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2008年,面對新挑戰,要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關鍵要在經濟發展中找到結合點和突破口,明確目標,制定措施,形成發展的合力。筆者認為銅鼓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
一、選準運作支點,培育經濟發展驅動器
近一、兩年來,隨著武吉高速公路、銅鼓至湖南瀏陽白沙公路的相繼建設和完工,以及江西紅色旅游的興起,銅鼓縣作為“2007·中國(江西)紅色旅游博覽會”分會場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銅鼓知名度的迅速擴大,我們應選準旅游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支點進行運作,努力建成贛西北旅游大縣。
(一)順勢而上,提高加快旅游業發展的認識
實現銅鼓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注重推動上下觀念的轉變。此次銅鼓秋收起義80周年活動開展的成功經驗。已經給銅鼓的領導干部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我們應該在紅色旅游大升溫的大環境下,將銅鼓紅色旅游景區串點成線,并開通銅鼓紅色旅游一日游客車班線,及時研究、解決旅游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充分調動各部門工作的積極性,大力扶持旅游業的發展,營造支持“發展旅游有功”的濃厚氛圍,牢固樹立“抓旅游就是抓經濟”的思想。在發展旅游中,鼓勵一切有志之士放開于腳、施展才華,在銅鼓旅游開發建設中有一番作為、有一番貢獻。
(二)加快景區景點開發步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拓寬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運行機制,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走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體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一起上的路子,鼓勵和支持各種經濟成分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現階段全縣應著重搞好“毛澤東化險福地”、“九龍湖”、“溫泉度假村”等重點景區的開發建設。把“毛澤東化險福地”打造成AA級景區,科學合理地規劃旅游景點,形成具有銅鼓特色的精品旅游線路,滿足不同層次的旅游者多方面需求,將旅游產品與旅游服務進行捆綁銷售,在擁有一家三星賓館、三家二星賓館的基礎上,在縣城周邊鄉鎮重點扶持發展3-5家三星級農家樂賓館,使當地居民積極投身到旅游的管理與服務當中去,這樣才能延長旅游者的停留時間,增加旅游收入,促進城鄉經濟發展。
(三)努力建設協作網絡,構建旅游產業服務體系
要跳出銅鼓,站在全國、全省的視野中。謀劃銅鼓旅游業,就目前來說,關鍵是念好“連”字經,做旺人氣,重點打造300公里旅游網,力爭武漢、長沙、南昌三地的客源,擴大銅鼓旅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如湖南省瀏陽市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到銅鼓溫泉只有半個小時車程,可以與瀏陽大圍山聯合起來,實行資源互補,互相介紹客源,開辟“游大圍山,洗溫泉浴”的旅游專線,把長株潭地區到瀏陽大圍山的旅游線路延伸到銅鼓天柱峰。
二、著力攻克難點,掙脫經濟發展制動力
銅鼓是南方的重點林業縣,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導致外向型經濟發展形勢嚴竣,我們只有攻克這一難點,才能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實現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一)理清思路,營造招商引資良好氛圍
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全民工程”來抓.在全縣上下迅速形成“人人思招商、個個扶客商、共同謀發展”的良好氛圍。一是強化重點區域招商。突出沿海,主攻深圳、寧波,大力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組織縣內干部出外學習,只有有比較才能意識到有差距、有壓力,在重點區域招商中創新思路與理念,緊抓當前發展機遇,以強烈的事業心和危機感全力突出重大項目招商。二是廣尋招商引資信息,創新招商方式。健全網絡捕信息,信息來源是根本。銅鼓縣健全了三級招商引資信息網絡,全方位搜集各類信息。其一是每個鄉(鎮)選定一名干部作為專職招商員,利用自己的親友、朋友、學友的關系,動員可以動員的人,廣泛收集各類消息。其二是利用在外的能人作為招商引資志愿者,利用各種機會向他們宣傳家鄉的情況,讓他們通過各自的關系為招商引資牽線搭橋,鼓勵他們在外艱辛創業,成功回報家鄉。其三是利用來銅鼓落戶的企業老總,作為以商引商的窗口。首先為他們服務好,然后通過他們聯系、結識更多客商,葡萄串效應由此凸現。
