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農發行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發揮了農業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在農村金融中起到骨干和支柱作用。但是,在政策性銀行逐步轉型的過程中,農發行由于多年的封閉運行管理,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亟待改進。
關鍵詞:農發行;財務管理;問題;對策
一、引言
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自成立以來一直擔負著支持農業發展的重要使命,也隨著農業的發展而發展。但是,當前銀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農發行如何跟上時代步伐,實現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是農發行面臨的一項重要議題。而財務管理作為銀行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業務經營的全過程,強化農發行的財務管理對實現農發行新的職能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分析在逐步轉型過程中農發行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了改進的對策及建議,以充分發揮農發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農發行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不夠,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由于多年來的封閉運行管理,禁錮了一些職工干部的思想,導致部分職工干部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度不高,不能認真履行財務管理職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領導干部對財務管理的認識存在偏差,重視不夠。有些行領導,不認真學習財經法規和財務制度,對財務政策規定學習不夠全面,研究不夠細致,理解不夠深入,把握不夠準確,導致了在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問題上認識沒有高度,不按政策原則辦事。有的單位負責人還對權責發生制以及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核算原則理解不全面,從而導致個別行領導違反財經紀律。二是,財會人員素質低,操作不規范。部分財會人員對現行財務管理方面的法規和制度學習理解不夠,對違反財經紀律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遇到財務收支事項,不能嚴格按制度去處理,導致核算不規范的問題時有發生,因而在財務管理工作中難以發揮把關堵口的作用。盡管總行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辦法及操作規程,省行也推行業務規范化管理,但由于部分人員素質偏低,對財務管理工作重視不夠,在操作中仍存在不規范現象,如擠占成本,以費用購置固定資產;截留收入、虛列支出,私設小錢柜;在工資總額以外,以各種名義亂發補貼;不認真執行權責發生制核算原則和國家利率政策,不按規定計息等現象。
2.現有的財務管理體制有待改進
農發行系統的財務管理體制是實行一級法人制,財務管理權集中在總行,各級行在上級行授權范圍內開展財務活動。現行財務管理體制缺陷,是導致財務管理中出現問題的制度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財務收支計劃的預算和控制方面不夠科學。財務預算的主觀隨意性較大,缺乏嚴科學、統一的方法和依據,主要依靠上年度基數和個人經驗,使財務預算對業務經營的指導性和約束性不強,不利于根據財務分析結果測算增收節支目標及調整業務經營方向。二是,經費開支實撥資金管理辦法存在缺陷。實撥資金的操作手續繁瑣,不僅需要上下兩級經費財務人員準確核算,還需要上、下兩級行聯行往來人員辦理資金劃撥及聯行往來的對賬工作,從而增加了不少無效益業務量,此外,實撥資金采取聯行劃撥款方式,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資金的在途占用時間,在上下級行間涉及十幾個核算環節,這無形中增加了聯行結算過程中不應有的業務量及出現差錯的可能性。三是,在財務費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財務費用指標主要依據上年的業務經營實績進行分配,既不能結轉下年,也難以在總指標內調劑使用,節省下來的費用指標沒有消化渠道,而當年經營效益轉好的支行在費用上又難以滿足開展市場調研、發展業務的需要,從而不利于調動基層行節約費用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農發行對基層行財務費用使用的約束過多過細,使得基層行基本沒有自主權,無疑給基層行領導增加了壓力。同時,基層一線管理人員處于相對的低收入狀態且與經營管理績效掛鉤不密切,對于個人的直接支出與其創造的業績沒有實現量化的聯系,未能充分調動基層行節約費用、開拓業績的積極性。
3.對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督機制不完善
當前,農發行的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對違紀違規現象缺乏強有力的處罰措施,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上級監督不到位,同級制約和內部監督形同虛設。由于上級監督范圍過廣,因而上級監督的作用發揮得不充分、不全面、不到位。有的支行內勤坐班主任政治、業務素質不適應工作要求,不能很好地履行職責和發揮內部監督制約作用。此外,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糾正或匯報,缺乏強有力的處罰措施,從而助長了一些人膽大妄為的僥幸心理。二是,財務管理檢查效率較低。當前的財務管理檢查缺少統一、明確的標準,往往憑個人經驗判斷。由于各個檢查人員的理解不一致,對于同樣內容的費用開支,最終的檢查結論卻有所不同,造成被查行財會人員無所適從,難以全面反映情況。
三、加強農發行財務管理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學習,推行業務規范化管理
