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默 原名盛東濤,1846年生于上海崇明島、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史論研究學者。
章法,作為字象線條布置之法,考慮的不僅是一個字的結構姿態,而且是字象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整體的和諧與統一。古人九宮之法合理之處,正在于它兼顧字內與字外、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蔣和《書法正宗》論章法說:“一字八面靈通為內氣,一篇章法照應為外氣。內氣言疏密肥瘦,若平板渙散,何氣之有;外氣言一篇虛實疏密管束,接上遞下,錯綜映帶?!边@個話是不錯的,但內氣與外氣如何貫通,言之未詳,放到具體的章法中,一個結體優美的字可能成為贅疣,而丑拙之形又往往獲得喝彩,其中大有聯綴、映帶中的種種奧妙。
一個字要八面靈通方有內氣,八面靈通,并不是筆筆周到,四平八穩,而是有主有次,形勢鮮明。劉熙載稱:“欲明書勢,須識九宮。九宮尤奠重于中宮,中宮者,字之主筆也。主筆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維四正,書著眼于此,是謂識得活中宮?!币粋€字的形勢鮮明,主筆突出,這一筆是氣流動之方向,是管領下字的主源。如黃庭堅《經伏波神祠詩卷》的兩頭兩行:“蒙蒙泉竹下,有路壺上(頭)”第一行四字,“蒙”字形側勢足,重心在中,這種傾側之勢被接著偏右的“兩點”中和,“篁”字繼續左傾,前三字不平衡之勢已明,但最后一個“竹”字,結體加大了橫勢,讓左右兩個“個”分得很開,中間留下一大空白,從單個的結字看,此字有松解之感,但放在一行中,起到了平衡作用。從行氣的連貫看,唯如此處理,才覺中軸線穩固。從中宮看,“竹”字的重心在中部,但從“竹”字的形態看,也還是傾側的。
第二行,首字“下”左傾厲害,橫畫又過于夸張,但第二個“有”字主筆鮮明,撇的上部正好承接了傾斜豎筆的倒勢,且橫的上斜勢也托住了“下”的重勢,加上強有力的兩豎筆,上字自勺欹勢已變正,氣脈上則連貫?!奥飞蠅亍比猪樰S線貫氣而下,勢雖左傾,但“壺”的末筆橫長而堅實,收筆又圓實而重,這樣正好托住了整行的傾側,一行之勢欹而歸正。這說明上下、前后之承接中的照應關系。
行與行之間的氣息相連,就不那么簡單了,除了上下之間的保持一貫相通,還要與另一行取得內在的聯系。尤其對行草書來說,隔行如隔山,必須改變垂直運動的節奏,讓線條姿態作出某種暗示,方可接上。例如懷素的《自敘帖》中“遠錫無前侶,孤云寄太虛”幾行,是連續的右傾,且有越來越厲害的趨勢,但感覺上并不歪側,每行都有補救的妙筆?!扒俺钡摹皞H”,末筆是右折,力挽頹勢,這一“折”與隔行的第一字“孤”在形態上呼應的,行氣自然過渡了?!肮略萍奶摗蔽遄忠恍性俅斡覂A,但這是一次蓄勢,“虛”的末筆是橫,短小但平穩,有平衡作用,并且欲收而未全收,未作回筆。這樣接下去的“狂來輕世界”掀起高潮,特別是“來”字寧形夸張。豎筆斜勢猛扎下來,雖然最后一個“世”字字形平桶,但線條卻細“一般印刷品看不清末畫的形狀,如看墨跡本,可發現最后一橫是枯筆,平畫略有下傾,并且盡處有一細細向上的挑筆,這個細節正是平衡這行巨瀾的關鍵之筆。正山于是向上的態勢,提示了隔行首字的運動方向。提筆飛起后有了一個暗轉,然后擲筆從天落下,故“界”的首筆與“世”的末筆有筆意上內在的聯系。如果說“狂來”一行是“疏”,那么“界,醉里得真如”是密,這一行字數多,線條密,“真如”的橫向運動使行勢再度右傾。但“如”的末筆,有一個回筆內勾的運動方向暗示,于是有了“皆辭旨”的段落間歇?!叭纭迸c“皆”的空間距離雖然一低一高,隔了很多距離,但“皆”的首筆,卻是接“如”末筆之勢從天擲下,線條粗壯、剛健,帶有枯筆,仿佛從天外移來。