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莆田市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在日益提升。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新型港口城市,莆田市圍繞建設湄州灣港口城市的目標,實施“以港興市,港城互動”的城市發展戰略,加快其城市化進程。改善莆田城市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推動城市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通過分析莆田城市定位、形象、文化和經濟建設,進一步提出了構建新時期莆田城市化體系的新思路。
關鍵詞:莆田市;城市化;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6-0131-02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一直保持著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帶動著整個亞太經濟圈乃至全球各區域經濟的發展。伴隨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現代城市化進程也逐步加快,區域經濟合作日益活躍,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為龍頭的三大區域經濟圈,推動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提出,成為新時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處于省會福州和閩南“金三角”之間的莆田,在其區位上凸顯重要的戰略價值。全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完善鐵路交通系統給莆田帶來了發展契機。
在近些年來的城市建設中,莆田市展現出其前所未有的潛力和空間。面對著新時期的形勢,莆田抓住和用好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重心往濱海地區轉移。媽祖城的動工和市政各項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的投入建設,這說明莆田憑借著獨特優勢和后發優勢,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并實行“以港興市,港城互動”的城市發展戰略方針,在實施科學發展觀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要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其城市化道路任重而道遠。
一、莆田城市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莆田市自改革開放建市以來,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當前新時期形勢下,莆田發揮后發優勢資源,全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推進城市化進程。但由于城市發展思路不清晰,莆田市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1.城市定位建設。莆田城市定位不明確,規劃建設進程緩慢。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莆田就提出了建設現代化港口城市的宏偉目標,但是,由于當時莆田城市規劃向海邊發展的決心不夠,過多的依賴于舊縣城為市中心建設。這樣一來,一方面,城市建設每走一步,都以犧牲大量的資源為代價,破壞了木蘭溪平原孕育起來的文化和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莆田沒有很好利用湄州灣港口群腹地和媽祖文化這兩大優勢資源。雖然過去曾定位為港口城市,但是,在以舊縣城為主體中心建設起的城市布局并沒有那樣的鮮明突出。如今,在中國經濟繁榮增長的時期,莆田城市發展迫切需要一個準確的定位目標。
2.城市形象建設。莆田市的城市總體形象與其他發達地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城市特色不夠突出。一個城市的形象是其自身發展的核心和本質的表現,從建筑學的角度上講,以往的莆田城市公路、街道路景建設顯得單調呆板,人們往往沿著道路兩旁蓋房子開張店面。莆田城市規劃缺乏公共空間,包括公園、綠化建設、城市廣場和公共場所用地等。城市在自然環境保護方面也顯得重視不夠,住宅區的建筑風格落伍,拆遷舊城建新城,對歷史文化名城缺乏整體性保護的觀念。人文環境比較薄弱,高等學校數量較少,缺乏著名學府,沒有足夠的后備人才力量。加上現有的莆田城市化進程,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也很難吸引到優秀的畢業生和國內外人才資源來莆建設。城市整體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影響著城市形象的健康發展。
3.城市文化建設。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體現一個城市的內涵象征。對于莆田在過去幾年的建設中,大興土木,拆舊建新,城市舊貌換新顏,高樓拔地而起,城市文化似乎增添了幾分飽滿。但實際上缺乏文化底蘊,沒有形成特色,只是一味去模仿外來文化和西方建筑風格。對于莆田來說,城市建設不應該只重視物質環境改善,卻忽略了文化建設。木蘭溪兩岸所孕育起來的莆田文化和媽祖文化精神激勵著多少莆田人的夢想,應該對祖輩留下的文化遺產有信心,結合莆田自己的傳統文化并有條件地吸收外來先進文化,打造新時期莆田特色文化。
4.城市經濟建設。莆田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自1983年建市以來,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以民營經濟為例,不僅實現了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居民收入也普遍提高。在近十年來,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持續提速增長,重大基礎設施投入建設,招商引資,啟動民資回歸工程,壯大產業集群等。但是在經濟增長的背后,卻是以犧牲大量的自然資源為代價,全市的經濟建設沒有形成一個科學系統的規劃。城市經濟建設以輕工紡織業為主,輔以農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仍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城市。城市結構松散,散落分布,區域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2007年莆田市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39.38億元,居省內第五。但是同比情況下,莆田具備強大的后發資源和區位優勢,完全有足夠的條件實現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
