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回顧總結了過去5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呈現的難得好局面,指出過去的5年是我國農業發展最好、農村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干部群眾心氣最順的時期之一。農業農村形勢始終保持良好態勢,為實現國民經濟更好又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會議同時強調,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農業農村工作正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解決好“三農”問題任重而道遠。會議明確提出了200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重點,要求今年必須全力促進農業生產不停滯不滑坡,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不脫銷不斷檔。農產品市場價格不大漲不大落,農民增收勢頭不回落不放緩,新農村建設不松懈不走樣。這是黨基于對“三農”工作新方位的準確把握而作出的戰略部署。
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把解決農村民生問題作為突出任務提出,體現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把解決我國大多數人口的民生問題即“農村民生問題”更加突出地提上日程,從而解決我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農村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城鄉發展差距擴大,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任務異常繁重的突出矛盾。
關注民生問題,是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強調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為了落實這一重大決策,中央強調必須把“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放在重要位置。這次會議針對當前城鄉發展差距依然明顯、農村金融服務依然滯后、農民外出就業保障仍然不足、拖欠農民工資的現象仍然存在、農村社會保障不足、農民看病就醫、子女上學困難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不足等現象,強調當務之急是抓好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會議在“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方面提出了許多重大舉措,例如:要求鞏固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大幅度增加農業農村投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和補貼制度,財政支農投入和政府土地出讓等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明顯高于上年。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展非農就業增收空間,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大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實施力度,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的覆蓋面。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持力度,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貼力度;加大國家扶貧開發力度,適當提高農村扶貧標準,集中力量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等地區貧困問題;加快農村金融體制創新。妥善處置鄉村債務,健全農民工就業服務和管理制度等等。采取上述種種措施,將大大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村民生問題,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央還提出切實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在工作安排、財力分配和干部配備等方面體現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三農”工作機制。這就為進一步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提供了政治和組織的堅強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