接下來“辭”的左右奔突舒展,痛快淋漓,至“旨”末筆向內圓收,成為這一段落的漂亮間歇?!蹲詳⑻返倪@五行是一個完整的線條段落,行與行之間的氣息聯系,實際上都是靠筆法的改變來完成,筆法改變了線條運動的方向,線條形態怍出了相關的暗示,氣息就這么流暢地隨線條飛舞。里邊有疏密,也有輕重快慢。前四行的連續右傾的態度,到“皆辭旨”這一行才得以扭轉,欹與正,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得到了平衡。這是虛實、欹正、快慢辯證法的綜合運用。從某種角度言,這個線條段落中的字都是形相隨,意相連的整體,不能拆開。孤立地看一個歪倒的“來”字或許根本不美,甚至有點丑,但它是這個段落中的強音,拿掉了這個“彩”字,一堆線條便不再有生氣。
在一幅作品中,單個字勢(小九宮)與整篇氣勢(大九宮)相輔相成。從開頭出發,八面向“中心”團攏。一幅作品都有邊界和框架,連接左上部與右下部的對角線(另一根連結右上角與左下角)比它對應的斜線更有效地起到一種固定平衡的作用。從大九宮的整體看,左右的線條分量是均等的,四角線條的運動都有團聚中心的態勢?!皶y于骨氣,骨氣而日洞達者,中透為洞,邊透為達。洞達則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則皆病?!睂φ裕爸型浮笔侵笟庀F聚中央。而“邊透”是指邊框沿線各字之氣都要與外界相通。所以耍相避相形,相呼相應。整幅的首字,既管一行之氣,亦管全篇之氣。例如楊維楨的《行書城南唱和詩卷》,這幅作品表面上看起來有滿目雪花飛舞的散亂感覺,但實際上卻是一幅氣息連貫、段段呼應、首尾呼應的佳作。開始起筆是“原原”兩字,一二筆橫撇相連,但起筆態勢平穩而下。這個下行的動勢正預示了一幅的開始。隨著筆意的展開,線條的姿態變化多端,濃淡粗細相雜,奇形怪狀迭起,時有篆形、章草筆意,波瀾四起。但到最后一個“也”字,夸張的線條從上跌落,但并不是按垂直的方向,而帶了右彎的態勢,這個線條的表情姿態,從整篇章法看,就起到一個有力的呼應作用。之所以說是“有力”,因為前面的篇幅已經很大,波瀾起伏也很多,這里要有一筆總結性的回響。首端的平穩向下和結尾的夸張向內,暗示了全篇精神在中心區域挽結,故這個結尾是尤為精彩的。其實,顏真卿《劉中使帖》《蘭亭序》等名作都是這樣。即使是楷書也是如此。如趙孟煩的《小楷老子道德經卷》首行標題“老子”與末行“老子終”三字,不管從所在的位置、所據的空間以及筆意的相聯屬看,部有章法上的呼應作用。
章法講全篇的段落布置。線條的段落布置與文章中的段落布置不是一回事。線條段落內自己的運動規律,一般一行是一個內段落,其間也可能有幾層;幾行組成一個更大的段落。由于與文字并不是相對應。故古人幾乎并不道及,只有元代的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提到過幾句,他說:“篇段:平、起、伏,六分之一平,其三起,最后二分伏。平者,圓穩而平畫多也;起者,振動而仰畫多也;伏者,收斂而多偃畫也。”當然,這只是一般的情況。講到的比例劃分,也不是絕對的。但這是第一次以線條的形態變化作為片段劃分的依據,故極有理論價值。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繼續往下深究,那么,線條的形態又決定于情感變化的強弱。《祭侄稿》的涂涂改改,郁怒痛切的心情又確確實實與線條變化有關,故以線條形態劃分段落無疑是有道理的,也是正確的。但如果再往下追究,情感的變化又能與文字內容的變化分不開,文意的逐層深入,勢必引起情感的起伏震蕩,故線條形態又離不開文字內容的暗示、提示。這樣講書法作品的篇章段落,又不得不講文字內容的段落。這不是要找到情感與文字對等的關系,而是要理清哪些部分是線條形式運動的本體展開,而哪些則是情感內容的啟發。兩者,或許是平穩的,有某種對應性;或許是不平衡的,備有各的內在邏輯。試以《蘭亭序》為例。
