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定量拓展Granger檢驗的基礎上,展開對我國基金與股市大盤波動性影響關系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基金在在牛市階段更具波動侵略性,在熊市階段則表現得相對謹慎——在降低對大盤單向影響的同時,力爭避免受到大盤波動的影響。
關鍵詞:Granger檢驗;強度指數;波動
前言
基金與股市大盤之間的關系問題近年來總不失為一個熱門話題。對該問題的實證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所謂事件研究的方法:選定事件窗;比較事件窗前后的效果變化;如果變化明顯,則說明該事件即為原因所在。但是,由于基金的資產配置信息一般都是按季度公布,所以事件窗的時間長度也都以季度為準,參與對照的事前和事后效果也以季度數據為基礎。這種做法將導致兩大問題:第一,過長的事件窗長度將吸納過多的其他因素,要做到對這些因素產生的效果進行分離是非常困難的;其二,事件的影響力能否持續一個季度,是個令人懷疑的問題。可以考慮的一個方法是,采用短期數據,對基金與股票市場大盤的相關指標進行Granger檢驗。但是原始的Granger檢驗存在這樣一個重要缺陷:對因果關系的具體種類,比如相互因果還是單向因果關系,無法直接做出判斷;而在很多時候,我們希望知道的又恰恰是這兩種關系。
一、從Granger檢驗到Granger強度指數
在時間序列的因果關系判斷上,我們經常會面臨這樣的難題:對于事件A和B,究竟是A單向引起B,還是B單向引起A?或者,兩者主要是互為因果關系?普通的Granger檢驗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為此,我們可以嘗試以Granger檢驗的結果為基礎,通過構建新的指數(不妨稱其為Granger強度指數),達到檢測目的。
二、風險性影響的檢驗結果
(一)樣本
完整樣本區間:2004年1月5日到2006年11月30日,剔除節假日的影響,共137個完整周數據。樣本上升區間:為確保大盤各主要指數均處上升階段,選擇2005年12月7號到2006年11月30號,共46個完整周數據。樣本下降區間:2004年4月5號到2005年6月2號,共55個完整周數據
基金樣本的選取:在2004年1月1號前上市且有完整交易記錄的所有開放式基金,共記53只。大盤指數的選取:考慮到當前國內證券市場指數的不統一,為防止選取單一指數可能導致的偏差,本文的大盤指數共選取了10個,分別為中標300、深證綜指、深證A指、深證100R、申萬300、深成指數、上證指數、上證A指、上證180、上證50。
其中基金的原始數據選取的是每個交易日的復權單位凈值,股市大盤原始數據選取的是經過加權處理后的日指數。通過對每周的日數據計算標準差,得到各樣本的周標準差序列,作為波動序列。所有原始數據均來自Wind資訊。
(二)檢驗結果統計及分析
為了表述方便,遵照前文做如下定義:A:表示大盤單向作用于基金;B:表示基金單向作用于大盤;AB:表示大盤與基金之間互為因果關系;N:表示大盤與基金之間互無因果關系。
1.概率指數分布統計
從表1中我們可以發現:①在整個樣本區間內,83%的基金與大盤在波動性因果關系上呈現AB,其他三種關系的占比都低于10%;②在上升樣本區間中,AB型關系大幅度下降,B型關系則大幅上升,N型關系升幅也比較明顯;③在下降區間中,N型關系大幅上升,占據絕對優勢,其他情況占比都比較低,且相差不大。
綜合上述,可以認為,一般說來,絕大多數的基金與大盤在波動性方面還是互為因果的,但是當大盤出現牛市或熊市時,表現出來的結果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比如在牛市階段,B型關系會有較大上升,AB型關系則會大幅下降,在熊市階段,AB型關系會進一步大幅度下降,B型關系也有明顯下降,多數基金在波動性方面基本會脫離與大盤的關系。
2.結合強度指數進行比較
(1)上升樣本區間相對整個樣本區間強度指數的變化。
具體結果統計于表2。
表2前兩列數據反映的是,分別考察每一種因果關系時,強度指數上升和強度指數下降兩種情況,那一種情況占比更大(即在同一行中進行比較)。表2后兩列數據反映的則是,將每只基金強度指數升高最大的一種關系,和下降最大的一種關系挑選出來進行統計,看看強度指數升高的是哪種關系占比最大,強度指數下降的又是哪種關系占比最大(即在同一列中進行比較)。
