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的轉型。伴隨著急劇的社會變遷,諸多的消費失范問題也隨之產生。消費失范不僅嚴重敗壞了社會的風氣,而且也無益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只有將適度消費、和諧消費以及消費發展這三大原則內化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并且在日常的消費實踐中一以貫之,才不愧為耐用消費品時代的合格消費者。也只有培養出合格的消費者,我們的和諧消費社會才大有希望。
關鍵詞:社會轉型;消費失范;消費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91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6-0206-02
一、社會轉型與消費失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的轉型。在經濟體制上,我們告別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羈絆,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在社會組織形式上,我們完成了從“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在經濟發展狀況上,我們從一個普遍貧困的社會過渡到一個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社會;在價值觀念上,我們從“越窮越革命”的觀念轉變為“誰富誰光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消費領域從物質匱乏型社會向初步富裕型社會的轉變。
對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消費領域的轉型,國外學者也給予了關注。正如美國學者戴慧思所言,中國社會發生了“第二次革命”,即消費革命。在這場消費革命中,我們完成了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到耐用消費品時代(即現在的小康時代)的轉變。在耐用消費品時代,生存型消費讓位于發展型乃至享受型消費。同時,計劃經濟體制下以集體為取向的消費也讓位于個人為取向的消費。個人在消費行為上有更多的選擇,其消費自由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應當說,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僅提高了消費品的數量、質量,而且也擴大了消費品的性質、范圍。我們正從一個生產主導型的社會向消費主導型的社會過渡,消費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社會轉型有利于消費環境的好轉;另一方面,消費環境的好轉又推動了社會的進一步良性轉型。當然,社會轉型對消費的影響卻還有另一面。
眾所周知,中國的轉型是一個將自身的發展與世界的進步融合在一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打開中國的消費品市場,往往借助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大眾媒介的幫助,不斷將消費主義的理念輸入中國。而此時,由于急劇的社會變遷及其相伴隨的文化失序,中國傳統消費觀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與擱置;相反,其陰暗面卻在一定程度上逐步顯現了出來。這樣,在西方消費主義文化與傳統落后消費觀念的雙重夾擊下,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被空前激發。但是,通過正常的制度化手段又無法滿足這些被激起的欲望,此時消費失范就成為某些個人和群體的選擇。應當說,不管是從深度、廣度還是危害度上來講,消費失范對社會的反功能尤熾。其具體表現形式如下:
1.奢侈性消費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股奢侈性消費的風潮席卷全國。不僅經濟較為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經濟相對較為落后的西部城市如太原、貴陽、西安等也加入奢侈性消費的行列。據高盛公司的經濟學家估計,中國的奢侈品市場現在的價值約為20億美元,約占全球總額的3%。中國品牌協會的秘書長楊清山估計,到2010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的人群將達到2.5億人。難怪有學者在《經濟學家》上撰文,將中國稱為“奢侈性的新型帝國”。
從群體特征上來看,從事奢侈性消費的一部分是在黨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成長起來的“新富群體”(很大一部分帶有暴發戶的性質);一部分是對消費特別敏感的部分中產階級和學生群體;還有一部分是部分國家機關的公務人員。應當說,不論是揮霍國家公款的部分國家機關公務人員,還是部分中產階級、學生群體和“新富群體”,他們的奢侈性消費行為一方面毒化了社會空氣、滋長了敗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不利于人與人和諧相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離軌消費
可以說,奢侈性消費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奢侈性、浪費性,一般還不涉及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問題;但離軌性消費則大不相同,它是在國家法律、法規之外進行的違法消費活動。像吸毒、嫖娼、公款消費、假冒偽劣商品消費等都屬于具有離軌消費特征的消費陋習。部分消費者為了支撐他們的消費陋習,不惜采用偷盜、搶劫等犯罪手法;部分商家為了迎合他們的需要、牟取暴利,大肆制造假冒偽劣商品。
從一定程度上講,離軌消費危害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而且也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于離軌消費行為,我們絕不能等閑視之。
3.過度超前消費
近年來“啃老族”、“月光族”、“新貧族”、“負翁”等稱謂頻頻見諸報端。其實,上述稱謂只是對超前消費一族的形象稱呼。超前消費觀是一種“花今天的錢,辦明天的事”的消費策略。此種消費策略有利于擴大內需、啟動國內市場,有利于消費需求的提前滿足,以提高生活質量。但是,消費預算過度失衡卻會導致諸多不良后果。