針對當前農發行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不夠,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的問題,全行干部和財務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學習,推行業務規范化管理。一方面,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提高對財務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自覺遵守財經紀律。各級行領導特別是一把手要從反腐倡廉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加強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樹立艱苦奮斗作風、勤儉辦行意識,帶頭遵守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支持財會人員依法開展財會工作。另一方面,會計人員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認真履行職責,實現業務操作規范化。各級行要從農業發展銀行事業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財會職工隊伍。要提高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制度觀念在強化財會人員責任和法律意識的基礎上,促進全行業務的規范化。首先,加大對財會人員的培訓力度,抓好業務知識學習和法規制度教育。應開展不同形式的學習培訓,通過學習培訓提高廣大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使之熟悉和掌握財會制度規定和核算方法,適應新形勢下的財會工作,盡力減少人為因素出現的差錯。其次,各行要充分認識推進業務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意義,自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使每一項財會業務置于規章制度的制約之下,使每一筆財會業務合規合法規范操作。
(二)加強對財務管理體制的改革
現行財務管理體制缺陷,是導致財務管理中出現問題的制度因素,為此必須加大改革力度,促進農發行財務管理職能的充分發揮。首先,改進財務預算和財務控制辦法。在財務預算中要準確進行保本測算和利潤測算,在資金需求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優化資金來源的內部結構比例,擴大低利率資金的占比。為此,可以引入管理會計理念,通過把各部門相應的經營管理任務納人財務預算體系,對預算指標進行分解和落實,可以使每位員工都對全行的計劃利潤指標心中有數,以明確的目標來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時,每個責任機構或部門應編制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定期分析實際完成數與預算數的差異,及時進行調控,促使下階段的經營管理能夠向預算目標改進。其次,改進經費開支實撥資金管理辦法。對實撥資金的款項劃撥可以由聯行結算方式改為參加市內交換,通過票據交換與清算方式完成資金劃撥,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劃撥時間,減少部分繁瑣的聯行劃撥及聯行對帳手續,提高辦事效率。最后,建立財務費用管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在財務費用指標的管理上,在業務管理費總額控制的基礎上逐步嘗試比例管理,打破計劃體制下的費用分配模式,使費用支出與業務經營的結合更加緊密。此外,在部分費用項目上引入包干的辦法,對于分支機構在業務管理費總額上的節余,上級行可在核定工資總額或分配財務費用時,按一定比例核定用于獎勵的資金,將費用支出與員工個人利益掛鉤,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充分調動節約費用的積極性,從源頭上控制浪費和濫支的現象。同時,適當提高基層行在費用使用上的自主性,使基層行能夠在財稅法規、制度允許的范圍或比例之內,自主調節和優化費用支出的內容、結構,促進減員增效和業務經營的發展。
(三)完善財務管理工作的監督機制
完善的財務管理監督機制是保證財務管理職能發揮的重要保證。一方面,要在加強上級監督的同時,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上級行應依據財會部門審批的計劃及審查支出登記情況,實地審查下級行費用開支行為的真實性、周轉金使用情況以及帳務的處理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杜絕違規違紀發生。此外,要在內部監督中突出財會部門在財務管理中的中心作用,確立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完善經濟責任審計機制,加大對違紀違規行為稽核力度,改進稽核方法,強化內審監督。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各項財務制度執行的檢查督導,提高財務管理檢查效率。一是財務檢查標準應依據有關財經法律法規、財務規章制度。二是對于財務管理檢查中發現的各種問題,應及時歸納、通報,必要時出臺一些具體的規定和解釋,對隨意控制財務、弄虛作假等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實行一票否決,不僅對違規違紀單位進行處罰,還要追究單位領導及經辦人的責任。
四、結束語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明確強調要進一步發揮農發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農發行應把自己定位為建設新農村的銀行,針對當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大改革的力度,推進業務規范化管理,完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中的金融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曾為益,孫蕾.深億農發行財務管理改革[J].現代金融.2005,4:39-40.
[2]范秀霞.淺述如何強化農發行財務管理工作[J].山東審計.2003,10:40.
[3]陳光有.加強農發行財務管理必須做到標本兼治[J]. 社科縱橫.2002,17(2):61-63.
[4]韋輝.當前農發行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廣西農村金融研究(雙月刊).2001,5:61-63.
[5]吳亞平,楊樺.深化農發行改革路徑小議[J].農業發展與金融.2007,10:89-90.
[6]劉文芳.改進內部管理:當前農發行計劃管理改革之重[J]. 農業發展與金融.2007,8:75-76.
[7]張留志,吳開憲,鄭步紅.新形勢下加強農發行財會輔導監管工作的途徑[J].金融縱橫.2007,11:61-62.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青海省門源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