入能源開發?聽說一房地產老板帶3000萬入藏開礦,3年賺了10個億……
繼續做房地產,沒米下鍋肯定是不成,可面粉都比面包都貴了,這不正常啊?增加持有,要壓資金;優良資產打包上市,可與基金的談判又不大順利;轉型談何容易,李總大會小會跟員工和干部講“開發房 地產:住宅產品是簡單工藝,別墅產品是規范工藝,商業地產是系統工程”,以系統工程師的身份去做簡單工藝,李總還有些放不下架子。
剛回來的那天,在公司樓道里,兩個小員工談論公司無項目可做,趕緊找退路的話,讓李總不經意間聽到了,連普通員工都開始緊張起來了。
煩心的事兒不單單是一樁。這半年李總罵人越來越正常了,批評幾位副總的次數是越來越多了。
挨罵最多的是他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子弟兵----王副總。想當初公司起步那幾年,這個年輕人,腦子活、勤快,找關系拿項目總是能出其不意,可企業規模大了、部門多了、項目多了,這個家伙卻好象不會干了。做部門經理時,部門的工作相當出色,井井有條。可現在呢,作為常務副總,他分管的幾個部門,矛盾重重,他總是協調無力。管理上嘛,眉毛胡子一把抓,從外部引進的部門經理,還有幾個資歷深的副總,都不買他的帳。而王總本人也挺郁悶,幾次和老板談話都表達了對其他幾位副總的不滿,認為大家不支持他工作。
其他的幾個副總呢,履歷很相似,都是工程專業。一開會,總是有兩種聲音,用李總的話來講:“打官腔、談工程”,是卓凡公司總經理辦公會最大的文化特色。
公司早已從項目制管理轉為集團化管理,雖然成員企業不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高層管理者的不適應、不轉變,使李總很是為難,換人?下不去手,都是一起打拼出來的兄弟;不換?人的阻礙又是客觀擺在面前的問題。
為了解決人的問題,李總花重金從港資企業挖來了總經理。希望帶來新的管理思想,適應公司集團化發展的需要,可三個月不到,問題出現了,總經理的規范管理思想,遭到了子弟兵、元老派的統一反對,他們之間矛盾依然存在,但相對于執行總裁來講,卻變成了內部矛盾,統一對其發難,制造麻煩。
卓凡公司看起來問題很多,李總處于困惑中。
李總在想,在這兩天問題如何先有個思路,行動起來?
案例分析與點評:
李總面臨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一個是管理問題。
房地產的激烈競爭已成事實,淘汰、洗牌已經開始迅速出現。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加快增發、加緊圈地,沒上市、想上市的大公司瘋狂買地,積極包裝;規模小、地域性的公司通過合作在探索項目管理等新的經營模式;一些國字頭的企業一方面積極拿地,另一方面,也時刻關注政策的變化,更希望在調控過程中,依托自己國企的身份,多分一杯羹。優質地塊的“招拍掛”比拼,對中小房地產公司而言是漸行漸遠。
從卓凡公司的情況看,作為非上市公司,資金實力還是有限;再考慮上市融資,一兩年內又難以成行,幾年內要做大的想法不大現實。要發展,還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強上。公司多年里積累了相當的商業地產開發經驗,還是要在這方面下功夫。雖然現在很多大的開發企業已經逐步增加商業地產的比例,但面對住宅開發的大好銷售預期、回款預期,很多企業還是沒有下定決心更多參與商業運營環節,畢竟占用資金量太大,誰都想在初始階段積累的更多些。
卓凡公司作為第二梯隊陣營的開發商,公司積累了相當的商業地產開發經驗,也有知名度比較高的區域性品牌。卓凡公司需要明確自己地產開發整合商的定位,加快和國內外,尤其是國外設計、招商、咨詢、物業管理等知名公司的合作,多分人一杯羹,盡快在商業地產開發理念、設計、運營管理等環節比競爭對手多走一步。在大家還在預備階段,就開始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自有資金充足,不做土地儲備,雖然發展遇到問題,但卓凡公司抗風險尤其是財務風險的能力很強。適當增加持有型優質物業,通過與優秀運營商合作,將物業逐步增值,再考慮出售,也是可以重點考慮的方式。考察小規模的商業地產、與傳統住宅商合作進行商業開發,都是公司考慮的發展方式。
積蓄實力,保住實力,等待行業波谷的出現,對謹慎的李總來講,具有方向性的意義。
再來看卓凡公司的管理問題:公司的管理問題需要關注兩個基本出發點,一,公司處于管理轉型階段;二,人是解決管理問題的核心。
初步集團化發展的公司,一般會在管理模式上不適應,經常會在操作管控、戰略管控、財務管控之間游離、爭論。模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夠做到集權有力、授權明確、信息暢通就好。
轉型階段,多數管理者還處于項目管理的習慣思維,喜歡事必躬親,習慣用怪招、出奇招解決問題。在項目管理中,尤其是前些年不夠規范的市場里,需要公司領導親自操辦的事情很多,也需要積累很多非規范的做法。但市場越來越規范、公司隊伍越來越大,按企業自身發展規律、按管理科學規律辦事的成分是逐漸增加的。
轉型,需要尋找突破口。組織、人、規范一起抓,從理論上講是對的。但通過對十幾家國內房地產公司的了解來看,任何轉型時期的變革和推動,一段時間內,只做一件事的實用功能更強。管理者重與不重?舍與不舍?是決定轉型收效與否、收效大小的最關鍵管理藝術。
市場規范了、進步了,李總也開始轉變了,希望有新的發展,但很明顯,他的副總們還沒有跟上他變化的節奏;另一個人的問題是管理層組合上的不合理,工民建加政府背景是高管團隊的特色,在營銷、管理等環節缺失,也是導致李總孤軍奮戰的重要原因。
“要么人的思想改變,要么用新思想的人”,李總需要進行抉擇,長痛是痛、陣痛也是痛。如何考慮給創業的兄弟們合適的退出通道,李總應當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