首先,那些過分超前的消費者(一般以收入居于中上游的年輕人群體為多)會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陷入“賺錢——還債——再賺錢——再還更多的債”的怪圈當中。從長遠來看,這又不利于他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其次,過度超前消費者的父母為了為子女支付高額的費用,往往將自己日后用于醫療、養老等方面的費用提前支出,而這又不利于他們晚年的生活保障。
消費失范不僅嚴重敗壞了社會的風氣,而且也無益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而,必須對消費者進行再社會化以便其確立新的消費觀念。而新的消費觀念的誕生卻有賴于對傳統消費觀念的再發掘與再利用。
二、中國傳統消費觀及其現代利用
一部人類的歷史,從一定程度上講可以說是一部消費史。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然的消費者:消費的歷程從我們出生開始,直到死亡。中國五千年悠久的社會歷史中蘊藏著豐富的消費思想,對這些理念進行一番清理,取其精義、去其糟粕對于我們擺脫消費失范的困擾,建立一個和諧的消費社會將會大有裨益。概括起來,中國傳統的消費觀主要有:
1.等級消費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的基本線條。這種社會等級秩序不僅存在于社會的政治秩序中,而且也存在于消費實踐中。孔子就主張按差別進行消費,絕不允許“僭越違禮”;荀子也要求“節用以禮,消費等差”;管子主張:“度爵而制服,量祿而用財……雖有賢身貴體,無其爵不敢服其服;雖有富家多資,無其祿不敢用其財。”
按這種消費邏輯,封建貴族可以“吹笙鼓瑟以塞其耳,雕琢刻鏤以塞其目,五味芬芳以塞其口”,豪華奢侈不為過,而老百姓則“夏不宛喝,冬不凍害”,維持基本生存即可。可見,這種以“禮”導欲的方法,只是為了滿足統治階級的消費需求,而對普通大眾來說則是另一種形式的奴役。
2. “崇儉抑奢”消費觀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少學者主張“崇奢”,但“去奢從儉”一直是中國傳統消費觀的主流,中國歷來以節儉為美德。從諸葛亮《戒子書》中講“非淡薄無以明志”,到一千多年后司馬光的“戒子書”——《訓儉示康》,一直都是在諄諄教導后輩要厲行節約。
為了將節儉的意識灌輸到社會中去,統治階級傾向于將消費問題與社會倫理道德捆在一起。“節儉為善,奢侈為惡”就成為封建社會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消費倫理而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由此,在消費觀上,主張節儉、反對浪費就成為傳統經濟倫理文化中基本的主題。
應當說,在傳統的自然經濟條件下,消費品尚處于短缺階段,節儉而非奢侈的消費能夠保證生活必需品的最低供給,從而保證封建社會中勞動力的生存和封建社會的基本秩序。
3. “量入為出,收支平衡”消費觀
“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這句話最早出自《禮記·王制》,意即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衡量收入以決定支出。中國人向來信奉“無債一身輕”,在日常消費實踐中也盡量避免出現“寅吃卯糧”的局面。
這種謹慎的消費觀是與傳統的農業經濟相關聯的。一方面,男耕女織的農業經濟的產出率較低,經不起也沒有過多的可支配收入可供消費;另一方面,傳統的農業經濟極為脆弱,易受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老百姓必須手有余財以備不時之需。因而,為了應付將來的不確定因素、降低風險,必須將收入留存起來而不是隨意揮霍。
4.從眾消費觀
中國人在消費觀念、消費行為與消費方式上喜歡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敢太過張揚。這一方面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極為落后,物資條件無法滿足人們在消費上體現個性;另外,也是由中國社會的消費生態決定的,“槍打出頭鳥”,任何在消費上與大眾相距甚遠的行為都會受到傳統道德的譴責。因此,在消費行為上,傳統中國人大都采取了隨大流的策略。
5.知足而樂的消費心態
“知足常樂”是中國人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提煉出的生存哲學。作為一種生存哲學,“知足而樂”也被移植到中國人的消費實踐中。孔子就經常向他的弟子贊賞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時,物質上消費的知足有利于引導人們向更高的精神方面的消費邁進。
可以說知足而樂的消費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無限的消費欲望與有限的產品供給之間的矛盾。而且,也有利于人們擺脫物質主義的羈絆,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
以上是對中國傳統消費觀的簡要敘述。應當說,中國傳統的消費觀既有其合理的要素,也存在諸多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掘取其合理內核,剝離其歷史塵垢,以便于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三、消費社會化:耐用消費品時代的必然選擇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生產社會化的觀念在我國已經深入人心,我們初步樹立起了時間觀念、勞動觀念、紀律觀念、效率觀念等。但對于如何科學、客觀、合理、健康的消費我們卻未達成任何共識,也即消費社會化的觀念依然闕如。中國社會正處于急劇的轉型過程中,轉型中的中國社會亟須建立與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新的消費倫理。消費者是消費活動的主體,要建立符合中國社會的新的消費倫理,必須對消費者進行消費社會化。從不同的維度上來看,消費社會化又可分為繼續消費社會化和再消費社會化。繼續消費社會化是指經過基本的社會化之后,為了適應社會文化環境,繼續學習消費觀念、知識和行為的過程。再消費社會化是指改變原來失范的消費價值和規范,建立新的消費價值和規范的過程。
要順利完成消費社會化的任務、鍛造合格的消費者,中國傳統消費觀念的整合和新型消費觀的塑造都必不可少。歸納起來,就是要遵循如下幾大消費原則:
1.適度消費原則
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時期內,由于國內經濟的一窮二白以及帝國主義對我國經濟的封鎖與禁運,我國走的是一條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道路。在整個社會的消費結構中,公共消費占主導地位,居民的個人消費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在這種發展模式的指導下,居民的消費主要表現為一種溫飽型的消費方式。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就是這種溫飽型消費觀的寫照。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的消費呈現出同質性、封閉性及意識形態性等特征。
