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金融支撐體系及流動性不足的表現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全面深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出于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大范圍地撤出了農村地區,非國有的金融機構因為有同樣的目標取向也不愿進入農村基層金融市場。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及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然而由于農業銀行正在向股份制邁進,其農業貸款和鄉鎮企業貸款呈顯著萎縮的態勢。1999年農業銀行支農貸款最高時為9127.28億元,2003年降為4569.15億元。與此相對應,農業銀行的各項貸款余額卻從1999年的15550.61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22118.43億元。2004年,農業銀行全部貸款中僅有10%投向農村,其支農功能明顯弱化。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商業銀行,其主要任務是對糧棉油收購以及大型的農村項目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而急需政策大力支持的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卻得不到政策性金融資金的支持。與此同時,在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之前,郵政儲蓄只吸收農村資金而不發放貸款,吸收的資金統統轉存人民銀行獲得利息收入。2007年3月30日,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成立,但其運作仍然處于不成熟階段,其支農的成效還不得而知。因此,農村信用合作社理所當然地成為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但其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正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商業化趨勢,同時由于農村信用社受到政府干預過多、歷史遺留下大量的不良貸款和虧損掛賬,農信社支農乏力。
現行的農村金融支撐體系的“短板”桎梏正日益凸顯,根本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對金融的需求,依然存在農戶、農村和農業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農村資金供給不足
據測算,2000年-2003年,每年都有超過5000億元的農村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2004年-2005年,這一數字又擴大到了8000億元。然而,為了緩解流動性過剩,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自2006年以來,央行已經1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將其由原來的7.5%提高到目前的16%。這雖然抑制了整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但是緊縮貨幣政策的累積效應對處在農村基層的金融機構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由于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力度、密度前所未有,大大超出了農信社的預期,農信社的大量資金被凍結,部分農信社貸存比居高不下,導致資產流動性嚴重下降。年底年初雙節,歷來是各地農信社支付高峰期,然而去年12月央行再次上調準備金率,使得農信社可動用資金只能基本滿足保支付要求。

(二)農村金融資本非農化
近年來,農村存、貸款都取得了高速增長。但是農村金融機構貸存比卻從1989年的110.9%下降到2001年的86.3%,確切說明農村資金在外流。據悉,2005年末,全國金融機構存款約20%來自于農村,但是,農業貸款僅占全國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4%;農村人均貸款金額不足5000元,而城市人均貸款金額超過50000元,差額十倍多。對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而言,農民的融資絕大部分仍來自于民間私人借貸(見表1)。
正如前面所述,金融機構的利潤最大化目標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金融資本被投向城市,導致農村地區所獲得的信貸資金減少迅速。如果剔除來自于農村金融機構的政策性貸款,農村地區所獲得的信貸資金的減少將更加顯著。目前,面向農村的政策性貸款包括(但不局限于)糧食生產收購貸款(主要由農業發展銀行發放)、扶貧開發貸款和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給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支農再貸款。1995年-2001年期間,農業發展銀行發放的貸款占涉農貸款總量的21%-33%左右。在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投放于農村地區的貸款總量中,扶貧貸款和支農再貸款所占比重自1995年以來不斷上升。到2001年,政策性貸款已占到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總涉農貸款的10%左右。顯然,如果不考慮快速增長的政策性貸款,1996年以來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村的信貸資金的遞減將更加引人注目(見表2)。

