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毓強
記者、作家、攝影家、旅行家。碩士學位。熱衷于研究文史哲經,關注人類學。信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關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無國界”的思想。訪問過歐美亞20余國。發表文字數百萬。在多個國家舉辦個人攝影展。
起因
今年3月9日,山東省政協主席孫淑義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共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議》的提案,他在發言中披露,在山東濟寧市投資建立“中華文化標志城”的規劃設想已經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不過,令孫淑義始料未及的是,全國的輿論竟一片嘩然。有“兩會”代表指出,這是“利用會場為地方爭取資金”。3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安家瑤寫出了《中華文化標志城項目必須再搞科學論證》的提案,指出“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多民族一體的”,“孔孟文化很重要,但也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全部”,“強烈呼吁國務院發改委組織專家再做科學論證”。提案馬上得到115位全國政協委員的響應和簽名。不過,全國人大代表、濟寧市市長張振川強硬表態:允許有爭論,但“標志城”肯定要建。因為標志城有69位院士的簽名支持,還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云云。
為什么濟寧要建“標志城”?
作為地級市,濟寧市境內包括了曲阜、鄒城兩座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名城,這就是濟寧市動因的基礎。此外,還要規劃建設主建區,總面積為300平方公里,投資金額“號稱”300億元人民幣之多。
幾大問題
一、是否要建“中華文化標志城”。濟寧及山東方面強調了“儒學”,反對者認為,即使“儒學”非常重要,但仍不足以反映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和多民族一體。這其實是對中華文化(文明)總體認知上的爭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至今并沒有一個定論。所以現在肯定也是爭論不清的。
二、是否要花300億元。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這個“標志城”的建設,與天文數字的巨額投資有關。有權威消息說,受聘“標志城”的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透露,300億元是2004年的預算,現在300億肯定是不夠的。
三、關于69位院士的簽名。濟寧方面堅稱,這一工程有69名院士簽名支持。這是指2001年11月,69位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發出的《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倡議書》。但時至今日,一些院士表示因為時間太久,對此事印象模糊。還有一些院士表示“根本不知道”或“沒有參加過”。看來確有此事,但要打點折扣的。
四、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這在中國可是大事,不得含糊。2004年1月,12位省部級領導及專家,向中央呈遞了《關于在山東省濟寧市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議報告》。3月,胡錦濤總書記批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有關工程建設,要著眼長遠,統籌規劃,量力而行,精心實施。請批示有關部門協助山東搞好科學論證。”溫家寶總理批示要求國家發改委、文化部、建設部協助山東省搞好科學論證。
微妙的“是”“非”
其實,“中華文化標志城”不是一夜之間從天上掉下來的。1998年,當時濟寧市政府一名官員建議建設一個文化開發區。2000年9月,他到北京“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提出濟寧建設“龍文化園”的設想,并遞交了申請書。2001年11月,“中華文化標志城”的設想,通過69名院士聯名發起倡議書而轉化成正式行動。2007年11月9日,山東省領導在省委會議上說:“要搞好中華文化標志城的規劃建設,使規劃建設的過程成為全民討論、形成共識的過程,成為擴大齊魯優秀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過程,成為進一步確立山東文化建設領先地位的過程。”
從濟寧及山東方面來說,他們建設“標志城”有根有據,有膽識有實力。在過去的10年中,他們一直在推進,而且很順利。今年3月他們在全國“兩會”上安排新聞發布會,本來是為了“提升”的,豈料掀起軒然大波。
不過這也難怪反對者。因為按照中國的國情,地方黨政領導想要建什么,是很方便的。濟寧也好,山東也好,你財大氣粗,你就搞唄。但是,你通過省政協主席孫淑義向全國宣布:將它變為“國家重大文化發展戰略”、“使‘中華文化標志城’具有法定性、唯一性和權威性”、“建議以國家名義設立‘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基金’,把標志城國家紀念功能建筑和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資金納入國家預算”、“建議抓緊建立國家層面的指導協調機制,中央、國務院明確分管領導同志,并成立‘國家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指導協調小組’,像國家舉辦北京奧運會那樣”。那你必然要引起全國上上下下的關注了,或者說也只好接受大家的責難了。
我知道,建設“標志城”一事,在全國范圍內,反對者肯定占多數。但是,在濟寧也好,在山東也好,肯定聽不到反對聲的。所以,盡管全國有人反對,“標志城”肯定會照搞不誤的。所以這件事,在地方層面上是“是”,在全國層面上是“非”。除非中央領導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