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七大主題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要求。如何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做的事很多很多,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發展經濟。夯實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是社會和諧的最重要因素,沒有強大的物質保證,就不可能有發達的社會事業,也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水平高雖然并不意味著社會一定和諧,但我們追求的社會和諧一定是經濟發達條件下的和諧。因此,要牢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經濟作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重要性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在落后的生活條件下,人們終生都在為吃飽穿暖而奮斗,經濟不僅僅是決定因素。且是生活的全部。在小康條件下,經濟雖然仍是決定因素,但已不是全部內容,人們有條件滿足更高層次的欲望了。在發達社會,經濟的地位雖然未變,但由于人們早已不再為沒錢花而犯愁,更多的滿足感已從經濟轉入了其他方面。但無論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經濟建設的決定性地位永遠不變。
2 發展社會事業。搭建和諧社會的運行平臺。社會事業是滿足人們各種欲望的平臺,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沒有社會事業,人們不可能和諧相處,不可能全面發展。試想,沒有科技教育,人們只能永遠處于愚昧狀態,生產力也只能停留在刀耕火種水平;沒有醫療衛生,人們只能處于自然狀態,生命狀況像世間萬物一樣自生自滅;沒有文化藝術、道德修養,人們只能處于野蠻時代,甚至喪失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特征。這就要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之與經濟建設協調同步推進,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物質文化需要。
3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夯實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思想建設的核心是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體系。這就要堅信黨的基本理論和正確領導,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靈魂”,必須一刻也不放松地抓緊抓好。
在和諧社會建設中,道德建設的任務比思想建設更繁重。這是因為,道德約束的范圍更廣,且道德范疇的事往往不是靠思想教育所能解決的,也不是靠法制約束所能解決的,而是靠人們自覺自愿遵守的。道德素質只能靠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不可能也不應該靠法規制度來解決。
鄧小平同志曾說,如果說改革開放有失誤的話,最大的失誤在教育。他老人家所說的教育主要指思想道德教育。其實,不僅是這些年思想道德教育沒跟上,更深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泯滅了一代人的道德素質。任何人都不會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無論物質生活多么富足,人們又無一不向往五十年代那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既非常緊迫、而又艱巨持久的一項任務,
思想道德教育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高人們對不和諧因素的承受能力。目前的不和諧因素中,雖然主要是由不公平造成的,但從另一方面講,相當一部分不和諧的事,則與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有關。這樣說好像有失公正,好像把社會矛盾歸咎于受害者自身似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講,確有一定道理。常常有人因為一句話大動干戈,死于非命:同事之間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老死不相往來:小學生因為一點不順心就會出走、喝藥、上吊。所以,要增強關于淡泊名利、與人為善、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經受挫折、助人為樂等方面的教育和修養,增強人們的奉獻精神、寬容意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4 完善法規制度,夯實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保障,最為重要的就是除舊布新,著力取消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加大執法執紀監督,使法律制度的執行結果公正,建立與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新的制度體制。在經濟建設方面,要有針對性地消除導致產業結構低度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體制性根源,形成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政治建設方面,要圍繞民主法治和充滿活力等和諧社會基本特征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行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權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在文化建設方面,既要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確立起良好的道德規范,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又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5 加強誠信建設,營造和諧社會的人文環境。誠信問題既是道德教育問題,也是制度建設問題,之所以重復提及,因為這個問題太重要了,與和諧社會太密切了,這方面的不和諧因素太多了。
誠信缺失的例子俯拾皆是:制假售假,誰能說清有多大量,造成多大損失;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極大地阻礙了發明創造;企業交往不守信用,有多少拖欠爛賬;產品不講質量,造成多少資源浪費:交往不講信用,又引發了多少矛盾和糾紛;服務不講信譽,損害了多少消費者的利益,更不用說詐騙等犯罪行為的危害了。
誠信缺失使得經濟和社會管理的成本大大上升。一方面,廠長經理為了賺錢,拿出多少精力去應酬,又配備多少管理層人員。另一方面,為了規范黨紀政紀、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不得不設立數量龐大的管理機構。我國行政管理經費增長之快,行政成本之高,已經達到世界少有的地步。從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間,我國行政管理費用增長87倍。行政管理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1978年僅為4.71%,到2003年上升到19.03%。這個比重,比日本的2.38%,英國的4.19%,韓國的5.06%,法國的6.5%,加拿大的7.1%,美國的9.9%分別高出14.65、14.84、13.97、12.53、11.93和9.13個百分點。而且近年來行政管理費用還在大幅增長,平均年增長23%,
誠信缺失導致的大量“內耗”,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效益不高和社會管理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誠信教育和制度建設應當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擺上重要議程,在加強全社會誠信教育的同時,建立完備的誠信制度,多策并舉、持之以恒地糾正弊端、弘揚正氣,形成一個人人遵紀守法、以誠相待,不敢不誠信、不愿不誠信、不能不誠信的社會環境。只有誠信成為社會共識之時,才是和諧社會建成之日。
6 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選準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入點。構建和諧社會,任務千頭萬緒,從何處入手,重點解決什么問題?最好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就是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胡錦濤同志反復強調,構建和諧社會,一定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在實現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這些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上下工夫。一是該辦的事要以群眾的意愿為準,老百姓希望干什么就干什么;二是不該辦的事要以群眾的意愿為準,老百姓不贊成干什么就不要干;三是嚴禁的事也要以群眾的意愿為準,老百姓痛恨什么就下決心清除什么,這三個標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特別是在“創政績”與群眾利益、現實需要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發生矛盾時,往往容易忘記這三條標準。特別是在建設征地、集資攤派等方面,干部和群眾的認識往往差別很大,有時甚至演變成為沖突。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與群眾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經濟社會轉型導致的波動。利益群體分化引發的沖突,使得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面臨著極大挑戰。我們要適應新情況、新變化、新要求,建立和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建立健全維護公共安全的有效機制,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能力:解決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矛盾,遏制逐漸拉大的貧富差距,使低收入社會群體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7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要提高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人類文明有一個無法挽回的遺憾,那就是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雖然腦袋越來越大,但自身適應自然的能力則不斷下降,人類預見地震等自然風險的能力,抗拒饑餓、嚴寒、疾病等的能力,肢體受傷后的再生能力,辨別氣味、方向等生理本能,都在進一步倒退,愈益舒適的生活使人類的體質逐步下降,本能逐漸喪失,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工具”來適應自然。所以,要加強體能鍛煉,以延緩生理下降趨勢,保持和提高適應自然的能力,盡量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
其次,要提高人們利用自然的能力。目前既要防止和糾正過度利用自然的問題。如礦藏的開發、森林的過度砍伐……同時,又要不斷開發利用新的自然資源,解決利用不夠的問題。
其三,要提高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要順應自然規律,科學地改造自然,堅決克服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
其四,要提高人們保護自然的能力。地球是全人類共有的地球,但地球又不只是人類的地球。因此,要劃出自然保護區,確定合理的開發政策。我國人均耕地、淡水、礦產等資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經營方式粗放,面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要保護資源、生態,減少和防止污染。
總之,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提高人對自然的適應性,注意利用自然的合理性,提高改造自然的科學性,增強保護自然的自覺性,以實現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空氣清新,萬物充滿生機、和諧共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