傳世的神龍《蘭亭》雖是摹本,卻基本上傳達出了原作的神韻。《蘭亭序》只有324字,從文字看,層意是十分清楚的。從開頭至“信可樂”也是第一層,這一層中又可分為三小段,開頭敘盛會的時間地點及原因;次敘與會之及勝景;再敘所會美景之樂。這一層扣住“樂”敘,線索分明。第二層由“樂”而對生死發表議論,至“豈不痛哉”止,是議論,文章中心所在;第三層從“每覽”至結尾,說明作序之由,進一步申明文旨。
從神龍《蘭亭》的書寫看,發筆從容閑雅,一筆一畫交待清楚。如第一字,“永”字五畫,發筆處微轉折。“和”字口下橫筆稍出,這種細微的筆觸都表明書寫時的平靜而心細。開頭三行,字字獨立,沒有牽絲映帶,屬行偏楷的字形,且行距也十分寬舒,比后面的行距縮緊更顯空曠之致。此三行可看作節奏段落的第一層,平起,節奏平穩。
從第四行起,筆致顯然活潑起來?!熬钡倪B筆牽絲,顯示運筆中輕重起伏,接下去的“茂林”“清流”等字,線條的承續都輕松而跳躍。至“暢敘幽情”,可以視為節奏段落的第二層。這一層,線條的波瀾開始起伏動宕,表明文意的又一次推進。
“是日也”開始,從文字看,開始寫良辰美景;從線條看,更趨精致完美,是對第一層線條景象的深化。何以言之?先看領起下文的“是”字,下部凡三轉不斷,這個線條形態正是情感欣悅的一個標志。接下去的“天朗氣清”字距忽變開闊,字字隔開,筆致清麗;“惠風和暢”則有精細濃淡的變化,“惠”首橫細,中間部分重,“心”的三點復輕,且連接含蓄,有形態上的暗示,與“風”字意連;“和暢”則征剛健中正中有奔爽,“和”的輕重節奏明顯,但剛用柔顯:“暢”的豎畫,何等筆力,與“同”的三細橫形成對照,右部的“易”。連筆中有主筆的突出,“和暢”從氣息看,真所謂骨氣洞達,八面靈動。這表明書寫中心手為一,無牽無掛。到“信可樂也”的“也”,末筆上翹,照應了前面的“是”,可看成這一層次的結束。下面的“夫”字,不但線條細勁,搟接平和,且與上面的線條筆意拉開了距離。
如果說,開頭三行是平起,那么接下去七行半是承起中的兩個波瀾。有了這三個線條段落的鋪墊,接下去進入線條的中心區域,也即九宮中的核心區域。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慨也完全可以從線條的變化中找到蹤跡。
首先書寫的速度有所加快,輕重的節奏開始變化?!跋嗯c俯仰”寫得較快速,注意從“夫人”開始至“痛哉”的這十一行中,“之”的寫法完全是行草書的寫法,開頭兩點的形態與連接,小而緊湊,字形也縮緊,不像開頭幾個“之”字,結字寬展,點得從容;而涉及有具體內容的代詞時,才變得人一點。如“感慨系之矣”四字間的字距拉開,讓情緒納干這個線條空間。
其次,涂改處,筆畫線條粗重。這一段落中出現了三次醒目的改動。一是“或因”之“因”字,二是“向之”兩字,三是“痛”字,均直接涂改在原字的位置上。由于涂改,無意中增加了線條的重疊,因而也增大了線條的重量,在各自不同的空間形成了明顯的節奏。
再次,從章法看,第十二行起。行距有所縮短,每行字的字數也略多一二字,字距也加密。由于書寫速度快,“悟言一室之內”明顯右傾,線條群的偏離中軸線,意味荇視覺張力的增大。而且接下來的幾行,如十三行的“形骸之外雖”、十四行的“當其欣”、十五行的“快然自足不”、十六行的“倦情”、十七行的“向之”到二十行的“死亦人矣”都向右傾斜,這表明,這些線條段落所蘊含的情感是較為強烈的。因之書寫時顧不了太多的整齊與對稱。從文字看,這幾行也正是書寫內心感慨的主要內容。到“豈不痛哉”,議論達到一個高峰,“痛”亦涂改得粗重、濃墨,線條形態與書寫內容再次達到了一致。
