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彪先生的新書《精神與精神性》,分為文學、藝術、審美、哲學、宗教、悟識七個部分,嘗試了他過去沒有用過的寫法。這不是小說,不是散文,這是一部箴言式,或曰語錄式的書。他在盡他所能,向公眾表明他的觀點。翻到第一頁,赫然看到標注日期是2001年。原來這本書從準備到出版,已然醞釀了七年,已然經過了七年的沉淀。雖然如此,這本書卻不厚,比起作者的《幻化》三部曲可算是一本太薄的書了;然而其中承載的東西,卻并不比《幻化》少太多。《幻化》是將作者的思考具象化為一個個生動的人物,《精神與精神性》一書則直接地闡述了作者的藝術理念。我相信通過這本書了解作者的想法,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幻化》這部浩瀚巨著;而讀過《幻化》再讀這本書,能更直觀地感受作者筆下的滾滾紅塵。
張俊彪先生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學者,一位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擔負著比作家更多的責任。一個作家思考著生活,人物形象,思考著作品的表現力,如何藝術地展現他對這個世界善與惡的認識;而一個知識分子,一位學者憂戚的是整個民族,整個人類的命運。張俊彪顯然經過了這樣一個轉變。或者他最初的思考已經有了這本集子的影子,在史詩般的《幻化》三部曲中,他揉進了自己的想法,我們也能嗅到關于哲學、宗教、人性方面的探討;但是直到今天,他才用直接的描述將他所有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沒有問題的答案奉獻于讀者的眼前。這是作為一位作家,一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嘔心瀝血之作。
而對美,對人生,對人類的終極意義的追尋,這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哲學家的生存目的。對深圳這個城市,幾乎所有人都會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物欲橫流”;而在深圳這個地方,依然有人凝視星空,凝視我們的內心,不僅沉醉于美,而且思考著關于美的一切,這是我們的幸運。“不為物俘,不為利拘”這八個字不適合深圳人。這是深圳的使命。但是,總是要有些人做這些事情,總是有些人要去思考。思考是一種生存狀態,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是無法逃脫的宿命。張俊彪從來未曾停止過。翻看這些日期就足以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2000年9月14日,2001年6月9日,2001年8月28日,2001年9月4日,2001年10月6日,2002年5月18日,2002年6月9日……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強迫自己思考、記載,否則會寢食難安,夜不能寐?
也許每個人都會有忽然想到關于這個世界、關于生命、關于死亡的終極問題,但是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于,知識分子的思考具有延續性,是不間斷的,是要刨根究底的,不會因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苦難就開始思考,而生活一旦變得安逸就立即拋棄它們。不管外界如何變遷,心靈始終保存一個潔凈之處,存放一部分與現世無關的智慧。“把人類統一起來的并不是思想,而是人類共同思考著的東西”。正是如此,在這本書中,張俊彪說:“……沒有什么比揭示人性中最高潔、最善良、最美好的品質更重要的了,作品正是通過使人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更善良、更聰明、更具有愛心而崇高不朽起來,神圣偉大起來,接近真理起來”。
我想,這也是作者張俊彪在做的事。
《精神與精神性》:張俊彪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1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