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租理論形成與發展綜述
按地租、地價理論發展的順序可以將其分為4個階段:17世紀中葉到本世紀19世紀初,即地租、地價古典經濟學理論階段;19世紀上半葉,即地租、地價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階段;19世紀下半葉,即馬克思地租、地價理論階段;20世紀初至今,現代西方地租、地價理論階段。各階段理論具有各自經濟背景,存在不同觀點,但各階段理論之間也存在繼承與發展關系,具體理論體系關系如圖1:br> 
17世紀中葉到本世紀19世紀初,地租、地價古典經濟學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8226;配第、愧奈、杜爾閣、亞當#8226;斯密、安德森、威斯特和李嘉圖等。威廉#8226;配第提出級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和地價的計算公式,土地價格=年租*21;愧奈提出“純產品學說”,農業中因自然界的幫助而生產的剩余產品(純產品)以地租的形式歸土地所有者所有;杜爾閣認為“純產品”是由農勞動者生產出來,由于土地私有權的存在使這部分“純產品”歸土地所有者所有;亞當#8226;斯密系統地研究地租理論,包含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建筑地租、第一性地租、派生性地租等;安德森提出了土地相對肥沃的概念,揭示地租來源于生產土地產品的勞動,土地產品的價格決定地租,而不是相反;威斯特認為級差地租以土地耕種的下降序列為前提,土地產品的邊際收益是遞減;李嘉圖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闡明地租理論,但他只承認級差地租,否定絕對地租的存在。19世紀上半葉,地租、地價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薩伊、馬爾薩斯和杜能。薩伊提出“三位一體”的分配論:工資是勞動的補償,利息是資本的補償,地祖是使用土地的補償;馬爾薩斯認為地租是自然對人類的賜予;杜能創建農業區位論,主要研究級差地租Ⅰ中由于位置的優劣不同而產生的地租。
19世紀下半葉,馬克思地租、地價理論在繼承和批判古典經濟學地租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馬克思地租、地價理論以堅持勞動價值論為出發點,主要從生產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揭示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之一,闡明了資本主義地租的三種形式: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和壟斷地租。在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確立,由于歷史原因使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生產價格小于生產價值,其差額部分轉化為絕對地租。級差地租是由于經營較優土地而獲得的歸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那一部分超額利潤,按其形成條件不同可分為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級差地租Ⅰ是指投到相等面積不同地塊的等量資本,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所產生的超額利潤轉化的地租;級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地塊上連續追加投資形成不同生產率所產生的超額利潤轉化成的地租。壟斷地租是指壟斷價格帶來的超額利潤轉化而成的地租,土地所有權的存在決定了這種壟斷超額利潤最終轉化為壟斷地租歸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價格的實質是地租的資本化,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土地所有權的壟斷,壟斷者可以憑借土地所有權得到一定的收入即地租。土地價格計算公式: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或土地價格等于一定年限年地租的乘積。
20世紀初至今,現代西方地租、地價理論稟承19世紀上半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思想,對于地租理論的研究,一般都不涉及地租存在的社會經濟根源,而是注重空間分析和定量分析,其研究范圍從農業地租擴展到城市地租,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歇爾、克拉克、胡佛、阿隆索、丁伯根、康托洛維奇、薩謬爾森、歌德伯戈和欽洛依。馬歇爾創立均衡價格論,地租只受土地需求的影響而決定于土地的邊際生產力;克拉克認為地租是土地這個生產要素對產品的生產所作的一種貢獻,地租是一種“經濟盈余”;胡佛建立競價曲線理論,可以同時處理不同類型土地使用的競標;阿隆索解決了城市土地地租、地價的計算問題;丁伯根和康托洛維奇提出影子價格;薩謬爾森認為地租是否成為決定價格的成本,取決于觀察問題的角度;歌德伯戈和欽洛依用制度經濟學的方法對城市地價進行分析。
二、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地租理論的比較
(一)對地租實質的認識
馬克思認為地租是與土地所有制從而與土地所有權相聯系,地租存在的前提是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地租是一個歷史范疇,并在此框架內進行分析:他強調資本主義地租是由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決定的土地私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它是租地資本家或農場主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交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體現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家、農業雇傭工人的關系。而現代西方經濟家之中有人認為地租是土地這個生產要素對其產品及價值所作貢獻的報酬,有人認為地租是投入土地資本的利息,有人認為地租產生于大自然的吝嗇未恩賜人們以無限的土地,一切地租均為稀有地租:總之,認為地租是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在一定時間內提供服務的正當報酬,就像工資是勞動報酬,利息是資金的報酬一樣,并不強調其階級歷史范疇。