傾斜的線條段落至“痛哉”這一行才得以扶正,這也可以證明,“痛哉”為一個段落的終止?!懊繑垺钡募毠P承接表明叉一層次的開始。由于書寫情緒處在哀痛的感傷之中,并未解脫出來,故最后八行的線條變化實際上是沿著傷情在加深。短短的八行之中,線條更有跌宕和起伏。至“悲夫”可分一層,其間兩處涂改,“夫”的粗筆濃墨,是情感的一次高潮;至末尾的“斯文”又一浪潮涌起,“文”的墨象近乎一塊墨跡。為什么有這種情況出現,也還是感慨之深引起的。由修短隨化想到齊死生之虛誕,這是感慨無窮的一層;另一層則由“后之覽者有感于斯文”引起,拓展到了更廣闊的領域、即照應了前面“每覽”之“覽”的另一層含義。所以,感慨之中又有曠逸。故最后一行的書寫,已復歸平靜, “斯文”之“文”雖也作了涂改,但“文”的捺腳已完全不像“悲夫”之“夫”的捺腳有銳利之形,而是圓潤蘊藉,屬于整體收尾的形態。從最后幾行的中軸線看,承接相連基本按中軸下來,靛而不疾不徐,流美而靜,與中部傾的軸線形成對比。
綜上所述,神龍《蘭亭》的章法布置是以情感的變化而進行的。從開頭的平穩寬舒,到中間的波瀾起伏、情緒動宕,再到結尾的情緒平息形成幾個節奏鮮明的層次。線條形態的變化基本與情緒變化相吻合,也相—致。
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時,神怡務閑;設宴雅集,感惠恂知;天朗氣清,境與心合;紙墨相發,偶然欲書。故心手兩忘,符合孫過庭“五合交臻”的神境。而顏真卿寫《祭侄文稿》,卻處在情緒的極度悲傷和激動之中,也同樣寫出了千古絕唱?!都乐段母濉返恼路愃朴凇短m亭序》,但又有不同。同樣是按情緒波動書寫,層次上的區分有很多相異處。
《祭侄文稿》的段落劃分若不從情感變化入手,便顯得十分困難。文稿從一開始就圈改不斷,采用的又是行偏于草的書體,線條流暢,氣息連貫,看不出有什么凝滯猶豫之處。但文字的內容很清晰:首段是寫祭侄的時間、人物身份;次段是祭辭的內容。敘述侄兒英勇捐軀的一生;末段是抒情。
開頭七行是書法的起段,寫得從容而并不急迫。第二行雖圈改“從文”,但并不是寫錯了,改為“第十三”于“叔”之上。名義上一字不茍。從書法的線條看,遒勁婉麗,用筆有楷法,線條圓實有筋,而使轉處有篆籀之氣。從第二行起,字勢都有右傾的趨勢,靠末字的筆勢有所拉回,如“二、三、四”行的“祿”“州”“國”,末筆均右向。第六行有完整的起結,故前六行是一個節奏段。
祭文的“唯爾至爾既”其六行,是又一段落。這個段落中,作者的情感波瀾已掀動,漸起波瀾。開頭是回顧季明納時之德,雖也有圈涂,但每字的線條形態較均衡。從“何圖”起,字形變大,“賊”的筆觸中“左中右”三處短點急促,很有憤怒之情。“爾父”前有一段節奏空白,突出“爾父”,故此兩字也較粗壯。此處下連涂兩次,才選定“竭誠”一辭,不過書寫已草草。這幾行的行勢也都作右傾,情感張力已增大。從“爾既”起,字勢右轉。第七行的“開”(兩現)“門”(兩現)部是內向彎傾,節奏上反復重沓,暗示著節奏的加劇。第八行,多次反復涂改,情感與線條之間的矛盾很突出,來不及蘸墨,枯筆連連。這幾行都以枯筆澀行,線條的張力強大。至“百身何贖”郁怒之情在枯澀的線條中流轉,故第十八行的“承”字形態怪異,色濃墨飽。是章草筆意。元人陳繹曾論此帖時很敏感地看文字情感內容與線條之間的關系,說:“前十二行甚道婉,行來循爾既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復侵恐字右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褶紙縫合。自爾既至天澤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燦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序稿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磔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而底柱障。末哉字如輕云之捲日,饗字蹙衄如驚龍入蟄。吁,神矣?!?/p>
