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保險理論研究中,建立共同的邏輯起點是十分有必要的。林寶清教授對有關保險功能說的一些邏輯起點問題的闡述存在爭議,值得商榷。該文章結合了辯證邏輯和金融學等相關內容,提出了關于保險的屬種概念、保險金融說與非金融說、保險功能說與保險公司功能說等議題的不同意見,并進行了邏輯分析論證。其中著重闡述了保險具有資金融通功能的理由。
關鍵字:資金融通;辯證邏輯;商榷
引言
林寶清教授在《金融研究》04年第9期發表的《論保險功能說研究的若干邏輯起點問題》(以下簡稱林文)一文中詳盡闡述了在研究保險功能等問題時應注意的一些邏輯起點問題,強調建立共同的邏輯平臺是研究保險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提出具有相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于文中所提出的四個議題也頗有興趣。但仔細拜讀后發現林文在一些問題上的觀點和闡述有待商榷。
一、保險的屬概念和保險的種概念
正如林文中所指出的,在對保險理論演繹推理時首先應當對保險概念的屬種關系進行嚴格的界定,明確是從保險的屬概念還是種概念范疇來闡明保險形態。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對于保險屬概念來說都是種概念。但是在研究保險功能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按照形式邏輯的要求,堅持從保險屬概念的定義出發,來演和推理保險的功能”,從而得出“保險種概念的功能應多于保險屬概念的功能”這一結論呢?
這首先要解決應該采用形式邏輯還是辯證邏輯來分析的問題。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作為思維科學在認識領域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存在著眼界水平的差異,形式邏輯是一門工具性的科學,在反映事物確定的特性和簡單的關系時有著重要的作用。但遵守形式邏輯的要求僅僅是認識的初步,要反映現實的矛盾,要反映充滿矛盾和運動著的客觀世界,要把握具體真理,僅靠形式邏輯這一思維形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辯證邏輯。辯證邏輯體現著認識的更高深的階段。
辯證邏輯要求我們,在認識概念時,要從抽象概念階段上升到具體概念階段。在抽象概念階段,外延與內涵之間呈反比關系,概念所概括的對象范圍越大,它所概括對象的內涵就越少,也就是說,作為種概念的財產/人身保險比作為屬概念的保險具有更多的屬性;但是在具體概念階段,其情形恰恰相反,概念所概括對象的范圍越廣,它所反映對象內部本質就越豐富,內涵就越深刻,即保險應當比財產/人身保險具有更多的屬性。因為具體概念是從質和量、內涵和外延的對立統一中來反映對象的,因此它克服了抽象概念單純從量上和形式上考察的局限性。
綜上分析,對于保險屬概念與保險種概念的探討,建立在辯證邏輯的基礎上似乎更為合理,保險屬概念的功能應當涵蓋保險種概念財產/人身保險的功能。并由此可知,我們說儲蓄壽險具有資金融通的功能,那么,保險也就具有資金融通的功能。
二、保險金融說與保險非金融說
在這個問題上我贊同林文的觀點,即保險非金融。但對此結論的某些論證過程存有異議。原文中存在兩點值得商榷之處:1.“壽險相對于保險來說是種概念,它是保險與儲蓄的嫁接。而在保險的性質中不存在任何的儲蓄因素。”2.“保險既非金融,那么,保險是否具有資金融通功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對于第一個問題,顯然仍應歸結到應當運用形式邏輯還是辯證邏輯的問題上去。壽險是保險的一種,在對壽險及保險概念的認識上升到具體概念階段后,應當認識到,壽險所具有的屬性包含在保險的屬性當中。這一點已在前文中作了具體闡述,不再贅述。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認為保險雖不是金融,但并不能因此否認保險不具有資金融通的功能。首先,兩個完全相同的概念應該具有完全相同的內涵和外延,這一點恐怕沒有人會質疑。根據邏輯學的知識,這一命題的逆否命題也為真,也就是說,如果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完全相同,或者說只要有一點不同,這兩個概念就不相同。保險和金融顯然有種種功能上的區別,所以保險不等同于金融。但是概念的不同不能推出其外延的互不相容。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蘋果和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蘋果有“甜”這個屬性,梨也具有。顯然不能因為他們概念的不同而否定他們在所有屬性上的共同點。其次,保險和金融不單單是概念的不同,它們本不屬于同一個概念層次。普遍認為銀行、保險、證券是現代金融體系的三大支柱,而且從學科劃分上來說金融是二級學科而保險是三級學科,金融較保險而言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劃分必然是因為保險具有金融的某些特點,單從邏輯意義上講,由保險不是金融推出保險不具有資金融通的屬性這一論證過程也是值得商榷的。
三、保險功能說與保險公司功能說
將保險功能與保險公司功能區別開來討論是有必要的。林文將保險的功能總結為“分散危險、補償損失、積蓄保險基金和監督危險”四點,保險公司的功能總結為“組織經濟補償、掌管保險基金、防災防損、吸收儲蓄和融通資金”五點。仔細閱讀不難發現,保險公司的前四項功能均能與保險的功能對應,唯獨“融通資金”一項不能與保險功能形成對應。在保險不具有資金融通功能的前提下,卻將資金融通劃為保險公司的基本功能,這一點值得商榷。
保險是保險公司的核心產品和服務。保險公司緣何能融通資金?因為積聚了大量保險費。保險費的積聚是保險發揮分散危險和補償損失的前提,保險公司只需保留一部分保險資金滿足一段時間賠償和給付需求而將大量保險資金進行投資也是保險公司在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的必然選擇,保險資金的積聚和投資是緊密聯系的過程,是由保險本質決定的基本功能,因此,將保險從融通資金這一功能上剝離是不太妥當的。同時,保險公司將其核心產品所不具有的功能列為自身的基本功能也是令人費解的。
四、結語
面對關于保險的林林總總的說法,林文及時地提出從研究保險的邏輯起點入手,建立共同的邏輯討論平臺無疑為當前理論界的探討起到了基礎性的指導作用和規范作用,對于保險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林教授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和初衷無可非議。我對于原文提出的“保險功能內源說與保險功能外源說”等觀點十分贊同。但在一些問題上特別是在保險是否具有資金融通功能的問題上我認為還有商榷的必要,因而在此提出。邏輯是認識真理的工具,對于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都應采用符合邏輯的分析方法,建立共同的邏輯平臺才能使學術爭論處于同一個起點、具有共同的基礎。常以正確的邏輯來規范當前對于保險的討論對于保險理論研究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林寶清.論保險功能說研究的若干邏輯起點問題.金融研究,2004年第九期.
[2]章沛.辯證邏輯基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