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銀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建立、產權明晰、獨立運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社區銀行發源于美國,在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社區銀行的資金來源于社區,并且70-80%的資金必須用于社區,解決社區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有力推動社區經濟的發展。
一、社區銀行的特點
從美國社區銀行的發展可以看出,社區銀行蓬勃的發展是源于社區銀行獨特的特征。
1.準確的市場定位
美國的社區銀行以中小企業、社區居民和農戶為主要客戶,利用信息優勢和優質服務,通過簡便的手續和快速的資金周轉,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社區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占其總資產的10%以上,占其總貸款的50-80%,而資產規模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大銀行的上述比重分別為2.3%和15.6%。可以看出。對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的貸款主要是由社區銀行完成的,社區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互促進關系,社區銀行的存在和發展促進了社區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中小企業強勁的發展和金融需求是社區銀行發展的重要支柱。
2.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美國社區銀行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針對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受制于自身的資金規模,社區銀行以向客戶提供零售服務為主,包括:中小企業貸款和農業貸款、較低收費的支票和一些投資產品、不同種類的樓宇按揭和消費者貸款產品、較低費用的信用卡和借記卡服務,以及自動提款機和電子銀行服務等服務。同時,社區銀行注重業務創新,由單純經營存貸款業務轉向為多元化經營,積極開發信托、保險、證券和咨詢等新業務,以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3.服務于社區
美國社區銀行以“社區”為自己的主要經營地。社區銀行將從一個社區吸收的存款繼續投入到該社區,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有效防止了基層金融的空洞化,因此也比大銀行更能獲得當地居民和政府的支持。社區銀行是以社區為依托設立的小銀行,對社區的居民和企業較大銀行更為熟悉,容易克服大銀行與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大大降低銀行在訪貸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發生的可能性,有效降低風險。社區銀行的社區屬性,規定了社區銀行主要從事關系型信貸業務,社區銀行主要憑借與中小企業和社區成員長期交往中所獲取的定性“軟”信息來發放貸款,而不像大銀行那樣依據“硬”數據來發放貸款。
4.經營資本多元化
社區銀行是按市場化原則設立和經營,在設立的過程中社區銀行主要是吸收社區居民和社區中小企業的資金作為其經營資本。從投資來源上看,它可以有法人投資和自然人投資;可以有企業法人投資和事業法人投資;可以有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投資。總之,社區銀行不是國有資本壟斷的投資或純粹的民營資本的投資,多元化是其基本特征之一,這為社區銀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政府政策支持
美國銀行分為“州內銀行”和“國民銀行”,各州為了保護本州的銀行,禁止外州銀行設立分支機構。1864年的《國際銀行法》、1927年的《麥克法等法》和1933年的銀行法規定銀行只能在單一的行政區域內經營,限制了大銀行的擴張,成為保護社區銀行生存的一道有力的法律屏障。盡管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但金融監管當局并未放棄和減少對社區金融活動和中小銀行的支持。1977年國會通過了《社區再投資法》鼓勵金融機構對于經濟不發達的特定地區開展金融活動,開發其金融業務潛力。該法對于保護社區銀行的生存和防止貧困地區金融資源的外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社區銀行長久不衰的重要條件。
二、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必要性
社區銀行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解決農村金融困境、發展居民消費信貸和改善我國金融結構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所以加快組建社區銀行的步伐將成為今后我國金融改革和未來金融體系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社區銀行有利于推進農村金融改革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問題主要是:1.縣級金融機構大量撤并,導致農村金融機構萎縮和缺乏,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2.資金需求的剛性增長和資金外流的矛盾,致使農村出現嚴重的資金饑渴癥;3.金融需求多樣性和金融品種供給單一性的矛盾,造成農村金融服務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妨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變農村金融的邊緣化,需要構建社會主義的農村金融體系,組建農村金融機構,從而為農村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滿足農村的金融需求,促進農村的發展。而組建社區銀行是解決農村金融困境的一種可行途徑。1.社區銀行有利于解決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填補因大銀行的戰略調整所出現的“農村金融服務的缺口”;2.社區銀行的“內生性”使其能夠適應農村地區金融需求,實現與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良性互動”;3.社區銀行能夠更好地解決農村信貸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信貸風險。
(二)社區銀行有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中小企業日益成為我國企業組織的主要構成,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截止到2006年10月底,其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產值與利稅在全國的占比分別為60﹪和50﹪左右。中小企業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還是孕育企業家精神和推動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更是促進社會化專業分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大銀行在銀行體系中占據壟斷地位,信貸資金向“大城市、大行業、大企業”高度集中的金融體制。中小企業因經營的不穩定性、抵押物品的缺乏、財務信息的不完備,很難獲得大銀行的資金支持,普遍存在資金匱乏的問題。而社區銀行的運作都在本地,對區域內客戶的情況更為熟悉,也易于與客戶建立長期的穩定的業務關系,這都為社區銀行迅速做出信貸決策奠定了基礎。它能夠較好適應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數額較小、頻率較大等特點特別是社區銀行在按市場化原則經營的過程中注意差異化服務思路,注重金融產品的創新,金融服務的個性化。