陳繹曾此段話,指出了前十二行與后十三行的區別,后十三行中,又有“郁怒”與沉痛切骨的兩次情感波瀾。這種區別是可靠的。為什么?從文字內容看,“惟爾挺生”至“嗚呼哀哉”敘季明的奮勇與賊搏斗捐軀是一個內容,故用筆沉穩枯澀,是屋漏痕跡,涂改多,墨色也濃,線條運動快速。適應情感的律動。最后五行,寫自己撫柩而還時的疾痛,悲憤交加的心情,扭庸緒上更加強烈。因為櫬(指棺材)中僅存頭顱。身軀已分開。故作文之際,縈紆的憤激使筆的遠不受意識的控制。這兩行的改動之處頻繁,“櫬”的下面幾字均圈去,可見筆中墨汁已盡,也不再去蘸墨。故接下來的“摧”字,尤“如泰山壓而底柱障”,上部墨色深黑,左右拉開距離,而上承的一柱又筆力千鈞?!盎甓兄钡摹爸弊?,也在枯澀運行重重點下兩點,末筆重而大,沉痛切骨之情盡顯。結尾的“嗚呼哀哉”從線條修辭看,是對前一個“嗚呼哀哉”的復沓,但“裒哉”之形相全斜勢而跌,與前一個“哀哉”形成鮮明對比。陳繹曾說它如“輕云之捲”顯然失之偏頗?!吧叙嫛币苍夙槃萦蚁拢迦搿班怠弊帜┕P,打破了行軸線的垂直,達到一個情感高潮。從全篇章法看,這一行向心式的內挽,正好表明全篇的精神挽結處在中部,而且與開頭呈對角狀遙相呼應。不管從線條色相的枯澀還是從涂改的頻繁而圈涂的濃淡,都可看出后半部分的情感比中部線條加深了,又進了一層,是層進式的修辭方式。而這一切又都是在無意識中讓情感自然流露于筆端,故是天真爛漫,全是本色真我。后半部分,文字運用上有平闕,故字之間有空白。如“天不悔禍”的上方,“吾澤”的下方,濃墨桔筆的交替都有力襯托了情感運動的沉痛入旨。
《蘭亭序》和《祭侄稿》都說明文字的情感內容對主體書寫中情緒的激發、發展、高漲都起著催化劑的作用。那些忽視文字情感內容,只強調線條運動自主性的看法顯然是有失偏頗因而也是錯誤的。書家寫自己親身經歷的情感體驗,容易心手兩忘、情與線條相融,但這并不是說線條運動沒有自己的內一在邏輯。線條運動的規律在于它的一次性、不可重復性。蘸一次墨可以寫幾字或十幾字,這一次完成的線條就是它的形式邏輯,同時也是內在的情感邏輯。對于一字一句的楷書,隸書來說。形式上的內在銜接往往可以一眼看出來,而對于線條飛舞的行草來說,以字來作為劃分的依據就欠妥當。相當多的書家一次墨盡的停止在一個字的中間,這個字的上音隘往是順著前一個字的線條運動而來,因墨盡,停在下一個字的某處,或者說,線條組合的方式常常是非文字性的組合,只有這樣。才不致使行氣中斷,看上去是一次用筆完成的。實究,其中已有停頓,蘸墨了再寫的特征。
例如王鐸的《臨王羲之小園子帖》,實際上臨了王羲之的兩種帖。一為《小園子帖》;一為《不審帖》,后一帖只臨了六字。所以以文字內容劃分作品層次已毫無意義。那么這幅作品是如何安排章法的?就是依據墨象的濃淡變化。作品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運用漲墨,每隔一段空間漲墨復起,這是線條形式的內在規律,每一次漲墨的運用中,又有幾個線條句群組,以之組成段落。如開頭八字為一線條段落,起首“仆修園子”為一句,“殊佳”為一鎰完成,也是一句,余下二字為又一句?!半s藥深為致”為一句,一次書寫完成。這兩大句構成第—行的大段。第二行的“懷也,儻因行”為兩句?!靶小毕隆巴弊郑次囊?,此兩字當相連,但因鋒毫至“行”而斷,“往”字復漲墨再起,故“往”成了下一句的起始?!巴毕乱唤M線條為又一句。第三行“故?!眱勺譃橐痪洌皞悺毕铝?、字為一句,此六字為《不審帖》中的句子,恐是王鐸書寫至此,覺尚有空間施展,臨時補上的。然后是兩行小的行款。從章法看,是同類并置式的空間布置。
