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蒂嘉 1973年生于山西省大同市。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職業畫家,現居北京,2007年參加湖南省美術館“藝術散步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榮寶雅集手卷,冊頁提名展”,全國政協禮堂展廳“第一回《中國書道》《中國水墨》中國畫學術提名展”。
筆墨性情 山水意境——讀蒂嘉山水作品有感 李海濱
畫如其人,當你走近蒂嘉畫作,你會看到,山色空蒙中雨霽微晴,大地仿佛剛剛從睡意朦朧中蘇醒,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濕濕的空氣中彌漫著清純靈動的秀慧與安寧。畫中,仿佛看到了一個畫家的修行之路,看到了畫家內心洶涌奔騰的山水性情。他沐浴在大自然的壯麗與美妙中,感受著天地的微妙變幻,領悟著山水的真實性情,同時汲取著天地間的靈氣與仙氣。當思緒融入在山水的煙雨蒙蒙中時,那種震懾靈魂的自然之美被一種生命的沖動所驅使,一幅幅作品便躍然紙七、噴薄而出。

蒂嘉的山水畫意境的生發源于他對生活的感悟。意境的營造,要靠性情的驅駛。他在生活中如對景物有了強烈的感情,便鼓起想像的羽翼,胸有情思,注情入景,創造出充滿“意境”的作品。蒂嘉進行繪畫探索無疑是永無休止的性情探險,而且每創作一幅作品就是—次生命之旅。他在面對畫案時從無固定的公式或觀念,在對傳統的認識上,他始終是清醒的,從不給自己套上什么枷鎖,相反他“得魚而忘筌”。正如宋人歐陽修所說的:“蕭條漂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這是一種得意忘形的意境。
觀蒂嘉山水作品顯然屬于寫生摹古一類,之所以如此說,因為觀者可以從其山水作品中體味到其獨有的韻味。他的山水畫意境的生發源于他對生活的感悟,源于其本人對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長期浸淫。他既能繼承傳統,又能寫出自己的心象,形成—種自己獨有的藝術面目。畫作能達到現在的模樣,說明他除了具有極大的耐性和。晤性,并且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通過不斷的研習和思考古代畫論、畫作,以提高自己藝術修養和學問修養。董其昌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曾數年多次置身于天臺山、黃山、天柱山、青城山等名山之中,采集天地之靈氣,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讀蒂嘉的畫作,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心靈是怎樣的如秋水澄徹,因為他的作品中景象是透明可感的,這些都是他獲得的直覺表象和—種透過心境折射的幻境。山水云石樹雖實實在在,但完全是一種“雅致”的處理。也就是說畫面很“潤’。細致的筆線,謹慎的用墨,一切均穩扎穩打,從不含糊。從品格上看,蒂嘉取法頗高。他師法黃公望、倪云林、董玄宰、石濤、浙江、石溪、戴本孝等,取其簡凈、高古、空邃、靜謐之意境。長期與古人先賢相對,心神與之往來,修行者自然多受惠澤。見其畫知其心,因其心知其畫。他的畫中線條運用蒼潤圓融,虛淡蕭散的筆墨和沖淡平和的畫境、情景相應相和。這種情感表現影響了他作品的風格與品質,同時也是他以自我的內心意識來體現其意象之中的山水,其獨有的神氣隨自然一同進入另一種空靈畫境。

蒂嘉對于畫面處理上的技法運用有著超乎想像的能力。山水畫意境呈現的載體是構圖與筆墨。畫境更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藝術形式——構圖、筆墨,構圖本身就是意境組成部分。他以新穎的藝術形式表達其新的意境,其本身就能給人一種新鮮的美感,這是藝術形式相對獨立所決定的。他對山水畫創作構圖有著特別的表現和神思,能對自然景物進行提煉以剪裁、取舍,并通過想像、立意、組合、概括,去粗取精,強化夸張,取得和諧,富有情趣意味的組合。筆墨表現和色彩運用相交融,達到心靈所生之際,物象和對現場感的再現。在藝術構思和意象物化階段,別具匠心的造境讓畫面達到一種和諧充盈之態。蒂嘉山水作品的造型技巧其實還是筆墨。在造型過程中,他的感情一直和筆力交融在一起,筆所到之處都是感情活動的痕跡。他的作品中我們可見其用筆剛硬挺拔,繚繞宛轉,柔和透逸,曲折頓挫之勢;用墨具有水墨淋漓,濃淡干濕,烘染托暈,煙云縹緲之態。
正值盛年的蒂嘉,憑借旺盛的創作精力、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對圖像有著特別的敏感和理解以及深厚的藝術修養,只要堅定地走屬于自己的藝術創作道路,不與古人同、不與今人同,寫出“自性”,承載傳統文脈。相信他的繪畫之路會走得更遠、會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