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對國有煤礦企業IT建設的調查數據,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可以對IT建設在提升煤礦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微觀路徑進行實證檢驗,從而對國有煤礦企業的IT實踐提供有效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IT建設;國有煤礦企業;核心競爭力;結構方程
中圖分類號:F41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8)03-0117-03
一、引 言
信息技術,也稱為IT,是20世紀對人類社會具有深遠影響的三大技術革命之一,在大幅度提高人類勞動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經濟體制、制度規范、組織結構的深刻變革。同樣,IT建設也給我國國有煤礦企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回顧我國煤礦企業的信息化歷程,可以知道我國煤礦企業的IT建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循序漸進的越級式發展過程。上世紀80年代,我國煤礦業引入了國外先進的煤礦井下環境實時監測系統,綜采工作面自動控制系統,提升機、皮帶運輸、礦口通風自動控制系統和選煤廠自動控制系統等。同時,煤礦企業同有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開發了由單片機、單板機、PLC等組成的生產環節的自動化控制系統。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生產經營管理系統開始進入煤礦,許多煤礦企業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網,構建了礦井管理信息系統。本世紀初,煤礦系統大范圍地進行ERP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引進了大批的信息化專業人員。可以說,到目前為止,IT建設已觸及到煤礦生產、管理、技術、營銷的各個細微環節。
煤礦業是我國能源產業的支柱,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煤礦業的興衰會對其它下游行業帶來相當大的波及效應。目前,我國國有煤礦業的發展也面臨一系列內憂外患:內部機制僵化、技術革新緩慢、管理觀念與管理方式滯后;外部面臨國外大型煤礦的成本競爭、價格競爭和銷售市場競爭。因此,我國國有煤礦業一直在進行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大力培育核心競爭力以求長遠發展。十余年來在全行業內推行流程再造、知識管理、組織學習、IT建設等先進的管理方法與理念,取得了很大的實際績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我國國有煤礦企業IT建設在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微觀效應路徑上進行實證檢驗,以對我國煤礦企業進一步加強IT建設、從而大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科學的理論借鑒。
二、模型設計
(一)假設的提出
設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IT建設體系為毛、組織學習體系為ξ2。根據文獻[1~3]的研究成果,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系可分解為三個基本要素:核心技術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市場能力。本研究設核心技術能力要素為η1核心管理能力要素為η2、核心市場能力要素為η3。并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提出研究假設如表1所示:

(二)模型設立
我國國有煤礦企業IT建設測度體系的構建一般要遵循行業現實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清晰性、可識別性等若干原則。根據這些原則,本研究將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IT建設體系分解為四個測度指標:(1)采掘自動化(X1),指煤炭產品整個開采流程中的自動化程度;(2)辦公自動化(X2),指信息技術對煤礦企業的日常事務管理及市場開拓方面的促進;(3)專業人力資本(X3),指煤礦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主要指IT專業人員在整體技術人員中的比例;(4)IT創新(X4),指信息技術研究成果的應用在煤礦企業運營過程中的擴展趨勢。
根據文獻[6~8]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將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組織學習體系分解為四個測度指標:(1)自我超越(X5),指煤礦企業的從業人員在整體上存在一種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行為;(2)共同愿景(X6),指煤礦企業的所有成員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3)心智模式改進(X7),指煤礦企業的各級管理人員都能使用一種非常規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4)系統思考(X8),指煤礦企業的從業人員都能夠從整體利益出發來對待每一項任務。
根據文獻[1~3]的研究成果及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運作特征,可以進行國有煤礦企業核心競爭力諸要素的分解。其中,核心技術能力(η1)要素分解為四個指標:采掘機械化效率(Y1)、管理自動化提高幅度(Y2)、回采率增長率(Y3)、噸煤成本降低(Y4);核心管理能力(η2)要素分解成四個指標:決策效率改進(Y5)、組織結構優化(Y6)、人力資源績效增長(Y7)、生產安全性改善(Y8);核心市場能力一(η3)要素分解為四個指標:營銷網絡穩健(Y9)、營銷能力提高(Y10)、主客戶忠誠度改善(Y11)、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增長(Y12)。
根據以上的理論分析,得本研究的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
三、模型驗證
(一)驗證思路
通過對結構方程的路徑檢驗可以驗證理論假設的真偽與影響幅度。結構方程模型是基于變量的協方差矩陣來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統計方法,是一個包含面很廣的數學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潛變量的復雜關系。通常的回歸模型只能包含一個因變量,只能分析直接效應,不能分析間接效應。而結構方程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本研究已建立起包含2個外源變量(ξ1、ξ2)、8個外源變量指標(X1~X8)、3個內生變量(η1、η2、Tb)、12個內生變量指標(Y1至Y12)、6條因果路徑關系、1條相關路徑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通過生成外源變量對內生變量的效應矩陣(r)、外源變量協方差矩陣(φ)、外源變量因子負荷矩陣(AX)、內生變量因子負荷矩陣(AY)、外源指標方差矩陣(ε)、內生指標方差矩陣(δ)、模型殘差協方差矩陣(φ)、各種擬合指數等來測度路徑系數顯著性、因子負荷顯著性、因子誤差方差顯著性,經過模型修正,得到最優模型,從而實現對模型理論的驗證。
(二)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七點量表制對20個觀察指標進行行業調查,向334個國有中型以上獨立核算煤礦企業發出問卷334份(包括實地采訪79份),歷時89天,收回有效問卷265份。通過刪除異常數據,并對缺失數據進行列刪法、對刪法、均值替代法、主成分法處理,得有效樣本182份。樣本分布于晉、豫、魯、冀、蒙、黑、吉、遼、貴、甘、陜、蘇、新等13個省市自治區,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國煤炭企業的總體情況。樣本量與觀察指標數量之比約為8:1,滿足結構方程驗證基本要求。5個潛變量Cronbach a系數最小值為0.721,調查結果信度較高。
(三)驗證結果
本研究采用SPSS11.5和LISREL8.7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得外源變量對內生變量的效應矩陣(r)如表2所示:
陰影部分為缺乏顯著性的路徑系數參數。同時得IT建設要素與組織學習要素的相關系數為0.71,顯著性水平為2.34。

所以,模型擬合效果較好,無需繼續進行模型修正。(其它相關驗證結果在此略去)。
四、結論
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IT建設對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都存在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對核心市場能力缺乏有效的促進作用。
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組織學習行為對核心技術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勵作用,但對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市場能力缺乏有效的促進作用。
我國國有煤礦企業核心技術能力的上升明顯受到IT建設和組織學習的雙重激勵;而IT建設與組織學習對我國國有煤礦企業核心市場能力均缺乏明顯的激勵作用。
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IT建設與組織學習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作用,即IT建設激勵了組織學習的開展,而組織學習的開展反過來也提升了IT建設的成果,二者共同促進了我國國有煤礦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IT建設和組織學習還存在很大的功能擴展空間,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還有待進一步開拓。因此,大力提高IT建設的效率、積極對推進企業的組織學習活動,是我國國有煤礦企業的一項長期性戰略,對加強我國國有煤礦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