王鐸的很多大書都呈一筆書的連綿形式,滿幅煙云奔競,了無斷處,線條承續的濃淡粗細,歪倒欹正實際上都有筆法運動的內在規律。王鐸的筆法特別處是跳擲。即線條的追逐是圍繞著軸線往下跌落,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左之右之顛之倒之。他不像黃庭堅的線條承接常出入侵的怪招,中斷線條的跌落。他線條運行的時間性很突出,沿著時間尋找細節,節奏的停頓間歇一目了然,章法間的區分也就清晰了。他的《臨王羲之豹奴帖等軸》臨了三帖,前十三字為《豹奴帖》中旬,接下廿六字為王羲之《吾唯辨辨帖》,最末十字為《家奴帖》。開頭七字為—旬,又六字為另一句。至“郁”末筆略上挑,表示一句終止。“吾唯辨辨”墨色復濃,六字一句,行末“復”字,末筆內勾,暗示行氣轉折。第二行頭六字一句,“吾此”濃墨又起,此旬實此“野”,下接“近”字另蘸墨寫。第三行,據墨色亦判知三句。每次濃墨所書字,往往出現在跳擲時的一個關節上?;蚱螅蚱遥蛲斓鴦?如第二行末字),或暗示方向轉變(如第一行末筆),故這些細節實是段落中的信號。
線條的修辭手法運用是章法布置的基本方法,故辨認修辭手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就可以較為輕松地進入章法的核心。一切優秀的書家都以其獨特的修辭手段來安排章法的疏密。承續、照應的。例如,入侵與糾纏是黃庭堅運用得最多的手段,根據入侵的部位和糾纏的方式可以很快找到段落的層次。例如《李白憶舊游草書卷》,第二、三行的“一”與“入”的入侵都可以立刻感覺到筆勢的停頓,從而產生節奏的轉折。第五行的“鞍”的線條糾纏,讓“鞍”帶上了“金”的上部筆畫,使線條糾纏產生新的異質。第六行的“到平地”連筆中的入侵明顯地體現了一個句子的結束。再如第三十四、三十五兩行,“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仍雪何”,從詩的段落看,這是第三次“憶”,憶在晉祠醉飽無歸心的心情,攜妓恣游是一個小高潮。此兩句的書寫,筆觸跳蕩,以點代畫的運用瀟灑自如,連筆輕重入侵,一氣直下,態勢歪倒,顯示情感的張力,但停頓在“過其”上,字形緊縮,“若楊花仍雪何”則一氣呵成。線條糾纏十分撲朔迷離?!叭匝┖巍钡木€條態勢又右傾,阻止并撥正了右行的傾倒,成為一個段落的標志。這些都表明,即使是狂草,段落的層次還是可以從線條修辭中找到劃分的蛛絲馬跡的。
書法的章法布置,除了與文字字義有關,與線條的修辭手段相關,也還與政治制度、文化習俗有關。這些文字、線條外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章法的構成?!都乐段母濉分械膸状慰瞻椎牟贾?,直接與政治文化制度有關。例如第十行的“稱兵犯順”下有一段空缺,下接“爾父”,這“爾父”是為了表達對長輩的尊敬而“缺”,故這種布白,并不是出于線條形態運動的內在需要。出于類似原因的還有十一行的“受命”中的空缺,“命”是皇上所發,古代凡涉及皇上的語辭皆需闕或另外書寫。第十八行的“嗚呼哀哉,吾承”后本有很多空間,但“天”字平抬至另一行頂端,表明對天子的尊頌,故這種布置完全受政治制度的影響。
書信中的平闕式則書簡體裁的影響、書簡中凡名稱、職位甚至動作,事情等都上抬一行表示對人的尊敬、對事件的突出,因而產生了眾多的平闕圖式。例如陸游《尊眷帖頁》是—封信札,內容敘一般問候,但文字布置很講究。第一行“游皇恐拜問。”;第二行“家”兩字上抬表尊敬;第三行“尊眷共惟”“尊眷”上抬表敬;第四行“并擁壽棋。鏡中有”,表祝愿上抬。諸如此類的平與闕,表達了一定的文字內容,但從線條形式的安排看,完全受當時文化風俗的影響。
古代信札的平闕有段落式、平頭短腳式、上下錯落式等多種形制。這也可看出章法布置中的文化內涵與線條內涵的關系。
此外,章法布置還與文字載體的形制有關,寫在鐘鼎底部的文字,其章法接向心式排列,寫在團扇、門楣、匾額上的文字,也都有一定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