(三)社區銀行有利于完善我國金融體系
完善的金融體系需要呈現多樣性和多層次性,而我國當前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欠缺多樣性和創新性。國外的實踐經驗表明國,社區銀行不僅能夠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農村經濟以及社區居民個人消費金融支持不足的問題,又能填補了金融體系多樣性不足的空白
社區銀行對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有助于建立多層次的銀行體系。經濟的多層次性,決定了金融體系的多層次性。社區銀行作為小型銀行,豐富了我國金融機構體系、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2.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場的整體風險,維護銀行體系的實體經濟穩定。社區銀行與大銀行在不同的市場層面上經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市場的整體風險,社區銀行采取的經營策略、市場定位、運營規則都有效地分隔了市場,既減少了單一產品市場的惡性競爭,又將降低金融風險。
(四)社區銀行有利于滿足居民投資需求
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水平很低,金融產品創新嚴重不足,金融衍生工具發展滯后,導致我國居民的投資渠道相對有限。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手中的資金比較寬裕并且有較強尋求保值增值的欲望,迫切需要開拓創新投資渠道。社區銀行定位于社區居民,為了吸收存款必然會大力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拓寬居民的投資渠道。另外,社區銀行實行多元化經營的方式,它必將會吸引各種有利的資本進入以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斷推行業務創新,提供特色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從而有利于為居民提供較好的投資渠道。
(五)社區銀行有利于解決我國當前資金運行的“虹吸現象”
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市場化改革,大銀行注重系統內的資金配置,將全國范圍內吸收的存款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造成資金流動的“虹吸現象”。而社區銀行則致力于將本地吸收的資金主要用于本地的金融活動,因而能緩解資金流動的“虹吸現象”。
三、我國社區銀行的發展路徑
對于社區銀行如何界定,國內理論界和實業界并非一致,但絕大多數認同如下特點:(1)規模小;(2)服務對象為社區內的中小企業、居民和農戶;(3)不跨區經營;(4)資本金以民營資本為主;(5)產權清晰;(6)分支機構少,管理高度扁平化。
從我國銀行業的現狀來看,截止2005年6月底,我國有389家城市信用社和33000家農村信用社,占我國金融機構總數的99%以上。這些機構帶有準社區銀行的性質。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發展社區銀行主要有三種途徑:改造、新設和分立。
(一)將現有小型銀行機構改造為社區銀行
改造是指通過對現有小型銀行機構進行改造,使之轉型為社區銀行,這可作為目前我國銀行體系改革的主要途徑之一。按照以上社區銀行的標準來進行衡量,城市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偏大、政府或國有法人股份偏高、經營區域普遍過大,因此城市商業銀行不是典型的社區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在許多方面更接近社區銀行,但仍存在定位不當、產權不夠清晰、政府意志過強等問題。通過引進民營資本,對目前符合條件的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進行重組和改造,成為社區銀行。改造現有的金融機構成為社區銀行可以節約我國的金融資源,充分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金融效率。改造可通過三種方式:一是通過引進民間資本,對現有風險不大、符合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進行重組改造,將其塑造成為社區銀行。二是對面臨市場退出的金融機構網點加以改造,如對國有銀行的基層機構、關閉后的信用社等,利用其機構場所、專業人員和客戶資源,調整業務結構為社區提供服務。三是引導民間金融,使之合法化、規范化。通過社區銀行來疏導民間金融行為,可以降低金融風險。
(二)由民營資本組建新的社區銀行
按照成本收益法則,比較改造和新設社區銀行的成本收益,若改造成本高于新設,或改造后的負面效應大于改造前的地區,新建社區銀行。按照規范的市場準入原則、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控制度、規范關聯交易、完善風險控制體系的要求,準許合規民間資本組建新的社區銀行。新設的社區銀行將為現有銀行體系引入更多的競爭力量。在社區銀行設立初期,可由地方政府認購提倡股,解決社區銀行創立初期資本金不足的問題,在社區銀行規范和壯大后,政府及時退出。
(三)分立
分立是指依托目前現有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將其中適合社區銀行發展的金融服務和職能從原有的金融機構中分離出來出來,成立專業化的機構。郵政儲蓄銀行擁有儲蓄營業網點3.6萬個、匯兌營業網點4.5萬個、國際匯款營業網點2萬個。其中有近60%的儲蓄網點和近70%的匯兌網點分布在農村地區,成為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機構。因此,可以適當考慮基層郵政儲蓄機構的社區銀行化,尤其是在農村的儲蓄網點改造成為社區銀行。
社區銀行是一項新的金融制度安排,需要配套協調的金融支持環境和外部監管約束機制。具體來看,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市場型監管機制、政府稅收和金融方面的優惠政策、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政府完善的社區銀行法律法規等對社區銀行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李菊英.我國社區銀行的發展路徑研究.天津經濟,2007年10月.
〔2〕陳秀花.社區銀行-解決農村金融困境的一種可行途徑.山東經濟,2007年9月.
〔3〕馮靜生.美國社區銀行發展經驗及其啟示.中國發展觀察,2007年9月.
〔4〕才鳳玲.我國社區銀行發展模式的探討.職業技術,2007年8月.
〔5〕彭路.社區銀行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的戰略思考.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年5月.
〔6〕鄭艷麗,劉金珠.美國社區銀行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
(作者單位:湖南興湘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