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檔案概念與其所指代的事物
毫無疑問,科技檔案概念與其所指代的事物并不是同時產生的。概念的出現晚于事物,換句話講,兩者的產生條件小同,社會化大生產是現代意義的科技檔案產生的條件。我們把這個條件看作是科技檔案產生的一般社會條件。由于這個事物大量產生及其在科技生產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對其管理便不可或缺,而在管理上,世界各國并不相同,有科技檔案、情報資料等小同的方法。就我國而言,與形象表達“貯存于檔架的文書案卷”的“檔案”概念形成不同,用“科技檔案”這個概念來指代這個事物,并不是該事物的形成者或使用者自發的,而是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實現的,其實質在于用檔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來規范對這個事物的管理,以期對這個事物也能夠實現集中統一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技檔案概念的應用是選擇的結果。我們把這個條件看作是科技檔案產生的特殊社會條件。簡言之,一般社會條件產生了事物,特殊社會條件選擇了這個概念以及管理方法。
作為科技生產活動的產物,這個事物與科學技術、社會生產的狀況密切相關,而無關乎經濟體制的性質,所以計劃經濟也好,市場經濟也好,這個事物都會產生。而科技檔案這個概念的使用以及與這個概念相應的管理方法的施行是由國家力量推動著自上而下展開的,這個來源于國家的力量與國家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管理方式的選擇與經濟體制相關聯。正是存這個意義上,計劃經濟成為這個事物以科技檔案形式存在的社會環境。我們可以毫不困難地假設出,如果缺少國家力量推動,對這個事物的管理并小會停止,但是否是科技檔案的形式則不一定。事實說明,科技檔案的思想和方法并不是唯一可行的管理方式。當然,如果不是國家力量推動著以科技檔案的形式來管理這個事物,以我國當時的科技與經濟狀況,是不可能迅速實現對這個事物規范管理的。隨著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所取代,集中統一亦不再是檔案管理的唯一模式,來自國家的推動力量隨著管理方式的改變也已減弱,依靠國家力量建立起來的科技檔案概念也因推動力的減弱,出現式微的趨勢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不過,由于科技、經濟強勁發展的勢頭并沒有減弱,對這個事物進行管理的根本動力依然存在,所以,式微的是這個概念而不是這個事物,自然對這個事物的管理也不會停頓。
可見,科技檔案概念與其所指代事物在產生條件與發展動力上是有所區別的,概念的式微并不等同于事物的式微。隨著科技、經濟的迅速發展,這個事物仍然在不斷大量形成。弄清楚了這一點,類似“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生產建設、科學技術研究產生科技文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就不產生科技文件了嗎?難道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科技文件就不需要科學管理了嗎?”這樣的迷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說我們選擇“科技檔案”概念和計劃經濟分不開,那么臺灣也有“技術檔案”概念的現象又作何解釋呢?臺灣版張澤民著《技術檔案管理學》作為“海峽彼岸系統研究科技檔案管理的開創之作”成書于1988年,將該書與大陸1962年版《技術檔案管理學》進行對比,可以看到:“海峽兩岸的檔案學者和檔案學術研究,雖然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沒有能夠通過正常的或正式的渠道進行系統的、全面的交流,但是,事實上的信息溝通乃至學術觀點上的吸收和借鑒是存在的,特別值得欣喜的是,大陸檔案學者關于科技檔案管理的諸多觀點和學術見解,得到了臺灣省檔案界同行的認可和贊同,并在他們的檔案學著作中得到了明確的反映?!贝似湟?。其二,依據此書,雖然可以說臺灣有“技術檔案”概念,但由于兩岸交流較少,并沒有足夠充分的資料可以說明這一概念在臺灣的實際應用情況。其三,更為關鍵的是,根據對該書技術檔案分類的介紹來看,其技術檔案所指與我們的科技檔案概念有差異,而與企業檔案概念的含義又有相通之處。
其實問題的核心在于,在對這個事物的管理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是不是就意味著國家力量必然減弱?現實中,這個事物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在快速增長,在這種狀況下國家力量的減弱是否妥當?對此,應當看到,一方面,對這個事物加以管理的根本動力來源于社會需求而不是國家:另一方面,國家力量的減弱是在檔案管理從集中統一向多元模式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多元模式針對不同的檔案形成主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依據就是這些形成主體在檔案屬性中的體現即檔案的社會屬性。