二、農村流動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為什么在全國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村地區會出現流動性不足呢?目前大多數研究是從金融供給角度出發,討論農村金融機構的減少和農村資金外流。這些研究所依從的邏輯是,由于金融資本依附于金融機構而流動,現有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在于農村金融機構數量不足,而農村金融機構數量不足又主要是由國有商業銀行基層機構的撤并收縮、大量農村信用合作社經營陷入困境引起的。然而,問題是:是什么原因使國有商業銀行放棄農村市場?筆者認為僅僅強調資金供給短缺遠不能充分解釋農村流動性不足的原因,更不能真正找出農村金融改革的出路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戰略戰術。雖然沒有具體指明讓哪些人先富起來,但是現在看來,先富起來的是我國的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根據繆爾達爾(1957)提出的“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理論,城市相對農村優先發展會導致城市的人均工資、利潤以及其他生產要素收益高于農村,進而必然促使農村的勞動、資金等要素流向城市。通過不斷地循環積累,城市與農村地區的經濟差距逐漸擴大。雖然“擴散效應”最終會縮小這種差距,但是在我國的當前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仍迫使我國農村地區面臨著人財物的流失、資源短缺的困局。因此,由于農村地區的要素收益率常常處于城市之下,金融機構在利潤的驅使下必然減少對農村的借貸供給。本文將依從上述邏輯給出農村流動性不足的原因。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技術進步,農村勞動力數量漸漸超過了農業生產所必需的數量。同時,我國人口流動約束逐漸放松。在城市工資高于農村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并且,從長遠趨勢看,無論是流動的規模還是流動的范圍都會不斷擴大。2000年第五次普查數據顯示,大約有7600萬農村勞動力處于流動狀態。到2003年上半年,全國就有9900萬農民進城就業,而且數量還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于農村和城市都有十分積極的影響,不僅提高了農戶的收入水平,而且也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
(二)剩余勞動力轉移對農村消費市場和投資市場的推動乏力
雖然進城務工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但是由于大量農民工的大部分生活和消費都在城市,只有在每年春節期間農民工大規模返鄉之后才能給農村消費市場帶來短暫的繁榮。因此,剩余勞動力轉移所增加的農民收入對農村地區消費的拉動作用遠遠低于其他因素所帶來的農戶收入增加對農村消費額的貢獻。
下面用縣以下消費數據充當農村地區消費額來分析農村家庭收入變動對農村地區消費的影響,見表3。農村家庭收入被分為農村家庭勞動者報酬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兩大部分,其中勞動者報酬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形成的收入。1994年-2004年期間,農村勞動者報酬收入每增加1%,平均拉動農村消費額增加0.76%;而經營性收入增加1%,農村消費額平均增加7.63%。

由于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農村觀念較為傳統,為了預防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等重大支出,即使存在資金流回(通過農民工寄錢回家等方式),也僅僅形成儲蓄,以用于消費等與當地生產性投入無關的支出。剩余勞動力轉移所增加的收入對農村投資額的拉動作用將低于其他因素所帶來的農戶收入增加對投資的拉動。從表3可見,1994年-2004年期間,農村勞動者報酬收入每增加1%,平均只帶動農戶投資增長0.46%;但是經營性收入每增加1%,農戶投資平均增長3.45%。
綜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雖然帶來了農村收入的增加,但其并不能有效地拉動農村的消費和投資,不能縮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經濟差距。
(三)農村要素收益率較低
同時,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大都為青壯年或高素質勞動力,這使得農村的生產經營失去了大量優質的人力資源,尤其在很多勞動力轉移集中的農村,常年整村只剩下老弱婦孺以及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差的人員。通過不斷的循環積累,這必然導致農村生產力水平上升緩慢,城鄉勞動力報酬差距進步加大,用于農村地區的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收益也遠遠低于城市,減少了農村整體的投資經營機會。而且,農業仍然屬于弱勢產業,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較弱。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金融機構在配置金融資源時自然不愿增加對農村地區的投入。
綜上所述,金融機構放棄農村市場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中國當前的二元經濟結構才是農村流動性不足的根源所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雖帶來農戶收入增加,但未能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要素收益率低下,對資金缺少足夠的吸引力。
三、緩和農村流動性不足的對策建議
加強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目的就是要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穩定的資金增長機制,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依據前面的推論,筆者給出以下建議:繼續鼓勵和扶持鄉鎮企業、農村個體和私營企業的發展,并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將城市等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吸引至農村,就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盡快建立健全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并提倡節儉的婚喪習俗,鼓勵農村家庭將更多的收入用于生產性投資,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要素收益率的城鄉差距,提高農村地區對資金的吸引力。
建立以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為主體,商業性農業保險公司為輔助的農業保險體系,以幫助農民減少由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效增強農民抵御和防范風險的能力,化解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提高金融機構對農村的借貸。
同時,國外經驗表明,必要的信貸傾斜政策是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如美國為了防止商業銀行出于盈利目的可能將農貸資金轉移到其他領域,聯邦法律規定對商業銀行的農業貸款提供利益補貼,并相應修訂了農貸利率的有關標準,減緩了農貸資金轉移的局面。我國可制定相關的農村信貸法,如規定金融機構在農村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例用于新農村建設,對所有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的涉農貸款進行利差補貼,給予農村金融機構更加靈活的呆賬核銷政策。在人民銀行為了緩解流動性過剩而持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下,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免繳或少繳準備金政策顯得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杜麗群,曹斌.農村信貸市場“聯保貸款”效應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7.1.
[2]徐忠,程恩江.利率政策、農村金融機構行為與農村信貸短缺.金融研究,2004.12.
[3]謝鳳敏.回波效應與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供給不足根源探析.經濟研究導刊,2007.3.
[4]陳冬梅.論我國農村二元金融結構及其優化.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11.
[5]劉偉軍.流動性過剩與農信社流動性不足.農村金融.
[6]劉興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全方位深層次的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金融縱橫,2006.10.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