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陽縣經濟增長情況及其基本分析
近20年以來,舞陽縣的GDP基本實現了穩定增長,具體情況參見圖1:

單位:萬元(以下圖表單位都是萬元)。資料來源:舞陽縣統計局
由上圖可以看出,1986-2005年間,舞陽縣經濟快速發展,年均增速達15.1%,但波動性較大(2000年GDP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尤其是增速波動性更大。這種波動性和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改革的深化密切相關:增幅的第一次大幅下降發生在1988-1991年間,這不僅是由于當時國內經濟過熱,采取了雙緊的宏觀政策所致,也和當時外部經濟條件密切相關;第二次增幅的大幅下滑發生在1994-2000年間,這次下滑的宏觀原因有兩個:①是1994~1996年間,國家治理通貨膨脹初見成效;②是1997~1999年間全國經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經濟緊縮。地方性原因主要是2000年全縣融資的大幅下滑導致了當年GDP增速的進一步大幅下滑。但共同的原因卻是舞陽縣經濟的增長狀況和本地的融資規模密切相關。為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把1990年以來舞陽縣商業貸款投放情況繪成圖2。

由圖2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來,舞陽縣的商業貸款(這里的商業貸款不是銀行對商業系統發放的貸款,而是銀行出于贏利目的發放的貸款,和政策性貸款性對應)。規模在波動中增長;但從增幅來看,自1994年以來基本上呈下降趨勢,如果把1994~1996年間的貸款增幅下降歸因于國家治理通貨膨脹的話,1997~1999年間的增幅下降則和全國的通貨緊縮密切相關,而2000年以來的增幅下降主要是由國有銀行貸款的大幅下降造成的。根據人民銀行漯河中心支行的資料,國有商業銀行對舞陽縣的貸款規模2000年比1999年下降35%,2001~2005年間對舞陽縣的貸款規模年均降幅也在30%左右。貸款規模的下降直接明顯地影響了舞陽縣經濟的發展。由此可以直觀地看出,中部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支持之間的密切聯系。但從以上兩圖的對比可看出,2002年以后GDP增長情況和貸款規模出現了明顯地背離,這主要是2002年以后舞陽縣大力引進外資,發展民間融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銀行貸款的不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二、舞陽縣金融支持的計量分析
為了運用計量分析工具對舞陽縣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情況進行實證分析,我采集了1995-2005年間舞陽縣的GDP、銀行貸款累計發放額(x1)和財政支出(x2)情況作為分析的樣本數據。在分析中我對樣本數據取自然對數以減輕它們的自相關程度,然后在Eviews5.0上進行最小二乘分析得出表2。
從表2可以看出,GDP對銀行當年貸款的累計發放額和當年財政支出的回歸方程為:
lnGDPt=5.81+0.31lnx1t+0.33lnx2t
上式中,x1(指四大國有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舞陽縣的貸款)代表銀行當年貸款累計發放額=當年貸款增加額(含當年發放并收回部分)+剝離核呆部分,因為舞陽縣貸款的核呆剝離部分主要是由于企業惡意逃債造成的,所以,盡管對于銀行來說,貸款已經消失,但它仍然像正常貸款一樣推動著經濟增長,把這些貸款加進去是合理的。x2為當年財政支出,因為舞陽縣財政的特征是吃飯財政,而消費是舞陽縣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由表2可知,DW=2.07,說明殘差項基本不存在自相關問題,加上較高的整體擬合程度,說明進行線性回歸的前提條件較好。設顯著性水平為5%,F0.05(2,8)=19.37,因為F=182.54>19.37,所以,總體回歸方程式顯著的。調整后的可決系數為0.97,說明整體擬合程度比較理想。t0.025(8)=1.86,i=1,2;因為t1=3.46,t2=6.72,它們均遠大于1.86,所以,兩個自變量和相依變量的回歸也是顯著的,p值也很好。從回歸方程來看,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是很明顯的,GDP對貸款投放的增長彈性為0.31。但貸款投放量和財政支出具有中西部地區一般縣域的特征(參見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課題組2005年度中國人民銀行重點研究課題:《促進中西部崛起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的有關研究結論),這就是貸款投放量對GDP增長效應相對較小,而財政支出對GDP的增長效應相對大些,這反映出中部一般縣域經濟增長的財政依賴性和貸款依賴性。