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額訴訟程序作為一種以救濟微小權益為對象的簡易快捷的訴訟程序,已經被法制較為健全的大部分國家廣泛采用。我國已經進入社會轉型期,民事、經濟糾紛和訴訟的數量與日俱增。小額訴訟程序以微小權利為保障對象,在程序設計上突出簡易快捷的特征,既為當事人提供訴訟之便利,實現司法大眾化,又達到提高司法效率之目標,使有限的司法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進而維護司法權威。
關鍵詞:小額訴訟程序;民事訴訟;需求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6-0102-02
一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小額訴訟制度起源于20世紀初期的美國,自60年代起,西方國家圍繞從源頭上解決訴訟遲延、司法成本過高等沉疴進行大量的立法,一種簡易、迅速、低費用的小額訴訟程序應運而生。小額訴訟程序的建立,不但解決了司法資源嚴重不足與案件積壓之間的矛盾,而且使當事人獲得更有效的司法保護、實現最大化利益得以充分的體現,達到了方便訴訟、提高效率的目的,使當事人獲得更有效的接近司法的機會。
一、小額訴訟程序理論基礎
(一)體現民事權益保護原則
我國法律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公民諸方面的權利有大小之分,對法律而言,均應給予平等對待。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公民訴訟權利的平等性,但在程序設計上卻沒有一套適合小額糾紛的程序,法院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也往往忽視了對微小權利的保護,致使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小額輕微權利受到侵害時,當事人往往基于訴訟成本的考慮而放棄訴訟權利,其后果是微小權利往往游離于法律的關懷和保護之外,公民對司法制度的信賴、依靠程度亦往往因而弱化。小額訴訟程序作為一種快速、低廉、高效的司法救濟途徑,大大降低了訴訟成本,縮短了訴訟周期,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作為一種司法程序,小額訴訟程序的目的在于為公民提供一種低成本的司法救濟,保障公民不因是“微小”權利或貧窮而遭受司法的排斥,從根本上保障因微小權利受到侵害的公民獲得司法保護和救濟,保護公民的民事合法權益,實現真正的“平等訴訟”。
(二)追求公正與效率兩大價值目標
公正和效率是民事訴訟的兩大基本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對相互矛盾的范疇,維護公正必然要求一定的程序保障,而復雜瑣碎的程序則又會增加訴訟成本,延長訴訟周期。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簡易程序,對于小額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來說太過復雜。在這種“簡易程序”解決微小權益糾紛的過程中,也有嚴格的證據規則、辯論原則及處分原則等,當事人盡管有機會提起訴訟,但訴訟程序的進行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讓想提出訴訟的人們不愿或不敢啟動訴訟。人們面對國家法律而放棄權利,是在充分考慮通過法律途徑付出的代價與可能受益之間做出的一種價值取舍與理性選擇。訴訟程序制度在這時對權利的保障實際上已經不再是一種真正的保障,相反,它此時卻成了一種“無謂”的繁瑣法律手續的“糾纏”,甚至造成了對當事人財產權或是其他權益的一種“尷尬”的損害。由此,只有對現行的訴訟程序制度進行改善才能實現接近正義。小額訴訟程序以追求效率為根本原則,是在平衡訴訟的兩大基本價值即公平與效率之后,選擇效率和效益優先的結果,基本目的是在尋求“公正”裁判和“效率”裁判的平衡后爭取效益最大化。為方便訴訟,體現小額訴訟程序的價值,在程序的設計上較為靈活、簡便易行,注重調解,多數案件可以當時受理、審判,當事人的文字材料,均可使用法院統一的表格進行或口頭進行,庭審過程中,法官可不使用晦澀難懂的法言法語等。應該說小額訴訟程序找到了“公正”和“效率”的最佳結合點,在兼顧公平的前提下主張效率優先,促進了糾紛的解決和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實現訴訟的價值。
(三)遵循訴訟費用相當性原理
當事人進行訴訟以及司法機關的整個審判過程,都應當盡可能地避免當事人和司法機關不必要的浪費或是利益犧牲。波斯納認為:“最大限度地減少法律實施過程中的經濟耗費是評價和設置訴訟程序時所應考慮的重要價值,也是司法活動所應該達到的目標。”我們面對各種類型的權益糾紛,應從其特性出發,各自選擇與其般配的訴訟程序,以追求資源配置最優化,降低各種不必要的耗費,以實現訴訟程序的效益最大化。具體到小額糾紛,人們為了“權利之爭”而訴諸法律,結果卻用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費用到訴訟中去,這樣的無效益,最終造成的后果就是人們不愿意請求司法救濟。 “由于其爭執的經濟利益不大,故而必須有一種低成本、簡易化的程序,否則小額債權的訴求就失去了其經濟上的合理性。”而小額訴訟的審理方式接近于日常化,當事人親自出庭以充分的參與訴訟非正規地加以陳述,對聘請律師持消極態度,在送達方式上也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制度架構產生的“交易費用”降到最低,大大節省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而簡易快捷的審判過程,從制度層面保障司法資源效能的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的司法效益得以體現。
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該程序的迫切需求
(一)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轉型期,規范社會事務、和諧生產關系,不僅需要實體法保障,更需要完備的程序保障
