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國際糧食價格不斷上漲,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2007年全球糧食價格大漲40%,而2008年一季度糧食價格繼續上漲16%,進入四月份國際糧價更是達到20年最高水平。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但谷物價格居高不下的形勢難以扭轉,國際高糧時代已經到來。而在國內,中國的糧食價格上漲則溫和的多:根據發改委數據顯示,與上年同期相比,稻谷、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價格全國平均收購價格上升7.6%,只有大豆收購價格上升93.2%。
為何我國糧價能不受世界糧價大幅上漲的影響?我國的糧食生產狀況到底是個什么情況?我國的糧食價格將如何發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特地對位居全國100強產糧大縣的湘潭某縣各界進行了走訪,希望能從他們的情況反饋中找尋出一些答案。以下就是產糧農民、糧食企業、政府糧食部門的一些想法和情況。
一、糧食生產區的基本情況
(一)農民種植糧食積極性不高,糧食存在減產隱患
為了探求農民最真實的想法,我們去了5個主要靠種糧創收的鄉村,走訪了5位村支書及20余位農民,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產糧問題令我們感到有些擔憂。
首先,種糧效益低,影響農民積極性。受訪問的農民普遍有個這樣的心態,種糧掙不了什么錢,不如在外面打工。有位種了15年糧食的農民給我們算了一筆帳,當地種一畝耕地(一年兩季)的成本主要大概為肥料200多元、租用機器費用400多元、農藥花費100多元、種子等其他費用100多元,每畝成本1000元出頭。按照畝產1600斤計算,大概收入在1400多元,加上國家的各種補貼,每畝受益大概在1500多元。按照當地每戶種7至13畝地來計算,每年每位農民的種糧收入大概在3000至6000多元。但由于近年農資價格的上漲,農民種糧的收益實際呈下降的態勢。而在當地附近的城鎮打零工可以賺到60元/天,打三個月工就可以抵得上種一年糧食的收入。
其次,成本大幅上漲吞噬國家惠農政策。一是租用農機價格大幅上漲,去年收割機收割60元/畝,今年估計達90-100元/畝,去年犁田機犁田55-60元/畝,今年已達80-100元/畝。二是肥料價格大幅上漲,據某村主任和村民介紹,該村村民今年購買的肥料大幅上漲,其中碳胺為40元/100斤,去年同期僅為11-12元/100斤,尿素去年約110元/100斤,今年達130元/100斤。鉀肥去年約100元/斤,今年達120元/斤,被調查的其他幾個村也反應肥料價格平均上漲了30-40%。加人工工資上漲因素,糧食生產成本比去年每畝支出增加了140元左右,而國家的各項補貼僅70元,加上免除的農業稅,也就剛剛持平,也就是說國家的惠農政策已經完全被成本上漲所吞噬。從一定程度上說,國家惠農政策是保持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惠農政策無法發揮作用也將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再次,各種因素可能導致糧食減產。在我們調查的5個村里,僅有1個村實際耕地面積超過了國家要求的耕地種植面積,不少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拋荒現象,如某村種植水稻的面積為280畝,僅占其可耕地面積的18.8%。同時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的面積在增加,這5個村共計有1756畝的耕地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占到可耕地面積的19.6%,比前幾年增加了3個百分點。另外,根據當地種子銷售量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來看,當地雙季稻改單季稻的比例約在15%,而去年同期僅為5%左右。最后農業基礎設施的落后也將影響糧食產量,某村一直使用的是解放初期建造的水利設施,該設施的通水渠道今年初出現損壞且無資金維修,導致該村至少有80畝稻田無法耕種。
(二)糧食企業希望糧食價格有所上漲
然后我們走訪了幾家在省內規模靠前的當地糧食企業,他們的負責人都表示今年糧食企業的情況不樂觀,希望糧食零售價格有所上漲。一方面,物價上漲帶來企業成本上升。首先,農資的漲價、糧食供給的減少導致糧食收購價格的提升較快,今年早稻收購價達到87元/100斤,比去年的最低收購價格高出10元/100斤;其次,受通脹的影響,物價不斷上漲,企業運輸成本指出增加;再次,貸款利率的提升增加企業成本,糧食企業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貸款,某糧食企業去年的財務費用就比前年增加了300多萬,增長約60%。另一方面,糧食銷售價格較為穩定,今年3月份的糧食銷售價格與去年10月份基本持平。根據企業反映,我國糧食銷售價格主要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目前國家為了保持糧食價格穩定,通過拋售儲備糧和輿論造勢的方法有效的控制住了糧食價格。但這樣就限制了糧食企業收益空間,使其利潤因成本的不斷上升而減少,直接對這微利行業中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三)糧食部門認為糧食價格存在上漲壓力