2 科技檔案概念與私人性
科技檔案是否具有私人性?對此,有論者持肯定的觀點,認為不僅科技檔案與企業檔案一樣具有私人性,而且就連企業檔案的私人性也都來源于科技檔案。理由是,科技檔案作為一種科技成果是“有主”的。然而,應用這一論斷卻無法解釋下述這種情況:國有資產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法律上講。都屬于全體人民所有,是公共性而非私人性的,像“中國科學院系統中的科技檔案”就屬于此種情況。檔案固然是“有主”的,可是一方面?!坝兄鳌辈⒉坏扔诰陀兴饺诵裕煌摹爸鳌睍x予檔案不同的屬性,而不是只有一種私人性:另一方面,當檔案概念不能反映出其形成主體時,其“公” “私”屬性是無法確定的。實際上,科技檔案可以是私人性也可以是公共性的,視其形成主體而定,但概念本身并不涉及這一點,它關注的是檔案的內容而不是形成主體。企業檔案概念則不同,這個概念和檔案的形成主體緊緊聯系在一起,是以檔案的形成主體作為概念劃分標準而得到的概念,這也是造成企業檔案概念與科技檔案概念不同的關鍵。從科技檔案概念中雖然可以確定其產生的領域——科技生產活動領域,但看不出其形成主體是誰:而企業檔案概念則可以顯示其形成主體,并由此確定檔案所有者——在法人財產權層面上是企業法人,在最終所有權層面上是企業出資人,從而賦予該種檔案以私人性。由于采用不同的概念劃分標準,所以,企業檔案概念的性質中有社會屬性,而科技檔案概念沒有。既然科技檔案概念的性質中并不包含社會屬性,“企業檔案的社會性也主要來自科技檔案”的說法也就不能成立。
企業檔案與科技檔案這兩個概念之間的不同,其意義不僅在于豐富了檔案概念的劃分方法,也不僅在于可以用企業檔案概念來包含科技檔案概念無法包含的經營類檔案,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射出既有的檔案管理方式與社會發展之間出現的不相適,檔案管理需要轉型。而企業檔案與科技檔案這兩個概念在性質構成上的不同,使得它們對于檔案宏觀管理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因為從本質上講,宏觀管理主要是對檔案形成主體的管理,能夠反映形成主體的概念才有實際意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國自1986年那次提出“企業檔案”概念的全國科技檔案工作會議之后,就再沒有開過全國性的科技檔案工作會議。至于2000年12月由中國檔案學會和國家檔案局經科司聯合召開的紀念《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頒布20周年研討會,在會議性質及對實際工作的影響力等方面與之前的三次全國科技檔案工作會議并不相同??紤]到企業檔案概念的提出及之后一系列的企業檔案工作會議,學術研討會的形式是不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著不確定性呢?而這是不是又暗合了科技檔案概念式微的趨勢呢?
3 科技檔案概念與利用
科技檔案概念的應用是否有利于對這個事物的利用呢?這個問題關系到我們關于科技檔案概念的討論是否有意義,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加以分析。
市場經濟建立之前,我國檔案管理的主導思想是重管輕用。在將檔案管理模式應用于科技領域中時,有沒有對這一管理思想與科技生產活動的相適性進行過考察和審視?據對相關文獻的分析,應當說有過。但是,在已經明確要按照集中統一的原則來管理的前提下,包括主導思想在內的檔案管理的一般理論原則是確定了的,相適性審視的焦點被引導到技術層面上。因此,重管輕用不可避免地要成為科技檔案管理的主導思想。雖然,作為科技生產活動的依據以及新技術的不斷出現都要求注重科技檔案的時效性、強調其現實使用性,從而突破了重管輕用的局限,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主導思想。這就使得科技檔案的利用呈現出兩種相反的態勢:一方面,由于規范管理保證了科技檔案的質量從而便于利用,另一方面,重管輕用的思想又約束了利用。最終形成的狀態是,因為管理規范而帶來的便于利用只滿足了小范圍的需求,主要限于檔案形成單位,是一種初級利用,而超出形成單位更大范圍的資源共享是受到限制的。達到管理規范的途徑并非只有一種,如果不能在更高層面便于利用,也許,概念的式微便不可避免。
綜上所述,科技檔案概念的式微有一定的趨勢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科技檔案概念立時三刻就會消亡,一方面,我國已經建立了國家規模的科技檔案事業。而管理中又往往存在“路徑依賴”的現象:另一方面,科技檔案概念仍然有適用的范圍。我們需要做的,是正視而不是否認概念的式微,是針對式微背后的原因主動加以調整和變革,以使科技檔案工作適應新的形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概念式微的實質是管理中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理念和做法出現問題的外在表現。這也提醒我們,在認識變化中的問題時,要避免用一些枝節問題的爭論遮蔽或扭曲對一些基本問題的判斷,避免以情緒來替代理性的思考和嚴肅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