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長慶 1964年生,浙江平陽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浙江大學藝術學系副主任、副教授。作品入選第三、六、七、八屆全國中青展,獲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二等獎。
意象生輝——池長慶書畫藝術的文化意象解讀
意大利思想家維柯曾說:“每一個民族首先是詩人,然后才是思想家。”以此觀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是一種詩性智慧,以詩性的目光看待外物。而詩性思維的核心是“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說:“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象”幫助我們揭開傳統書畫藝術的玄機,也可窺見池長慶的藝術理路。

以書入畫。以畫寫書,書畫相融代表著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特征與精神。“工畫者多善書”“擅書者多能畫”,古代君子講究“君子不器”,講究“通才”。然而,隨著專業分化和畫家急功近利的心理,越來越多的畫家不擅書,而且筆墨語言貧乏;越來越多的書家不擅畫,割裂了書與畫的聯系,也使書畫相融的傳統藝術精神日益遠去。池長慶一直延續著這一傳統精神。將書、畫、印結合起來,視之為一體,使書法之象、繪畫之象,篆刻之象互惠、互介而互動。“意象”是貫穿于池長慶書畫印的主線。書畫是心性意象的觀照;用筆墨意象表達詩性語言是池長慶在創作上的追求,他的作品明顯融入這種大寫意的藝術精神。在書畫中堅守水墨的張力,彰顯中國書畫的表現個性。池長慶的作品,技法成熟,構圖講究,運筆大膽,線條奔放,對物象放筆直取,潑辣而果斷,濃重的墨色撞擊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作品從經營位置到筆墨技巧都顯示出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與堅實的傳統功力。

清代學者沈宗騫言:“味之而愈長則知其蘊之深也,久之而彌彰則知其植之厚也。”池長慶的作品意象豐富,耐人尋味。圖形、線條與色彩等藝術符號跟其所示現的意象之間,關系是蘊含的。持久的,若有意似無情、可意會難言傳。故其理解,恃乎觀者之心領會。
池長慶詩書畫印兼長,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緒合的方式對書畫印關系進行探討,把握到書畫關系的歷史發展脈絡。池長慶將書法的用筆、用墨。結字、章法等觀念融入繪畫,實踐。了文人畫的藝術觀,并把山水畫的筆墨語言推向意象表現的新高度。池長慶創造了以雄逸、躍動、奔放為美學特征的書風,同樣他將這種風格融入繪畫,其畫作。印品同樣具有蒙放、爽朗、動態的意境。

《說文》曰;“書者,如也。”所謂“如”既如其形,亦如其人。劉熙載《藝概·書概》也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也。”藝如人生,不僅是池長慶的藝術觀,也是處世觀、生活觀。池長慶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生,有著那一代人所有的優秀品質:激情、勤奮、豁達、嚴謹。他的激情緣于對書畫的熱愛,就學時就憑借對藝術的熱愛,對書畫孜孜以求,出任當時全國知名學生社團抗大美工團的團長后,組織了大量的書畫活動。池長慶于上世紀80年代末,進修于中國美術學院。之后一直在高校從事書畫藝術教學與管理工作,因其言傳身教,平易近人、學識廣博,而頗得學生喜愛。池長慶周圍總會聚集著一批人,他們之間亦師亦友,因藝術而聚,談道論藝,親和無間。二十多年后。其中的許多人早已領藝一方,殊然成家,桃李天下。師徒相授歷來都是中國傳統藝術傳播的主脈,今之為徒,明日為師,代代相傳,藝術因此彌遠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