經過二十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到200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人均GDP從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特定時期,是國際上公認的社會轉型期。在這一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引起城鄉關系調整,社會流動性增強;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和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多樣化;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人們思想意識呈現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亟待完善。應當指出,在實體法的立法進程上,近幾年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但受傳統思想觀念、國民法律素質、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以及司法資源嚴重不足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司法公正和效率一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實體法缺乏完備的程序保障,司法保障不能及時到位,社會關系得不到司法規范,或是“小矛盾釀成大問題”,或是司法的權威受到挑戰,并由此引發了諸如社會信用受到強烈沖擊的社會問題。那么,司法界如何在新的特定的歷史時期,充分利用現有的司法資源,擔負起神圣的司法職能?筆者認為,社會背景、司法現狀以及公民自身權益意識的漸次增強,都在強烈呼喚一種簡易、快捷、低廉的法律制度。設立小額訴訟程序,是適應特定經濟社會發展時期的司法改革的必然選擇。
(二)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轉型期,訴訟的大量增加有目共睹,司法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將長期存在,必須從司法制度改革的尋求解決的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無論是舉國關注的“大案要案”,還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糾紛,都呈幾何倍數增長態勢。與此同時,現實生活中一些本應訴訟但又放棄司法救濟的也是數不勝數:中央電視臺每年一度的“3·15晚會”此起彼伏的投訴電話,警示我們商品品質侵權案件何其之多……應當說,現實生活中的這些糾紛,大部分完全可以依靠現有的法律去規范。但人們為何選擇“棄權”,難道不能引起司法界的理論思考?同時,隨著經濟的飛躍發展可以預言,我國跨國訴訟案件將大量增加,涉案金額大、領域廣、案情復雜,加之這方面的司法專業人員相當匱乏,司法資源不足的問題將日趨加劇。人們對諸多微小權利的“無奈”放棄,根本原因不在意識層面,而是在制度層面。相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法制意識普遍增強,“對簿公堂”、“要個說法”已成為公民維護權益的自覺行為。公民法治意識的漸次增強和訴訟的大量增加的雙重壓力,使“接近正義”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在現有的狀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向制度要效率,并通過制度實現公正和效率兩大價值目標。
(三)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轉型期,“人治”與“法治”的矛盾激蕩,司法界在面臨新一輪挑戰的同時,也面臨加速推進法制化進程的機遇
建國五十多年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可以說是風風雨雨,歷經坎坷。從“文化大革命”的“砸爛公檢法”,到人們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的“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權與法的強烈沖突一直持續,成為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根治的沉疴積垢。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法制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之不相協調的是,我國信訪數量連續數年一路狂漲,上訪群眾圍堵政府機關屢見不鮮,信“訪”不信“法”的怪圈揭示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一方面,無疑是傳統的文化觀念和情結的作用,寄希望于上級領導,認為政府萬能,這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青天意識”,就本質而言,仍然是“人治”的思維模式;另一方面,法制不健全、司法保障不能及時到位則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老百姓長期把信訪當作“最后的依賴”,很少把司法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同時,我國長期存在的東西差距、文化各異、法律素養的參差不齊等現狀,我們都應直面。從法治的角度切入,面對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解決“人治”與“法治”的矛盾沖突,最終要靠法律自身的完善,也就是說,必須要建立一套適應中國基本國情的法律制度。
如今,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日趨繁重。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一個很小的數字,乘以13億,就會變成一個大問題。從經濟社會發展看,構建和設定小額訴訟制度,就是從維護公民微小權利入手,謀求解決大的社會問題,實現社會的整體正義。“物無不變,變無不通”。在社會大變革的歷史時期,司法界面臨著大機遇、大挑戰,法制化進程既需要審慎推進,也需要跨越式發展。打開我國淵源流長的法制史長卷,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先哲的“法治”思想依然閃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帝國輝煌無不顯示出古代帝王在法治上的雄才偉略。面對嶄新的21世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角,我們應當意識到,時代呼喚法制建設必須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章武生.司法現代化與民事訴訟制度的建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小島武司.訴訟制度改革的法理與實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潘劍鋒.民事訴訟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