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西方經典公司治理理論,企業股權契約主導性沖突模式是經理自利行為的代理問題I還是大股東掏空效應的代理問題Ⅱ,取決于股權契約結構的構造是松散還是集中。沿著這一思路,以我國2005~2006年度制造業上市公司共1371個混合數據為樣本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股權契約結構由松散逐漸趨向集中的過程中,公司績效并未發生“上升-下降-上升”的變化,表明我國企業股權契約主導性沖突模式不能簡單歸類為代理問題I或代理問題Ⅱ而具有特殊性。實證同時也發現,與西方經典公司治理理論分析相近的結論僅僅出現在民營控股的制造業上市公司中。
關鍵詞:股權契約;沖突模式;經理自利行為;大股東掏空效應
中圖分類號:F830.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8)03-004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