二、構建新時期莆田城市化體系的建議
新時期國家政策的投入,各項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全面發展,這為莆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莆田要抓住這個機遇,加快其城市化進程。現就新時期莆田在構建城市化體系道路上的工作,提些建議和看法。
1.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定位品牌。城市的形象和發展定位戰略對城市化的推動力量是巨大的。以廈門為例,廈門提出了“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游城市”的口號,大大地提高了城市形象,在短短的20年發展,廈門的建設發展也體現出其特區城市的魅力。莆田市單調呆板和陳舊的城市形象需要在本質上做個轉變,塑造全新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定位品牌。這就需要政府重視城市形象建設、調整城市布局,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城市布局的科學設計,將市中心移向海邊發展,依傍湄州灣港口群腹地,建設濱海新城,結合媽祖文化,發展旅游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在內陸發展生態農業,充分利用好莆田其占據諸多地理格局正中聯結點和擁有著諸多后發優勢的資源,吸引外資和推動民資回歸工程,將莆田建設成“現代化港口綠色旅游生態城市”。這不僅有利于改變莆田的城市形象,還可以提高市民的城市認同感和自豪感。
2.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引入。新公共管理思想塑造的是一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政府”。它強調的是政府績效,即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引進市場化機制,權力下放,社會化,鼓勵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提高其效率和服務質量,向社會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建成一個“做得更好和花錢更少的政府”。為了實現政府績效,莆田需要對公共行政進行改革,讓政務更加公開透明化,關注民生,鼓勵和扶持第三部門的發展,從社區服務改革做起,讓公民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管理中。建立一支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提高政府行政績效,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保障公共秩序的穩定發展,構建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城市化進程。
3.區域經濟合作。莆田應該充分施展好其區位優勢,大力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福廈鐵路和向莆鐵路的建成將為莆田的發展注入活力,構成東南沿海區域經濟的快捷通道。莆田就此機遇,應該主動吸納福廈泉、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區的輻射,融入各種層面區域經濟技術的分工、協作與競爭,融進東南沿海經濟圈。以媽祖城發展為龍頭,帶動忠門半島經濟的崛起,利用湄州灣港口群腹地,可以承接來自國際和臺灣的產業轉移,向內可以開拓內陸中部崛起的縱深腹地,加速自身城市化進程,從而轉換吸納為溢出,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戰略大空間,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
4.人才隊伍建設。莆田市素有“文獻之邦”、“海濱鄒魯”之譽,人才薈萃,名人輩出。人才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但莆田人才流失嚴重,少有歸鄉建設。莆田需要有決心創建一個優良的環境、制定相關的人才優惠政策,增加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來莆面向基層就業,招收高級技術型人才來莆田工作。湄州灣港口城市集群的建設,人才需求量大增,無疑,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對于推動城市發展的力量是巨大的。莆田市應該著力于優化人才環境,建立完善的人事機制,把莆田建設成為一個有魅力的城市,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并有效地提高人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人才市場建設,提高城市化水平競爭力。
5.產業結構的調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世界各國、區域之間的貿易日益密切。以傳統輕工業和農業生產為主的莆田,高科技新興產業相對薄弱,項目引進和外資投入有限。媽祖城的建起,莆田產業結構需要配合空間結構而做調整。新城區應以高新技術產業、港口貿易業、文化旅游生態產業發展為主,舊市區輔以教育、文化和相關第三服務產業發展為主,廣闊的木蘭溪平原和仙游山丘地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地區產業的充分開發,利用各縣區的區位特點,實現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產業集群,推動莆田城市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林宇峰.試論莆田城市特色的構建[J].福建建筑,2006,(5).
[2]康筱丹.莆田市城市形象問題與策略研究[J].福建建筑,2003,(1).
[3]戚曼曼.新公共管理視野下我國政府人力資源開發的路徑選擇[J].沈陽大學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