(二)搞好對接,用好市經濟開發區平臺
2007年6月份銅鼓縣與宜春市經濟開發區達成協議,在符合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實行“園區發展、利稅分成”的做法.允許銅鼓縣招商項目進入宜春市經濟開發區,通過政府與政府之間的聯系對接,由銅鼓縣人民政府與沿海發達地區政府承接產業轉移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推動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向銅鼓縣(市)工業園轉移。對一定數量的類似勞動密集型的轉移企業可以考慮宜春像市經濟開發區那樣進行稅收分成,利益共享,合作雙贏。在此基礎上,由銅鼓縣相關職能部分與對方對口部門進行主動溝通對接,并就本地的區位、資源、政策、人力、市場等諸多因素優勢及時宣傳,銜接具體轉移產業相關的事宜。通過沿海發達地區政府部門的引薦、推介,由銅鼓縣招商職能部門在地方政府協助下召集相關擬轉移內地的企業負責人召開項目推介會,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各種產業政策對接、洽談、使產業轉移落實到具體每一個企業,實現無縫對接。
(三)優化環境,強化招商引資考核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樹立環境經濟的觀念。一是實行“保姆式”服務,推行“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套班子、一筆費用”的“四個一”制度,加強行政服務中心辦證大廳建設,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一站式”收費,著力打造“政務超市”和“經濟110\",增加對外商的吸引力。二是要強化招商考核,嚴格兌現獎懲。每月召開一次招商引資調度會,每季進行一次督查通報,每半年開展一次招商引資完成情況考核,將責任單位完成招商引資任務情況在全縣新聞媒體實行排名通報.并于每年年底開展行風評議優化發展環境活動,每年組織銅鼓縣企業客商對縣各職能部門進行服務環境評議,被評為倒數三名的,單位主要領導在電視臺做公開檢討。我們將堅持以提供信息和引進項目論實績,有效改善外向型經濟發展形勢。
三、因勢推進亮點,拓展經濟發展新領域
銅鼓不是一個農業大縣,但農村經濟形勢喜人,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我們將抓住這一經濟運行中好的發展趨勢和亮點,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推動“亮點”繼續上行,才能實現全縣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選擇具有相當規模,條件良好,容易轉化的地塊作為標準化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做大做強以土雞飼養為主的養殖業。突出規模養殖,大力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引進幾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合作社這一平臺,加強動物防疫檢疫等服務工作,開辟南昌、上海、廣州三大市場,實現養殖富民工程。2008年,在相對獨立封閉的自然區域大段、三都兩地建立面積10萬畝的有機農業轉換示范區,將進入有機轉換期,糧食總產量力爭達到11220萬斤。發展綠色(有機)大米商品化生產1.5萬畝,建立有機毛豆、生姜、草莓轉換基地5000畝,與有機(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簽訂產銷合同。今年種植的毛豆收購合同價,比市場價高出0.5元/斤,極大的促進了農民發展有機農業的熱情。因此,要抓住這個機會,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區域盡快地進行科學論證、統一規劃,把銅鼓縣建設成為農業生態縣、有機農業發展縣。
(二)打造優勢品牌,培育發展縣域特色經濟
銅鼓春韻在“婺源綠茶杯”——中國江西首屆博覽會中獲得2個銀獎,在“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獲得國優特等獎1個,國優一等獎2個。將品牌優勢放人經濟發展軌道中去,目前,銅鼓縣已有優質茶園上萬畝,預計到2010年,全縣茶葉基地面積將突破2萬畝,年產銷有機茶150萬公斤,實現綜合收入2億元,茶農年人均增收將超過500元。
我們應該把“庭院茶園”建設作為茶葉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在全縣建立排埠華聯村、溫泉黃毗村等5個重點茶葉產業示范村,選擇發展示范戶103戶,戶均“庭院茶園”面積達10.6畝。每個示范村各建一個粗茶加工廠,全縣創辦佰泰公司、綠源公司等三家名優茶精加工龍頭企業。通過以示范村、示范戶帶動其他種茶戶,以銅鼓茶葉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拉動全縣名優茶葉的產供銷一體化.全縣茶葉生產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軌道,促進了農民增收。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