我們最后走訪了當地縣政府糧食部門負責人,他表示雖然目前國內糧食試產依然保持較為穩定的態勢,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關注和解決。第一個方面,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面臨壓力。國家的一些政策沒有發揮作用,例如最低收購價格,國務院規定的79元/100斤的保護價格,已經低于市場價格83元/斤,根本啟動不了,沒有實際意義;另外直補政策不管種不種糧都有補貼,也很難促進糧食生產。而國際糧價的飆升,暫時沒有影響到國內市場,得益于我國糧食產量的自給自足,目前我國的糧食自足率高達96%,但隨著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下降,糧食產量和國家儲備糧可能出現下降,從而進一步影響國家調控效果和糧食安全。中央儲備糧庫已經開始出臺不輪庫、不出庫,保持庫存的政策。第二個方面,農民產糧積極性不高。隨著生產成本不斷增長,糧食價格的微弱漲幅,自然災害的頻發,糧食流通渠道的不暢,都導致農民不愿產糧。第三個方面,糧食企業發展不快。要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價格的穩定,必須依靠糧食企業的樞紐作用,而目前糧食企業的因糧食品質不優、糧食渠道流通不暢、糧食利潤不高、投入不夠等多方面原因,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以上這些方面都對糧價上漲形成壓力,值得我們關注和警惕。
二、反映出的問題和相關政策建議
通過調研,以及詢問其他產糧地區,上面所述的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糧食存在減產趨勢、糧價面臨上漲壓力的問題,在糧食產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針對目前情況國家和各地政府也出臺了不少措施:例如加強宣傳教育、簽訂責任狀督促農民履行種糧義務;進一步出臺惠農措施、限制農資價格上漲;組織對糧食儲備進行檢查保證糧食庫存等等。從短期來看,我國的糧食產量應該可以得到保障,糧食價格仍將保持一種穩定緩升的態勢;但從中長期來看,糧食價格有較大的上漲壓力,一是國際市場的糧價、糧荒問題將會長期存在,并會通過國際貿易、請求國際援助等途徑影響到國內;二是國內農民種糧積極性如果無法的到保證,那么糧食減產可能保持長期趨勢,糧價將會不斷上漲。糧價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國計民生,當前國內糧食價格應保持穩定,而解決糧價問題的根本在于要保證糧食產量,并以此來緩解糧食價格上漲壓力,為此我們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國家應該進一步強化支農惠農措施,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一是國家可以通過抑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加大補貼力度(可以是對農民種糧農資進行補貼)、推廣運用節能機械,來降低農民種糧成本;二是可以通過及時提高保護收購價格、推廣優良新品種、推進新的種植技術,來幫助農民種糧增收。從這兩個方面來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保證糧食產量不出現減產,確保糧食儲備庫存夠用。三是加大對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整修支持力度,為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第二,應及早建立地方糧食儲備制度。現在除了國家和省有儲備糧庫以外,地方尚未建立糧食儲備庫,老百姓更是沒有儲糧的條件。在今年年初出現冰災的時候,部分地區交通運輸中斷,糧食供應出現了問題,糧價也不斷上漲,嚴重影響了當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農村居民進城買糧的情況。因此各地市應該在財力有保證的情況下,盡快建立地方糧食儲備制度,保證在各種情況地方糧食供應及糧價的穩定。
第三,不斷改革與完善糧食流通體制。以前我國采取的是糧食統一供銷制度,現在隨著糧食流通體制的不斷改革,市場化程度提高了,但不少鄉鎮糧站的撤銷給農民賣糧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我們調查的縣,糧食企業僅收購了農民產糧總量的11%,至少還有40%左右生產出來的糧食沒有進入市場。因此政府可以在各鄉村建立糧食交易市場,方便農民賣糧,讓更多的糧食進入市場,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糧食供應有保障,才能保證糧食市場的穩定。
第四,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對農村急需建設的農業基礎設施,例如水利設施,各金融機構可以適當降低放貸門檻予以支持;二是當前農業生產貸款難,只能找農村信用聯社貸款,而農村信用聯社利率較高,有的利率高達13%,因此可以推出一些特別優惠貸款利率政策來支持農業生產;三是可以引導村鎮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在農村多布點,多拓展農村金融業務,加大對農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鑒于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較為落后、自然災害頻發,所以應盡快推進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的農業保險,讓農民增強對農業生產的信心,為農業生產的正常運轉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湘潭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