應當說,“高積累、低消費”的社會政策為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等方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但是,長期對消費的壓抑,不僅嚴重地影響了居民生活水平和勞動積極性的提高,束縛了居民身心發展和能力的提高,使生產發展缺乏后勁,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力,使生產發展缺乏消費需求的引導,從而最終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自1996年以來,我國進入消費需求不足的階段,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制約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此時,“高積累、低消費”的反功能開始凸顯,如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
資本主義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曾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國內消費市場無法啟動等問題的困擾。凱恩斯為其開出的藥方是通過奢侈性消費來擴大內需的消費主義策略。消費主義策略的推行刺激了消費、擴大了國內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消費主義也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的環境污染和道德淪喪問題。
筆者以為,我們既應當拋棄傳統的節儉消費觀念,又不能走西方奢侈性消費的老路,而應當樹立一種適度的消費觀。適度消費觀應當說是一種與我國的國情相適應的消費觀。其指導思想應當是:不顧生產的發展而盲目的消費是不對的,生產發展了而不去消費也是不對的。
2.和諧消費原則
人們的消費行為不是發生在真空中,他們的消費活動必然與他人——自然——社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對他人——自然——社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可以說,在現代社會中消費不僅關系到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涉及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問題。為了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展開和對生態環境的有力保護,我們必須樹立一種和諧消費觀。同時,在不同的領域,和諧消費觀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首先,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們應當樹立一種綠色消費觀。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緊缺、生態環境脆弱”,這就決定了我們只能也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具體的消費實踐中,我們一方面要消費綠色、環保及無公害的產品;另一方面,我們要與各種破壞自然環境、危害生態平衡的落后消費觀念作堅決的斗爭。
其次,在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我們應當樹立一種公平消費觀。這種公平包括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兩方面。所謂代內公平,指的是我們的消費不應占用過多的社會資源而影響到其他消費者的消費。代際公平,則指的是我們的消費不會對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任何威脅。
再次,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我們應當樹立一種協調消費觀。我們不應僅僅滿足于物質消費,而應當將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結合起來;我們不應僅僅注重生產消費,而應當將生產消費與生活消費協調起來。
3.消費發展原則
“消費”一詞最早出現在《圣經》當中,意指“毀壞、浪費、用光、耗盡”。應當說,一開始“消費”就是被作為貶義詞而被使用,一開始“消費”就有被“污名化”的色彩。一提起消費,就好像只是為了被動地滿足勞動力的再生產,除此之外毫無建設性可言。事實真的如此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現代社會中,消費不僅僅具有破壞性的一面,消費更具有建設性的一面。實際上,消費已成為衡量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我們不但利用消費來滿足我們的情感、建構我們的認同,而且還利用消費來不斷地完成社會關系的再生產。我們可以將消費作為一種資本來進行投資;通過消費,我們能夠不斷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我們只有將適度消費、和諧消費以及消費發展這三大原則內化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并且在日常的消費實踐中一以貫之,才不愧為耐用消費品時代的合格消費者。也只有培養出了合格的消費者,我們的和諧消費社會才大有希望。
參考文獻:
[1]戴慧思,盧漢龍.中國城市的消費革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2]陳昕.救贖與消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China: Luxury's New Empire[J]. Economist,06/19/2004.
[4]王寧.消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巫寶三.先秦經濟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6]葉世昌.中國傳統消費觀述要[J].世界經濟文匯,2005,(4-5).
[7]倪愫襄.尚儉與尚奢之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8]鄭紅娥.社會轉型與消費革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王寧.消費資本探析[J].中國城市評論,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