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征信體系建設,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征信體系建設的社會性和國情特征決定了其在我國現階段建設和實施的主體只能是政府。因此,探討如何充分發揮政府在征信體系建設中的職能作用就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通過借鑒其他省市在征信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結合黑龍江省征信體系建設的現狀,可以歸納總結黑龍江省在征信體系建設中的政府職能。
關鍵詞:黑龍江省;征信體系;政府職能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6-0185-02
一、征信體系的基本內涵
“征信”一詞源于《左傳》:“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就詞義本身看,“征信”的“征”可理解為“征集”,“信”可理解為“信用”。目前,“征信”一詞在實踐中表現為專業化的機構依法采集、調查、保存、整理、提供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并對其資信狀況進行評價,以此滿足從事信用活動的機構在信用交易中對信用信息的需要,解決借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相應的可以將征信體系定義為:由與征信活動有關的法律規章、組織機構、市場管理、文化建設、宣傳教育等共同構成的一個體系。
二、黑龍江省征信體系建設現狀
黑龍江經濟金融發展前幾年一直在低谷中徘徊,金融生態環境成為制約金融發展,阻礙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桎梏。不良貸款企業一度多達3 000多戶,不良貸款比例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很多銀行將黑龍江省確定為信貸高風險區,嚴格限制貸款授信授權。
黑龍江省實質性的征信體系建設從2005年開始,按照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要求,黑龍江各地各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推進“誠信龍江”建設,改善金融生態。在“龍江信用網”全面啟用的基礎上,黑龍江省信息產業廳、國稅局、地稅局、哈爾濱海關等14家機關單位和23家行業協會全面完成信息資源整合,初步建立了聯合征信平臺。獲得“誠實守信單位”稱號的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等119個單位聯合發出誠實守信倡議。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了4 000多個民辦非企業單位向社會聯合發起了開展自律與誠信建設活動的倡議。截至目前,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共收錄全省各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賬戶160多萬個,個人信貸業務余額410多億元,收錄個人結算賬戶信息4 000多萬條、個人公積金繳存信息80多萬條,收錄的全省自然人數已達到840多萬人,其中80多萬人有信貸交易記錄。
2006年以來,已經分三批曝光了多家失信企業。這些企業主要涉及惡意逃避銀行債務、商業欺詐、制售偽劣產品、虛開增值稅發票等失信行為。在曝光失信企業典型的同時,黑龍江省開展了企事業、商業、自然人等誠信檔案建設,用行政手段幫助銀行催繳企業和國家公職人員欠款等活動。據了解,黑龍江省17萬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企業、34個政府部門和若干自然人的信用狀況都記錄在案。
黑龍江省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兩年多不懈努力,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在組織領導、信息系統建設、宣傳教育、中小企業信用建設、激勵懲戒機制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目前,黑龍江省已健全了信用體系建設的組織機構,社會信用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取得進展,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實施方案;普遍建立了信用體系基礎數據庫,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正在全面實施;持續開展了信用的宣傳教育,誠實信用的道德文化環境初步形成;以信用等級評定和信用數據庫的建立為突破口,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初步建立激勵懲戒機制,深入開展了誠信示范企業創建工作。
三、黑龍江省在征信體系建設中的政府職能
通過借鑒其他省市在征信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結合黑龍江省征信體系建設的現狀,黑龍江省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應發揮如下主要職能:
(一)建設誠信文化,優化信用環境。黑龍江省征信建設剛剛起步,必須廣泛深入地開展金融、信用知識宣傳,不斷增強企業誠實守信意識,在全省營造誠信氛圍。當前,應學習國外和其他省市的先進經驗,加大信用宣傳力度與普及教育,使信用觀念深入人心,通過各種方式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創造征信需求。根據工作推進情況,適時調整宣傳內容,改進宣傳方式,提高宣傳效果。
(二)整合信用信息,健全征信體系。以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相關信息為基礎,整合各有關職能部門提供的企業信用相關信息,納入全省統一的聯合征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并通過計算機網絡的互聯互通,實現信息依法披露。同時,借鑒國內外通行的企業信用評價體系,開展企業信用認定標準的研究、建設和推廣應用工作,引導、規范企業開展信用評級活動。由相關主要部門牽頭,建立金融機構內外部評級與評估相結合制度,并研究相應的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到征信體系的建設中來,力爭規模以上企業和相關個人全部納入信用等級評價系統。
(三)完善政府監管機制。根據征信體系的公共性、敏感性等特點,政府應當建立起完善的監管機制,如通過建立完善的統計分析制度,對金融風險、技術安全及是否違反法律法規等方面實施風險監管;通過建立符合市場發展要求的征信人才引進機制和征信人才培養機制等實施專門人才的監管;通過整頓征信市場秩序,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監管;通過對征信體系建設的各方面配套軟硬件設施的控制,政府實施財政上的監管等等,同時,政府各監管職能部門采取記錄、警告、處罰、取消市場準入、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等多種監管手段,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四)加強社會監督。依托企業信用征信管理系統及企業誠信檔案記錄,建立和完善信用的社會監督與約束機制。對誠實守信企業,金融部門建立“金融綠色通道”,制定優惠政策,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擔保機構優先提供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服務;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對不講信用故意拖欠、惡意違約、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向社會發布“黑名單”,并建立面向社會公開的失信信息數據庫,增加失信企業的失信成本,形成社會性懲戒機制。
(五)培育擔保體系,規范征信中介市場。發展以政策性擔保機構為龍頭、商業性與互助性擔保機構為主體的信用擔保體系,增強擔保機構擔保實力,提高企業融資能力。
我省專門從事征信的中介機構剛剛起步,不同征信部門之間的數據不能實現共享,相關的信用數據的開放程度和使用率都很低,用戶查詢的信用資料也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征信體系的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在社會信用體系的初建階段,政府應積極引導、培育、催生新興的征信行業和征信市場,健全社會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規范中介市場經營秩序和中介機構的經營行為,大力培育扶持信用調查、征信、資信評估等信用中介機構,并注重發揮行業協會、同業商會的自律作用,促進信用中介機構的健康發展。
(六)大力推動征信法制建設。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框架內,在信息采集、信息披露、信用評級、信用獎懲、征信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管理等方面制定適合黑龍江省的地方性法規、規范性文件和有關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善信用管理的政策法規和制度體系,為開展信用征信、信用公示、信用評估和信用咨詢提供法規和制度支撐。
參考文獻:
[1]劉國陽.征信體系建設對改善中小企業信用環境作用的探討[J].黑龍江金融,2007,(1).
[2]劉媛.包頭市征信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華北金融,2007,(1).
[3]馮松.加強征信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建議[J].河北金融,2007,(1).
[4]朱論.征信體系建設好六個關系要理順[J].金融經濟,2007,(3).
[5]許松濤,付古娜.加強基層征信體系建設的五個“入手點”[J].黑龍江金融,2007,(7).
[6]鄭尚能.當前征信體系建設面臨的約束與路徑選擇[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