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評傅舟書畫篆刻藝術之自述
傅舟 又名漆建。1959年生,重慶市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書法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套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重慶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主任,巴渝印社副社長。作品全國第五屆書法展“全國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提名獎”,西泠印社第一屆。第二屆篆刻書法大展“西泠印社獎”。
余從事書畫篆刻藝術的學習、創作,研究迄今已有三十余年,有了不小進益,不少成績,視作雪泥鴻爪允當。其間不少名家、前輩,朋友給予評論;點撥和鼓勵,現恭選數則,介紹、簡述于后,袒陳于大方之前,并祈不吝指教。

蒙恩師徐無聞垂愛,嘗于1992年為弟子手書介紹函云:“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一九八三級畢業同學傅舟(漆建),十余年來在語言文學專業之外,勤學書畫篆刻,取得優良成績,尤以篆刻為好,其作品被選入全國第一、二眉篆刻作品展以及其他重要展覽,大有發展前途。”余自幼喜好書畫篆刻,只是先用力于篆刻藝術創作。因徐師于上世紀80年代初曾謂余與一農兄云:“威渝兩地跟我學書法篆刻者有十數人,書法取得成就的已不少,但篆刻上尚無一人。”于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我的篆刻創作遂逐漸有成。同時,余對書畫藝術之心儀,矢志不渝。
余亦有幸常請益于重慶名耆、已故詩人書法家曋堪許伯健先生。先生嘗為拙印譜《三篆軒印痕》題簽數紙并長耑長跋,其意集于其為余所撰書之對聯和七言題耑詩。聯語云:“損益皖浙翻新譜,融鑄斯冰衍篆風”;七言題耑詩云:“薄技蟲篆笑壯夫,殘編斷簡總彬如;青主家風重振作,三篆新翻皖浙圖。”三篆軒為余書齋號。其間對余作品以青主家風、超越經典相期許,給予太高贊譽,余自己更看作是一種熱忱的鼓勵。許先生早在上世紀40年代操刀治印,深得吳宓。潘伯鷹諸前賢之深契、揄揚。

今年5月11日晨剛剛故去的重慶書協主席周永健教授曾評介云:“傅舟先生為徐無聞先生高足,為重慶篆刻界的代表印人。”西泠名家金鑒才先生對余的篆刻作品具體評論說:觀“九九歸一”“世明之璽”二印,“如皓月當空,明湖泊舟,停桂楫,坐春風,品清茗,泳香草,能造此至靜之境,誠非易事”“故標格清高。無一點塵垢”。更為整體全面的評價是曹建博士。教授在其《融匯諸藝、妙悟在斯》一文中的論析:“古璽、漢印,元朱文是印章格局中的三大主流”“對于當代印人,能長于其中之一,則足以名家,而重慶傅舟先生卻在某種程度上兼有三種印章風格:漢印、古璽,元朱文三者非常和諧地統一于他的印作,在古璽章法、漢印點線質感與元朱文的篆印能力方面能共生互補”。同文又論道:“平時與傅舟通話,總能感覺到他在教學、書法、繪畫、篆刻、學術研究幾方面的孜孜不倦與個中樂趣。在這幾方面的溝通與深入,使他的藝術創作、研究與教學之間相互補益,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余還記得1996年,在“重慶19人青年書法家作品展”研討會上,書法家、理論家周俊杰先生點品余之作品說:“傅舟堅定地走傳統的路數。于穩健中求新變,潛力大,路子寬,前景好,將來必有所成。”
對于余之書法藝術創作,南京藝術學院在讀博士心吾弟臺在其刊發于《中國書法》(2005.8)的文章中評論說:“傅先生書法兼善各體,并備有取法,又相互融合、補充……其篆書法李斯、李陽冰、鄧石如諸家,復又參《石鼓文》《散氏盤》《大盂鼎》等精神,打破了篆尚婉而通之定論,豐富了篆書的生命力與表現力。其行草則具晉宋風神,卻加強用筆的速度,旋律和動感,形成一種連綿不絕又峰回路轉的意境美。其隸書則法《張遷》諸碑,樸茂古拙,蒼勁老辣又大異其行草書。總之,傅先生書法具有一種現代人的風華意氣,張揚著民族文化的自信。”

近些年,余在公務、教學及其他事宜忙碌之余,竭力研習,創作中國花鳥畫,亦偶有可觀者。故此,除集輯作品專冊出版外,在今年初《中國書畫》(2008年第1期)“當代藝術家”欄目作了專題介紹。現代美術批評家王林教授撰寫專文《從傅舟畫作所想到的》進行批評。王先生高屋建瓴,眼光深邃獨到,其評論擲地有聲:“在傅舟有傳統功夫的畫作中,我喜歡他那些率性而為的東西:有時是_連串排過去有線條,有時是幾抹任意涂鴉的墨痕,有時是彩墨互滲,讓人感覺交鍇參差的肌理。在這些表達方式中,你能感覺到他作畫時不無沖動的激情。這沖動源自中國水墨畫家不能回避的矛盾:他們以士人文化自居,但今天的現實已沒有了傳統雅文化的根基;他們以山林意趣為旨,卻生活在繁華喧囂的都市生活之中。一邊享受今天的物質文明,一邊追求古代的天人合一,這種狀態不是虛假就是虛偽。只有真實地呈現心理與境遇、精神與現實的矛盾。才是中國畫的出路。……這是對一個強大、既成、集體系統的挑戰,每一步都需要極為艱難的付出。”“今傅舟既有突圍的念頭,何不走得更大膽一些”。王先生的深刻評論和意見無疑具有建設性意義。
該短文之成,因為時間的原因無法假賢者之力,只能勉力于已出,是為無奈處。其事功實質即為籍諸大方、他人之口唱悅己之歌一然而。余更將此看作是對此前習藝、教學、研究、創作的一次梳理、小結,以作異日進益之鏡鑒;并恭奉專家、同道、友人檢閱批評以機緣,成就與智者交流之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