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瑞金市轄17個鄉(鎮),223個行政村,62萬人口,面積2448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積為32.5萬畝,林地面積為275萬畝,荒地面積為11萬畝。是一個典型的人多田少的山區縣級市,由于歷史、政策、自然、災害等原因,瑞金的貧困落后的面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特別是有相當部分獨居或散居在深山區的群眾,其貧困程度尤為嚴重。根據江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和江西省移民扶貧規劃的總體部署,從2008年至2015年在全省41個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縣實施移民扶貧工作,瑞金市作為比照縣(市)之一。因此,為了更好地切實推進我市山區貧困群眾移民扶貧工作順利開展,讓貧困群眾更快地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筆者結合瑞金實際,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貧困山區群眾的貧困狀況
1、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比重大。瑞金市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制約,群眾比較貧窮的實實在在的是在貧困山區且所占比例大。據調查統計,全市貧困戶18820戶,貧困人口54730人,深山區有貧用戶10916戶,貧困人口33850人,分別占58%、61.8%。
2、自然環境惡劣。貧困山區群眾生存條件非常差,其主要表現為:農民耕地少,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據調查:這些地方的農民人均耕地只有0.45畝左右,且土地的性質都是被當地農民稱之為“掛壁土”或“望天丘”的耕地。全年只能栽種一季的水稻,加之平時又受到野獸的糟蹋,以及陽光、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山區糧食量不及山下或段區的一半,農民的口糧難以自給。因此賴以生存的土地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生活所必須的費用。
3、基礎設施滯后,抗自然風險能力弱。許多村組因地處邊遠深山,居住極為分散,至今還有不少地方不通公路,不通電等。到2006年就統計數字顯示,全市不通公路的自然村有143個。其中有123個是山區自然村,最為嚴重的有5個山區行政村至今未通路;全市有6個山區行政村中32個自然村莊6455戶,19365人未進行農網改造,其中有102戶612人到現在未通上電,仍然用煤油燈照明度日。由于獨居或散居農民分布面廣,基礎設施又十分脆弱,為此要政府出力為其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太大,困難也相當大。
4、生態日漸惡化,因病返貧現象嚴重。深山區農民,為了生活的需要,只能靠山吃山,故他們做飯取暖,靠砍樹,樹木砍完、燒完就燒樹根,林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另外處在深山區的貧困群眾,吃、住、看病需翻山越嶺到幾十公里外的鄉鎮衛生院,為此,因無法及時醫治而致傷、致殘、致死的事情時有發生,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更是常見的事情。
二、致貧原因
1、環境惡劣,生態脆弱。山高坡陡,缺水、缺電,自然條件惡劣,生產基礎落后,生態環境差,有的深山區甚至喪失了生存的條件,貧困程度極深。另由于基礎設施較差,信息閉塞,導致山區商品流通不暢,山中的農產品難以形成商品。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生活極度貧困。
2、資源稀少,居住分散。深山區為山窮水盡,土質非常貧瘠,屬于不毛之地,故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家人。山光,缺水,缺電。村組戶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脫貧難度大。
3、文化落后,觀念陳舊。由于山區群眾居住過于分散,教學網點少,山區小孩讀小學要走幾十里的山路。因此,有的農民小孩因讀書太遠,加之家庭經濟困難,造成輟學在家不讀書,這樣導致山區農民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低;加之交通信息閉塞,與外界交流少,因此,山區農民觀念守舊,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
三、逐步推進貧困山區群眾移民扶貧工作的對策
實施移民搬遷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民生工程,要按照“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總體要求,結合本市實際,建立健全各種操作性強的移民搬遷運行機制,要圍繞以達到“有地建房,有路可走,有水可飲,有病可醫,有書可讀,有電照明,有田耕作,有居可安,有錢可賺”的“九有”為最終目的,為穩步推進瑞金市這項民生工程本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因地制宜,盡快組織編制好與“十一五”規劃相配套的深山區移民搬遷規劃。要根據全市調查摸底的基本情況制訂好瑞金市第一期移民搬遷規劃和實施細則。搬遷居住點要以整體搬遷,重點區域(即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區域)為重點,規模要控制在離最近常年通汽車,公路距離5公里以上無法生存的居住點和農戶。
2、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強化責任。政府領導應該把山區移民搬遷工作作為本級政府一項民生工程重要事情來抓,堅持一把手負總責的原則.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責任單位即財政、農業、水務、交通、國土、教育、林業、公安、電力、工商、稅務等部門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同時簽訂好責任狀,實行目標管理考核,落實責任制,加強督促檢查,形成“省定政策,市抓督促、協調,縣(市)級主管,鄉(鎮)組織,村級實施”的工作運行機制,真正使移民搬遷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3、加大移民搬遷工作宣傳力度。要切實把移民搬遷的各項政策措施宣傳到家家戶戶,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要堅持“四到戶”的宣傳發動措施,即一是工作人員必須堅持上門到戶做宣傳,二是宣傳資料必須發放到戶,三是搬遷的政策規定必須宣講到戶,四是群眾有疑慮必須解答到戶。讓廣大農民從思想上把移民搬遷由從政府包攬轉變成為山區群力的自覺行動,由政府給錢安置轉變為群眾自愿搬遷政府提供幫助的搬遷觀念。
4、嚴格移民資金的管理。要建立深山區移民搬遷資金的專帳管理,要嚴格制訂《移民扶貧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實行一戶一卡一本帳。在資金的籌措上,要實行“五個一點”,即移民自籌一點、國家補償一點、銀行借貸一點,親友幫助一點,部門配合資助一點。要建立公共設施的投入機制,對安置地的水、電、路、通信、用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應由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關部門立項給予支持,用于彌補移民安置費用的不足。
5、嚴格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四個嚴”:一是要嚴把移民對象審查和規范程序,嚴格執行本人申請,民主評定,鄉、村審查,并張榜公布,然后,縣(市)審批,簽訂協議等程序;二是要嚴把資金補助關,堅決實行一戶一卡,規定資金必須落實到人到戶;三是嚴把土地流轉關,對有土安置的要落實好土地耕種面積,且人平不得低于0.5畝;四是要嚴把整體搬遷關,堅持“三走一平”的原則,即財產,耕地,人員三走,房屋要拆平。
6、要注重安置效果。安置點要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政府引導,農戶自愿,分類指導”的原則,實行“五統一分”的標準來組織實施。即“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基礎,統一配套設施,實行分戶建房”。同時安置點應按照有利于群眾生產生活和增加收入的基本要求,放在小城鎮、以及土地面積相對寬裕,交通便利的地方,實現有田安置和有業安置,達到六個結合的目的:即安置點要達到一是有土安置與無土安置相結合,二是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三是與調整產業結構相結合,四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五是與退耕還林相結合,六是與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
7、強化移民安置點的后續管理。首先要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要真正使移民安置點達到“五通四化一汽”的標準:即:“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路面硬化、移民新居綠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建沼汽池。其次要強化移民安置點的自治管理,加強移民社區的建設。第三,要加大移民戶的農業科技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移民素質,拓寬移民增收路子,使農民逐步走上致富路。第四,要建立健全移民戶的建檔立卡制度,完善移民資料管理,實施微機管理,做到移民資料管理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作者簡介
曾燁,男,江西省瑞金市扶貧辦副主任;李瑞明,男,江西省瑞金市扶貧辦干部。
責任編輯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