貸款的經濟擴張效應較小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中部地區一般縣域市場發育落后,民間經濟活力不足,市場化融資不夠,產業關聯度較低,自生能力低下,使得經濟增長呈現出對傳統體制的一定依賴性和政府推動型的增長特征。另一方面,GDP對貸款增長彈性較低,說明在中部一般縣域貸款的宏觀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再加上四大國有商行在縣域持續虧損,在國外銀行的沖擊和銀行商業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四大國有銀行在縣域經濟中的主動收縮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三、中西部縣域金融發展政策建議
1.金融監管一體化
目前我國實行分業管理的金融監管體制,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各負其責,這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狀況,也和我們的監管能力相適應。但在中西部縣域經濟中情況則有所不同。因為,在中部縣域經濟中,相當一部分金融業務是不規范的,比如,民間融資和引進外資規模很大,但又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有可能滋生或引發區域性金融風險。既然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就應該把它納入金融部門的有效監管范圍。再加上縣域經濟對商業貸款和保險,政策性貸款和保險需求相當大,并由此衍生出對中間業務、抵押、擔保、衍生服務和資本市場的投融資需求,這樣,縣域金融需求的綜合化越來越突出。但在縣域經濟中分設一行三會既沒有必要,也不利于當地金融市場的綜合監管。如果把一行三會在縣域經濟中合為一體,則會大大擴大監管機構的有效監管范圍,降低縣域金融的系統性風險,避免機構分設可能帶來的信息交流不暢和相互扯皮等問題,又能節約監管成本,減輕當前中部縣域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相互抑制程度并為我國金融監管和企業經營的混業化發展摸索經驗。
2.商業貸款利率趨同化
同險同利是金融市場的基本原則,但目前縣域金融市場的資金價格卻不是這樣。為了扶植農村信用社盡快承擔起農村金融市場主力軍的重任,國家給農信社更大的利率波動自主權。如前所述,一方面是國有銀行在縣域金融市場面臨更大的系統風險,另一方面又沒有相應的利率波動權。但各家銀行在縣域經濟中面臨著同樣的金融生態,這就導致了國有銀行在縣域市場的退出和農信社的一家壟斷,但現在看來,農村信用社要成為縣域金融市場的主力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減輕中西部縣域經濟的金融抑制,應首先給與包括國有銀行在內的所有商業銀行在縣域相同的貸款定價自主權——實行相同的利率政策。為了通過市場競爭盡快形成縣域統一的資金價格,應盡快構建縣域金融市場適度競爭的市場競爭格局。為此近期應做好以下工作:①國家規定國有商業銀行從縣域經濟中吸收的存款必須按一定比例對縣域經濟發放貸款;②加快建立郵政儲蓄銀行,進一步改革郵政儲蓄資金的運用。目前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對縣域經濟的支持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因為參加銀行間拆借市場的成員單位基本上是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資金大部分不能回流農村,建議將郵政儲蓄資金通過中央銀行轉貸給農村信用社,或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并以更高的比例對縣域經濟發放貸款;對全國性商業銀行在縣域經濟的貸款執行和農村信用社相同的貸款利率,因為他們面臨著幾乎相同的金融風險,這有助于國有商業銀行根據縣域貸款風險調整貸款利率,促進中西部縣域資金回流。③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繼續轉換機制,進一步增強對縣域經濟的滲透能力和服務能力。④根據中部各縣域經濟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銀行業的進入門檻,鼓勵私人資本建立社區銀行;⑤規范并繼續發展民間融資,探討降低民間融資利率的合理途徑,盡量減少縣域銀行業寡頭串謀經營的可能性,提高縣域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
3.完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
