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京郊平谷桃園,但見許多林間地面上覆著一層齊刷刷的干黃草。園中種桃,樹下栽草,草給羊供應飼料,羊給樹提供肥料,這就是平谷在全區果園中推廣的果草畜綜合種養方式,以此替代化肥,恢復桃林中的土質。地處北部深山區的鎮羅營鎮大廟峪村桃農王慶林告訴記者,過去總是用化肥,桃園質地板結,哪里看得到蚯蚓?可現在,樹根旁的蚯蚓糞不時可見,土壤得到了改良。
作為中國最大的桃鄉,推廣果草畜綜合種養方式僅是平谷區發展生態經濟的形式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平谷大面積推廣以大桃為代表的果品生產,現已發展果樹40.8萬畝,建成了以大桃為龍頭的蘋果、梨、柿子、杏、核桃、板栗和棗八大果品基地,占全區所有林地面積的近二分之一,成為當地重要的生態調節因素。據區林業局提供的全區林業資源調查顯示,平谷區森林覆蓋率為60.4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2個百分點,已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根據北京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區縣功能定位,平谷區被確定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全區大力推廣標準化、生態化種植方式,逐步消除傳統生產方式對環境造成的負面作用,果林重新展現自然狀態,經濟林成了生態林。
誘光燈誘殺、性誘劑、粘蟲板……這些生物及物理防治技術如今在平谷15萬果農中已得到迅速推廣,劇毒農藥被基本清除。2005年,中國農學院曾在平谷果園中作過一次調查,平均每棵桃樹的主枝上,可以發現70多頭瓢蟲;而此前,因使用劇毒農藥,昆蟲在果園里難得一見。
生態種植方式不僅使桃園里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恢復,更使果園的經濟價值得到提高。以大桃為例,2007年全區大桃產量達到2.15億公斤,比上年增長26.5 %;總收入5.24億元,比上年增長72%;人均果品收入由1990年的不足200元增加到2007年的4593元,17年增長了近23倍。
生態好帶來高效益。平谷40萬人口人均半畝桃園、20多棵桃樹,羨煞惜綠如金的城里人。桃花開了,人們來賞花;大桃紅了,人們來采摘。夏秋兩季,平谷40多個品種的大桃成熟期不斷,每年來平谷區采摘的游客突破百萬人,大桃采摘收入達8000多萬元。
除此之外,這里的農民還利用桃花、桃皮等廢料制成營養液,提高大桃質量;將桃樹枝雕制成桃木工藝品,賣出了大價錢;大華山鎮泉水峪村經過三年研發的文化禮品桃、壽星桃系列每個桃賣到了15元,薄膜貼字桃每個賣到5元;而最讓平谷人引以為豪的是,在“2008北京奧運推薦果品評選”活動中,平谷選送的大桃包攬了全部獲獎獎項。
從2007年開始,平谷區政府引導農民發展循環經濟,拓展生態經濟的增值渠道,利用廢果樹枝生產溫室蘑菇。經篩選加工,將果枝做成菇用菌棒養殖蘑菇。用過的廢菌棒經過回收再制成優質有機肥,不但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化肥施用量,還可防止土壤板結。據區果品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以前修剪下來的果樹枝都當柴燒了,現在則成了菇農的“香饃饃”。
為鼓勵農民利用果木枝干養蘑菇,平谷區為種植蘑菇的農戶每個棚發放了4.5萬元的小額貼息貸款,同時,部分鄉鎮對農戶購買蘑菇生產設備給予了50%的補貼款。目前,全區已建起年產150萬棒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農戶已由120戶發展到330戶,預計今年可生產菌棒1000萬棒,僅此一項年“消化”果樹枝就達200萬公斤,農民直接增收達1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