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中國城市化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定量研究。首先采用阿爾蒙方法做了分布滯后模型,后又用工具變量法對其自回歸模型進行回歸作為上面這種方法的改進。
關鍵詞:城市化;經濟增長;分布滯后模型;自回歸模型
一、引言
從西方的經驗,我們看到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國當前也正面臨著與城市化相關的各種問題的挑戰。本文就城市化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些分析。
根據對研究城市化率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相關文獻的觀察,筆者認為對這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直接從城市化率和經濟增長這兩個“終端”變量出發,跳過其間引起互相作用的機理來研究城市化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量的關系;第二類的研究恰恰彌補了第一類研究的不足,它通過理論推理與實證檢驗來說明此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的機制。但這些研究者對于城市化水平與國內生產總值(或經濟增長)之間的回歸模型建立中都沒有涉及滯后變量的影響。筆者認為,我們沒有足夠的理由可以否定城市化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沒有滯后效應。所以本文以下就以分布滯后模型來對此問題進行探索。
二、實證分析
本文局限于可收集到的數據以及模型的簡便,我們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來作為城市化水平的指標。而關于經濟增長的變量也先選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形式。最后根據協整性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的結果來選取適當的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為了謹慎起見,本文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先對有關的兩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協整分析。因為根據我們的經驗,時間序列數據一般都是非平穩序列。所以,我們需要同時給出城市化水平、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形式的差分形式,從而可以確定它們的單整階數,這正是我們進行協整檢驗的基礎。
我們分別用agdp、dagdp、ddagdp分別表示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生產總值的一階差分、年人均生產總值的二階差分;用lagdp、dlagdp、ddlagdp分別表示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以及它的一階、二階差分;用csh、dcsh、ddcsh分別表示城市化水平和它的一階、二階差分。我們由Eviews軟件包得出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下:
我們看到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城市化水平都是二階單整的,而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形式卻是一階單整的。同時,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與城市化率不是同階單整的,可能的原因是本文所采用的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名義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盡管我們從結果中依舊看到D-W值依舊不夠大,但是,我們對該模型的殘差項進行觀察發現,殘差其實并不存在自相關現象,而在我們加入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滯后項之前,這種自相關現象是存在。所以我們把此模型作為我們最后的模型。
三、結論
從回歸得到的模型,我們發現,城市化水平確實對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正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來源不僅僅包括當年的城市化水平,而且往上幾年的城市化水平對當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都有正面的影響。
如果我們把模型中城市化水平的所有滯后項的回歸系數相加,我們可以得出滯后項對當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總影響為125615.13407元,除以4之后,我們得到31403.78元。為了得出城市化水平對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總體影響,我們把當年城市化水平的系數也包括進去,可以得到每當城市化率提高一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會提高455元。
當然這些數據不一定準確,因為本文所采用的計量方法還是比較簡單的。不過它確實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國當前加快城市化發展能夠提高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
參考文獻:
[1]傅鴻源等.城市化水平與經濟增長的中外對比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3):19-24.
[2]劉耀彬.中國城市化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商業研究,2006(24):23-26.
[3]沈坤榮等.中國城市化對經濟增長影響機制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7(6):9-15.
[4]王金營.經濟發展中人口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相關分析比較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5):52-57.
[5]楊開忠.中國城市化驅動經濟增長的機制與概念模型[J].城市問題,2001(3):4-7.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