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從制訂、完善教學計劃方面對于如何在高校的教學環節運行過程中有效地實行產學研合作教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為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對國內高校教學計劃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6-0204-02
培養創新人才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基本組成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中共中央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應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為宗旨,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長期以來,在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各種考試的重壓下,高等學校教育存在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實踐能力差是我國高校工科畢業生的普遍缺點,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工科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單位非常關注的問題。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提交的《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指出,2002年,我國研發總人數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合格工程師這一指標卻排名第49位(最末位)[3]。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擴招,畢業生就業壓力迅速增加,許多應屆本科畢業生由于實踐能力差而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為提高學生的就業力,各高校必須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高等學校打破過去傳統的教育模式,走出象牙塔,積極走產學研合作辦學的道路。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的教育形式[4]。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筑學院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于2001年開始,從修訂、完善教學計劃入手,對于在教學環節運行過程中推行產學研合作教育進行了有益的研究與嘗試。
一、通過產學研協商,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分為整體性和專業性兩個層次[5]。在《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中將整體性人才培養目標規定為:“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愿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通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著作的學習,和一定的生產勞動、實際工作的鍛煉,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盡可能了解本專業范圍內科學的新進展;具有健全的體魄。”而專業性人才培養目標是指各專業所要達到的具體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的綜合體現,它決定著人才的培養質量。同時,培養模式的建立與運行、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優化、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組等,無不依據培養目標而確定。因此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首要任務就是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準確定位。
我們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在產學研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將我校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備農業生產性建筑、設施農業工程、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農業建筑與環境、工廠化設施農業系統、農村新能源開發與科學利用等領域從事規劃設計、裝備開發與集成、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通過產學研協商,修訂、完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指導本科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我們通過走訪、召開座談會以及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讓企業、科研、設計院所的專家、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為我校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工作出謀劃策。通過產學研有機的合作與協商,我院的教學計劃得到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企業和市場需求。
1.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我們在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2003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通才與專才”培養的結合,將校級公共必修課、校級基礎必修課、校級人文系列選修課、院級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搭建成寬口徑的知識平臺,構建了具有靈活彈性的課程結構體系。新構建的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2003級課程體系中選修課比例達到18.2%,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課的機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個性化的服務。
2.合理設置課程
課程是大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單位,根據一定的規律進行課程組合與設置構成了各專業課程體系,同時,課程是實施人才培養的知識載體,是實現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知識框架體系。大學課程設置既要體現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又要體現出基礎知識與現代科學知識相結合,同時,更要符合市場需求。因此,我們在充分聽取企業、科研、設計院所建議的基礎上,首先強化了通識教育課,夯實了專業基礎課,通識教育課比例達到29.6%,專業基礎課比例達到18.5%;其次,我們在新教學計劃中增添了《精準農業》和《農業廢棄物處理》兩門緊密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專業選修課程。通過學習這兩門課程,學生可以對如何利用“3S”(GPS、GIS、RS)技術和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精細準確地調整各項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各項農業投入,以獲取最高的產量和效益,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農業廢棄物處理技術和裝備,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另外,許多企業都提出,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施工所需的基本知識,還需要具備將來從事本行業所必需的社交、組織、管理及經濟知識。為此,考慮企業的實際需要,我們在專業選修課中增加了《建筑企業經營與管理》、《建筑工程經濟學》和《會計學原理》等課程。
3.合理安排年度教學內容
我們在充分考慮各門課程前后銜接關系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對每一學年具體應安排哪些課程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和論證。例如,考慮北方氣候特點,我們將測量實習和建筑施工實習安排在暑假進行。另外,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我們充分考慮企業的建議,將專業課由第七學期提前到第六學期,第七學期僅設置一定學分的選修課,這樣從第七學期開始,指導教師就可以將畢業設計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的畢業設計時間就由半年延長為一年,從而可以有效地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同時也為學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機動時間。
4.合理設置專業方向
考慮到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沒有明確的行業對口部門,該專業畢業生除了少數繼續攻讀高一級學位,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外,大部分畢業生都要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監理等技術服務工作,因此,我們在考慮企業建議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論證,在我校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2003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增設了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土木工程方向,從而提高了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5.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實踐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徑,人的認識的升華和動手能力的提高也離不開實踐活動。大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而且是他們培養能力、展示才華和增強自身潛在價值的廣闊舞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在由學歷社會向能力社會發展,社會上的用人觀念也在轉變,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不僅要看求職者的文憑和學歷,更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具有真才實學。在我校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2003級教學計劃中,接受企業、科研、設計院所的建議,我們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其中,課程實驗490學時,占理論課總學時的20.1%,實習7周,課程設計7周,畢業設計14周,實踐教學比例達到17.5%。另外,為了實現與企業、科研設計院所進行長期穩定的合作,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筑學院相繼與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寒地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建工集團以及黑龍江省農業綜合開發設計所簽訂了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的協議。這樣,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科研設計院所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實踐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
三、結語
教學計劃的修訂、完善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課題。產學研合作制訂教學計劃可以緊密結合市場和學科領域發展的需要,可以提高高校的社會服務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我們在產學研合作制定教學計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對于如何充分發揮企業、科研、設計院所的積極性,建立高校專業教學計劃實時信息反饋機制等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楊金田.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優勢與模式[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4):97-100.
[2]王萬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39-40.
[3]張彤,莫建文,歐陽寧.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J].中國西部科技,2006,(4):85-86.
[4]鐘秉林.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0,(21):7,15-16.
[5]胡建華.高等教育價值觀視野下的高等教育質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