從表2前兩列的統計結果來看:①在大盤單向作用方面,強度指數下降的情況占主導;②在基金對大盤的單向作用方面,強度指數上升的情況占主導;③在基金與大盤的“相互”作用方面,強度指數下降的情況占主導;④在相互無因果方面,強度指數上升的情況占主導。
總之,從單獨的一種關系上看,當市場進入牛市階段時,更多的基金在減弱大盤對它的單向作用,強化自己對大盤的單向作用,相互因果關系的強度在降低,沒有因果關系的強度在提高。
但是這只是體現基金或大盤在某一種關系上的“努力”,最終的結果則體現在表后兩列。其結果顯示:強度指數上升的情況主要集中在B型關系上,強度指數下降的情況主要集中在AB型關系上。即從總體效果上看,多數基金強度提高最大的是在對大盤的單向作用方面,同時也有多數基金強度降低最大的主要是在同大盤的“相互”因果方面。
(2)下降區間與整個區間相比較的強度指數變化。
統計結果見表3。
從表3前兩列的統計結果(行數據的比較)來看:①在大盤單向作用方面,強度指數上升的情況占主導;②在基金對大盤的單向作用方面,強度指數上升的情況占主導;③在基金與大盤的“相互”作用方面,強度指數下降的情況占主導;④在相互無因果方面,強度指數上升的情況占主導。
即從單獨的一種關系上看,當市場進入熊市時,更多的基金受到大盤單向作用的強度在提高;更多基金對大盤的單向作用的強度在上升,相互因果關系強度在降低,沒有因果關系的強度在提高。若考察每只基金的強度升降最大的情況(后兩列中,同列數據的比較),那么得到的結果是:強度指數上升的情況主要集中在N型關系上,強度指數下降的情況主要集中在AB型關系上,即從總體效果上看,多數基金強度提高最大的是在與大盤相互無因果方面,同時也有多數基金強度降低最大的主要是在與大盤相互因果方面。
三、結論
綜合上述,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在不同的市場行情中與大盤的波動性影響關系是不斷變化的,這種關系的變化需要通過作用強度的變化得到實現。通過引入強度指數對基金與大盤指數的波動相關性進行Granger檢驗,我們可以發現:
1.從概率指數看。在整個樣本區間內,互為因果占主要地位,但是各子區間的變化又不一樣,牛市階段,互為因果關系的情況大幅度下降,基金單向作用的情況大幅度上升;熊市階段,互為因果關系、基金單向作用的情況都在大幅度下降,互無因果關系的情況大幅度上升。這大致表明,在通常情況下,基金與大盤的波動是相互影響的,但是在進入牛市時,基金成為波動制造者的情況占據主要地位,在熊市階段,基金開始脫離與大盤的波動性影響關系。
2.從強度指數方面看。無論進入上升區間還是下降區間,基金單向、相互無因果關系都是強度上升的占主導,互為因果關系則是強度下降的占主導;大盤單向作用的情況則出現分化,上升階段,大盤單向以強度下降的占主導,下降階段,大盤單向以強度上升的占主導。可能的解釋是,市場在出現上升趨勢時,基金相對大盤而言,在強化其單向作用,表現出主動影響市場的動機,市場出現下降趨勢時,雖然基金單向的強度是在提高,但是提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否定方面,所以才會同時出現大盤單向作用強度下降的情況。
3.結合兩者進行考慮。在市場總體表現上來看,在上升階段,強度上升最大的主要集中于基金單向影響,強度下降最大的主要集中于相互因果關系;在下降階段,強度上升最大的主要集中于相互無因果關系,強度下降最大的主要集中于相互因果關系。
總體上看,與大盤相比,我國基金在在牛市階段更具波動侵略性,在熊市階段則表現得相對謹慎:在主動降低對大盤的影響的同時,力爭避免受到大盤波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何問陶,趙建群.Granger檢驗的定量拓展研究.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3期.
[3]張曉峒.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使用指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