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并把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五大新要求之一。江西萬安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面對發展新任務,要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的目標,就必須立足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生態經濟興縣富民的科學發展之路,全面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牛態優美、和諧穩定、文明進步的新萬安。
一、開發青山綠水,啟動生態旅游。著力打造“三城”品牌
萬安是個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有以文天祥、王士禎等歷代名士的題詠為代表的十八灘歷史文化,有以萬安影視旅游城和萬安水電站為代表的特色旅游,有以“萬安暴動”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有以碧波蕩漾、白鷺翩躚的萬安湖為代表的綠色旅游,可以說紅色歷史、古色資源以及綠色景點交相輝映。正是依據萬安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優勢,我們提出了“千年古城、水電名城、影視新城”的城市建設定位,就是要塑造獨特的城市形象,獨特的城市魅力,獨特的城市品牌。一要提升歷史文化內涵,精心打造“千年古城”。要充分挖掘萬安的名人、名品、名勝,使之成為反映和體現萬安歷史文化的亮點,做到“人文與自然相互協調,景色與名勝相得益彰”。要以萬安古城墻修繕工程為主,輔之以萬安暴動舊址、康克清舊址等紅色資源開發,充分挖掘十八灘文化內涵,從而使“千年古城”的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二要開發利用水電資源,精心打造“水電名城”。我們要充分依托全省最大的水電站一萬安水電廠,加快井岡山梯級水電站前期啟動工作,促成其早日開工建設。同時,要整合開發我縣水力資源,爭取浪雙洲水電樞紐工程等一批中小型水電工程的早日建成投產。要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真正使我縣的水力資源轉化為電力優勢,電力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努力打造“水電名城”形象。三要保護綠色生態資源,精心打造“影視新城”。2007年年初,《鹿鼎記》在萬安影視旅游城拍攝取得了圓滿成功,使萬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了極大的提升。我們要以影視旅游城影視劇開拍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影視旅游城建設,以及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并大力扶持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要以影視旅游城投入運營以及著名導演張紀中的影視劇開拍為契機,擴大宣傳推介我縣旅游資源。要積極開發旅游商品。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一批適銷對路、獨具特色的旅游商品。要按照現代城市建設的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增加園林綠地面積。依水造綠,傍路栽綠,騰地建綠,拆墻透綠,做足綠色文章。要加快推進以景區為重點的休閑旅游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生態旅游農業,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休閑度假場所。把萬安建設成為千里贛江水上旅游第一縣、大井岡旅游圈的新亮點。
二、堅持治山治水,整治生態環境,夯實生態經濟基礎
萬安縣域東南西三面環山,崗巒起伏,植被蔥郁,縣境主要干流贛江縱貫縣境南北,贛江東西兩岸支流眾多,分布稠密,水質優良,全縣地理構造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水陸相生態大系統。尤其是萬安湖(萬安水電站攔贛江而成百里庫區。庫區因70%在萬安境內,故又稱萬安湖),它每小時流出341萬方的清水,為其下游幾十個縣市區千百萬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主要水源。故萬安湖又被稱之為“母親湖”、“生命湖”。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要繼續堅持治山治水,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為生態經濟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一要以贛江以及萬安湖各支流域為單元進行水土流失治理,繼續加大長防林和萬安湖國家森林公園等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力度,根據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綜合治理的原則,堅持封、改、造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程,抓好林草植被建設,增強土地保土保水性能。二要搞好水利工程建設,對山塘水庫江河圩堤進行除險加固,重點建設好贛江兩岸的防洪工程,提高水利工程的蓄洪調洪和防洪避災能力,減少洪澇災害對自然生態造成的破壞。三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保護,采取封山育林、關閉柴炭市場、控制竹木加工企業等辦法,保護林業生態,嚴厲打擊亂砍亂伐和濫捕濫獵行為,防止物種毀滅。要通過生態環境的整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形成現代農業格局
萬安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境內氣候資源、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林地214萬畝,水面2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9.8%,比全省和全國分別高出16個和51個百分點,有各種植物3000余種,野生動物近千種。具備以資源為基礎,以綠色為目標,太力發展生態農業的良好條件。一是實施沼氣生態富民工程,發展生態庭院經濟。要立足萬安足全國庭院種養結合典型示范縣的優勢,結合全縣農業產業規劃和“一村一品”工程要求,實現我縣農業產業“板塊化”發展格局。要加快發展以“豬沼果(魚)”等為主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按照“小庭院、大市場、新產業”的發展思路,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形成戶成院、組成片、村成帶、鄉成規模的庭院經濟發展新格局;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六改四普及”的要求,實施改欄、改廁、改水、改園工作,美化農戶庭院和村容村貌。二是加快生態林業建設,切實搞活山區經濟。在完善和落實推進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同時,積極引導林農調整營林結構,重點發展毛竹、油茶和經濟林等優勢產業,使之盡快成為林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因地制宜,拓寬產業發展領域,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木本糧油、藥材等特色農業,形成林業經濟新亮點。三是大力開發綠色食品,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化。在萬安的農副產品資源中,枧頭肉牛、富硒大米、優質生豬、特種水產、特色水果等在市場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廣良種良法,把特色做亮,優勢做優,規模做大。要依托萬安湖這個國家AA級綠色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等優勢,多建一批商品生產基地,發展一批龍頭型加工、儲藏、運輸企業,培養一批綠色商品專業市場,推進產、加、銷一體化,把綠色資源加工的產業鏈條拉長,從而實現商品的多層次轉化和產業的良性循環。要強化種養污染源的控制,在農作物施肥和蟲病防治上,著力推廣使用有機肥、“稻鴨共棲”、燈火滅蟲和生物農藥等技術,減少有害農藥、化肥的使用,力促農產品實現無公害,進一步提升萬安農副產品綠色品牌形象。
四、依托工業園區,建設生態工業,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這是對工業化內容的拓展、思路的提升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目前,萬安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具備了一定的產業依托基礎,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效益為中心,力促工業園區上檔次,擴規模,增效益。一要突出園區建設,完善支撐體系。要按照“整體規劃、合理布局、分期開發、集約發展”原則,科學編制工業園區的總體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要對入園企業嚴格把關,構建以主導產業引領關聯產業、主導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的發展格局,逐步形成集中度高、關聯度大、競爭力強的園區支柱產業群。二要突出招商引資,加快項目建設。要注重資源招商和產業招商,做好做活礦產品金屬加工、針織服裝和化工電子等產業的縱向延伸、橫向擴展文章,以較低的產業配套成本吸引投資;既要靠大項目形成支撐、實現突變,也要靠小項目擴張總量,形成集群。要提升招商引資效益。倍加珍惜土地這一不可再生資源,堅持集約開發,算清投入產出帳,以投資額確定用地量,堅決杜絕無項目圈地、小項目大圈地、圈而不用等圈地炒地行為。三要突出節能降耗,轉變發展方式。堅持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為核心,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原則,做大做強萬安循環經濟品牌。要推動工業經濟活動組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要全面推進節能降耗。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和政府機關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要按照《清潔生產法》要求,對污染排放超標的企業、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依法強制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監督落實“清潔生產方案”。逐步建立重點排污企業、重點污染源公告制度,建立資源消費和廢棄物產生、處置、排放報告制度。
責任編輯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