按照帕特里克的觀點,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金融供給應先于金融需求的發展,這有利于滯留在傳統部門的資源向現代部門的轉移。但在當前的金融體制下,顯然很難單純依靠商業金融實現縣域金融供給的先行發展,這需要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農業政策性貸款支持和農業政策性保險支持是縣域政策性金融體系的兩大支柱。只有在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足夠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以后,才逐步地轉向商業性金融需求。這時,現代商業金融服務才逐步延伸到農村,中西部縣域的二元經濟金融機構才逐步消除。就當前新農村建設來看,單靠商業性金融顯然是不夠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建設新農村需要的不僅是商業性金融,而且是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不僅要按政府的意圖投入,而且要政府承擔風險。為了鼓勵商業金融對農業的投資,降低商業金融投資農業的風險,政府應當盡快建立適當的農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和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政策性保險體系,發展和完善我國當前的農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資金投入提供保障;增加農業發展銀行的新業務,例如恢復農發行經濟開發等專項貸款業務,并相應增加農村基礎設施貸款業務,保證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資金源,在農村發揮類似國家開發銀行的職能。
4.民間融資市場有序化
當前的民間融資市場是無形、分散的,各經濟主體根據自己的資金余缺相互直接融資。不少地方的民間融資市場有濃厚的地下融資和高利貸特點,正是這個特點,國家監管部門很難有效地實施監管。這種狀況不利于減輕中西部縣域經濟的金融抑制和消除中西部縣域金融的二元結構。應該實現民間融資的有序化以推動民間融資的健康發展。為此,應首先實現民間融資的合法化。目前,我國沒有在法律上對民間融資進行明確界定,既沒有說非法,也沒有說合法。盡管從整體上說,國家保護民間借貸,但如果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債權人、債務人的權益就很難有效保護,民間融資也就很難繼續健康發展。其次,實現民間融資的有形化。當前,民間融資金融監管和法律保護的難點是它的無形和分散,通過民間融資的有形化有利于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可以設立民間融資交易中心,所有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家庭和企業甚至包括縣域中的政府機構都可以到交易中心登記備案,資金盈余的家庭和企業也可以到交易中心登記備案或者存入交易中心的專門賬戶中,他們都把自己的融資金額和融資條件簡要說明。交易中心可以模仿證券市場的交易辦法按照三公開和三優先原則進行撮合交易。還要注意擴大農戶、中小企業抵押擔保中心的服務范圍,增強經濟實力,完善服務職能。這樣既可以把無形交易有形化,也可實現分散交易集中化,便于監管和保護,推動傳統融資向現代金融轉變,減輕二元金融和金融抑制的程度。
5.政府為農村金融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地方政府要加大信用宣傳力度,正確處理“塊”與“條”的關系,積極協助金融機構清收不良貸款,嚴懲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努力打造地方信用品牌,改善地方投資環境,營造良好的地方信用環境。二是要成立信用擔保機構。縣域經濟中中小企業較多,但其信貸需求與其擁有的資產或有效抵押品的價值存在嚴重的不對稱。為此,①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組建產權明晰、市場化運作的股份制或民營擔保機構,為縣域企業貸款提供擔保。探索建立、健全縣域企業融資擔保機構或基金,借鑒建立中小企業機構或基金試點單位的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加強有效益、有市場、守信用的企業之間的配合,按照“政策引導,多方出資,市場運行”的模式,為縣域企業和銀行提供有效的信用媒介,有效解決貸款難和難貸款的問題。②引導小企業開展聯保互保。支持中小企業與有產、供、銷聯系的大企業和優勢企業建立擔保關系,充分利用現有的信用資源,切實提高中小企業承貸能力。③督促政府有關部門從維護地方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盡量簡化中小企業抵押評估、登記、公證等手續,降低收費標準,放寬抵押、登記有效期限,切實減輕企業貸款負擔。④建立健全資產拍賣轉讓市場、產權轉讓市場,完善和解決抵押物變現困難的問題。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