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治斌 1972年生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2002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物畫工作室,獲碩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執教于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傳媒學院美術系。國畫“往事如歌”獲“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獎,國畫《帶風景的肖像》組畫獲得“中國第三屆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師作品評獎”金獎。版《21世紀優秀藝術家系列一范治斌》《中國人物畫名家技法講座一范治斌水墨肖像畫藝術》《線描速寫訓練》《名家名畫-范治斌水墨肖像作品》《特質意象:范治斌水墨作品集》《水墨畫技法解析》等。
手繪之美

通常,我們搞展覽或者把作品發表出來,是希望通過作品與觀者進行某種交流。觀者看到這些作品的時候,如果為之動容,大休是因為這幾個方面的因素:描繪的主題,所使用的繪畫形式,以及由色彩、筆觸、線條,造型趣味等等傳達出來的畫家的主體精神。

至于主題,我以為畫什么都是可以的,從表現當今和以往世界上發生或不曾發生的事情,到用畫筆演繹頭腦里滋生出來的種種意象。當然,關鍵是所表現的題材先要自己覺得有興趣,畫出來才有可能感染別人。在我看來,題材本身不會給畫增添多少魅力,畫家可能會使描繪的任何一樣東西變得精彩之極亦或索然無味。我這樣說,是因為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許多有意思的題材被我們畫得味同嚼蠟,只要到今天的展覽會里走一走,你就會相信我的看法。就拿大型主題創作來說,社會上發生一件大事,或國家提倡一種精神,立刻就會反映在我們的文藝作品里,藝術家能有如此敏感的神經也許是件好事,但蜂擁而起的創作現象卻表明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藝術主體精神的萎縮。我不覺得把眾多人物簡單羅列起來就能表達深刻的思想,更不能因為花費了時間耗費了體力拼出一張大畫來就算是力作,藝術沒那么簡單。縱觀古今中外,那些感動人的主題性作品,無不是以作者的智慧與仁愛,通過使用杰出的藝術手段,在對主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中完成的。而且,我還有這樣一個看法,古人講,繪畫能“成教化,助人化”,如果說這是那時繪畫的一個主要功能,而今天,它只能是繪畫的附加功能,相對于繪畫。影視媒體在這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我們有理由更加著意于繪畫的藝術性而不是思想性,如果我們確實在作品中表露了一定的思想,那思想也不應是作品首要的屬性,因為對于一張畫來說,最為核心的東西在于它首先是一張畫,而不是別的什么,它是通過畫家一筆一筆涂抹出來的。基于此,它感人的魅力就首先應該是構圖、色彩、線條、造型、筆觸等等,以及這一切藝術手段所張揚出的畫家的主體精神,至于它又表達了怎樣一個情節,引發了某種思想,暗示了一個哲理,這已不是一張畫所必需的內容了,因為聽有其他形式的文藝作品都能具備這樣的功能。這表明了我對文藝作品的一個觀點,即每一種文藝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取代的。如果非要拿繪畫的方式來講個故事或者說個道理,那就不如訴諸于文學或哲學,因為用這兩樣都能比用繪畫說得更明白。我認為,每種文藝形式的魅力都在于多種美的集合,然而,首要的,對文學而青在于語言之美,在哲學當為思想之美,于繪畫則是手繪之美。

我不會把手繪之美簡單地看成是一種形式之美,因為在手繪的同時筆底會流淌出畫家的人格和精神之美。這種美,借助筆觸、線條、色彩等形式因素傳達出來,從情感的角度講,畫家是因為。感動才去描繪,或者是借物抒懷,這時畫面會帶有深深的“自我”印記,并由獨具個性化的形式語言表現出來,因此每個優秀畫家的作品都具有獨特的個性魅力。人的情感具有相似性,這為理解他人的藝術提供可能,當藝術品所蘊含的某種精神與觀賞者的情感相契合時,理解與觸動就產生了。手繪之美在于它令人人怦然心動的同時,卻不可用言語全盡地表達出來,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我看來,當一幅畫真能用語言說明白,那這張畫也就沒什么意思了,好的繪畫作品都應該有妙不可言的意蘊在里邊,那是屬于心領神會的范疇。一把勺子,一雙襪子,一副眼鏡,如此簡單的題材,幾乎難以成畫,我看到阿利卡不但把它們畫成了畫,而且,充盈于畫中的溫暖情緒感人至深,我分明看到了作者悲憫仁愛的心。還有那位不至而立之年便已辭世的席勒,就是用痙攣的線條畫著那些看似簡單的人和景物啊,他的作品里飽含的精神氣質深深地感染了和我一樣愛著他的人……當然,這種美,只是為了那些欣賞它的人,為了那些不期而遇的知音,就像伯牙和鐘子期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