(二)對地租概念的分析
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地租理論對地租概念的提法不同。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的地租分為: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壟斷地租;而現代西方地租理論則把地租分為契約地租、經濟地租、競標地租。但是拋開特殊形式的壟斷地租和契約地租,絕對地租與經濟地租,級差地租與競標地租有相似點。絕對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使用任何等級的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經濟地租是在土地完全非彈性供給的情況下,對土地支付的費用;經濟地租是土地作為一種稀缺生產要素,使用時必須繳納的費用,只有稀缺才能形成壟斷,壟斷才能要求補償。級差地租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優劣不同以及同一地塊上連續追加投資所造成的不同的生產率,由于土地經營權的壟斷而形成的地租。競標地租是投標者為了某項用途而利用該地所愿意支付的最高費用。土地用途各異、位置優劣之分,土地使用者為使用不同等級的土地,就會付出不同的費用,使用優等地就愿意付出高費用,使用劣等地就愿意付出高費用,使用劣等地就付出低費用。
(三)對分析方法的比較
馬克思在研究地租問題是綜合運用規范分析、實證分析、抽象、邊際分析等分析方法,對資本主義地租的定義、實質、來源進行了定性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各種形式的地租進行定量分析。在分析級差地租時運用邊際分析的方法,即在存在優、中、劣三個等級土地的條件下,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最劣等地的個別生產價格決定,因此,優、中等地就產生級差地租。馬克思對地租進行定量分析:馬克思指出絕對地租等于農產品價值超過生產價格的余額,級差地租等于這個處于有利地位的生產者的個別生產價格和整個生產部門一般、社會的、調節市場的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等于商品的一般生產價格超過它的個別生產價格的余額。壟斷地租由購買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決定。而現代西方地租理論,在分析地租時大都運用了邊際分析的方法,如地租是由土地的邊際生產力決定;還有均衡分析,比較靜態分析等方法;此外,在對地租量的分析引入了邊際分析、均衡分析、彈性分析等一系列數學工具和制度經濟學的一些分析方法,建立各種地租地價模型。當然,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地租理論在分析方法中,也有很多方面殊途同歸,如比較靜態分析方法與抽象法都是假定一個經濟現象受多種因素影響時,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專門研究一種因素對經濟結果的影響;馬克思研究地阻并不排除供求關系影響,到第3卷時馬克思從抽象到具體,加入供求關系這一經濟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三、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地租理論的啟示
我國正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的精髓無疑為我們認識地租范疇、分析地租本質有著有積極作用。特別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對于我國目前土地制度改革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啟示:正確認識土地產權關系,建立與健全土地資產的良性運營格局,一方面實行土地使用權的商品化,建立與健全土地使用權轉讓市場,正確選擇與確定土地價格與土地使用費標準,指導現實生活中的土地資源重組;另一方面,自覺利用價值規律,借助于法律、經濟等手段,強化對土地使用與土地配置的宏觀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效益,為農民積極性的發揮、為現代企業制度的發育、為土地市場的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條件與環境。另外,這對保障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農民的物質利益有重大意義,在我國,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根據馬克思關于土地所有者與經營者斗爭的觀點,在我國應長期穩定土地承包制,確保級差地租Ⅱ歸土地承包者所有;根據馬克思關于級差地租Ⅱ的各種組合情況,即農業生產豐收或歉收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對策,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
當然,現代西方地租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同樣有重大的借鑒意義。目前我國土地市場上土地價格形成主要有三種途徑:協議、招標、拍賣,其中協議價格是主要形式,其弊端已日益顯現。土地價格的確定不僅關系到土地資源能否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而且還關系到以土地為基礎的下游產品價格的合理性問題。西方學者特別注重對地租進行定量分析,我們應吸收和借鑒其科學成分,如對土地特性(固定性、不可再生性、差異性等)的分析,以及加入制度因素的非均衡分析,土地存量價格對增量價格的影響分析、土地利用的邊際分析等具有應用價值,利用這些來指導土地定價。因此,我們應綜合各種不同類型的學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加以應用,發揮其理論對現實巨大的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