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即將過去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經歷了汶川地震與北京奧運的大悲大喜后又迎來了百年難遇的經融海嘯,當雷曼公司宣布破產的哪一刻,許多人還沉浸在后奧運時期的欣喜之中,并沒有意識到經濟的寒冬,書畫市場的寒冬即將來臨。從雷曼總裁夫人等許多收藏當代藝術的經融機構在歐洲各大拍賣行紛紛拋售藏畫,到剛剛落下帷幕的北京、上海等國內各大拍賣行秋拍的成交結果來看,書畫市場也如現在的氣候一樣進入了寒冬。
且看國際各大拍賣行在金融風暴的寒流涌來之時的表現:
2008倫敦佳士得秋拍“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中,“天價王”張曉剛的《父親和女兒》無人問津。然后在國內,香港蘇富比10月4日和5日的秋拍上,47件中國當代藝術品,僅成交28件,成交率59.57%,總成交額1.17億港元,不到最低估價的一半。諸多中國當代藝術大腕的作品遭遇流拍,方力鈞的7件拍品有6件流拍;岳敏君的代表作《飛翔》也流拍。另外,一些當代藝術知名人物的作品成交也不理想,如蘇新平4張作品有3張流拍;劉小東4張作品有2張流拍;徐冰4張作品有2張流拍;最慘的是馬六明,作品全部流拍。其他如張洹、季大純、郭偉、毛旭輝、朱偉、申玲、邱志杰、毛焰、劉國松等均有作品流拍。
10月18日開槌的菲利普斯夜場拍賣,中國當代藝術無人問津。這次夜場拍賣中一共有4件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分別是張曉剛2002年創作的《血緣系列:男孩》,估價為20萬至30萬英鎊;曾梵志2004年創作的“亂筆”系列的《小女孩》,估價為40萬至60萬英鎊;岳敏君的雕塑作品《當代兵馬俑NO.7》,估價為50萬至75萬英鎊以及嚴培明1992年創作的《無題》,估價為10萬至15萬英鎊。這4件作品被安排在全場中間的時段位置拍賣,但是最終都沒有逃脫流拍的厄運,4件作品無一成交。
11月中旬,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的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原定于9點半開場的拍賣,入座率不到一半。拍賣率為51.96%,總成交價2585.7萬元,近半作品流拍。下午的“中國油畫及雕塑(下)”專場,成交比率54.16%,總成交價2606.7萬元。
與今年春拍相比,北京各大拍行除了北京永樂的總成交額翻了一番以2850萬成交外,其余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北京華辰從1.2947億略跌至1.06億,北京誠軒從春拍的2.1678億跌到9989.14萬元人民幣,而中國嘉德更是從春拍的9.935億縮水至3.6035億。
綜觀經融風暴以來國內外拍賣行的交易情況,當代藝術受到了重創,而中國古代書畫及近現代書畫依然堅挺,具體說,以前借助國際資本運作的當代藝術起落巨大,不可再生的傳統經典作品,依然廣受藏家的追捧。曾經創造天價神話的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頻登流拍榜首。而一些古代名家如八大山人、董其昌、金農等人的精品力作,以及近現代名人墨跡、古籍善本卻行情看漲,有些成交還是經濟環境大好的形式下都很難超越的。其實,藝術市場對于整個金融市場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在金融危機下,大部分的藏家還是有一定的購買能力,只是更加謹慎。尤其是對存在過多炒作的當代油畫與書畫藝術持一種觀望態度。
中國書畫藝術在經歷了上一個世紀的中西結合之后,依然未能走出國門。中西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隔閡的。我曾與石虎先生請教,他說中國藝術品在海外的真正市場實際上還是在亞洲,不是在歐美,因為這其間存在一個藝術思維差異的問題,中國人要想讓西方人了解我們的藝術思維,是一個遙遠的事情,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甚至不是近一二百年能夠解決的問題。而在本世紀初,這種境況卻似乎有了峰回路轉之勢。以張曉剛、岳敏君、方力均、王廣義為首一批油畫家在海外廣受熱捧,屢屢創造當代藝術的拍賣神話。通常國際書畫市場運作需要幾十年的周期,而中國當代藝術卻在近五年的時間完成了,就像華爾街商人的貪婪,通過次貸把以后幾十年子孫的錢都提前賺去了。中國當代藝術品則是西方藝術市場鏈條中的次級貸——是泡沫中最脆弱的一個環節,所以金融危機的來臨,這種在短時間內炒起的泡沫一觸即破了。其實,如若沒有這場危機,泡沫大了,也自然會破的,只是金融危機給了中國當代藝術品泡沫破滅一個體面的理由!
隨著奧運在北京的舉行,北京798,草場地等許多藝術區雨后春筍般的興起,國外許多知名畫廊進駐北京,在北京頻頻舉行當代藝術盛會,當代藝術的中心大有從巴黎、紐約轉向北京的趨勢。這場危機卻把所用當代藝術青年的夢想打破,當代藝術不再延續其神話,798不再是藝術淘金之所。當代藝術的熱捧并非真實,只是國際投資者看中了快速發展中國人鼓鼓的錢包,略施伎倆將大量熱錢投入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就如股票市場一樣,在抬高市場后拋出,套牢了喜歡附庸風雅的國內暴發富。正如每個發展中國家都會面臨經濟過熱而膨漲的問題,上世紀日本經濟最發達之時,就有大批熱錢在日本運作,他們吹捧梵高的繪畫,然后將價值最高的梵高作品依舊套在了日本人手中,至今無人問津。相信,張曉剛、劉曉東等人創造天價神話的繪畫作品現在依舊是被一些盲目跟進的中國買家所接手。
二
經融危機對于收藏家,對于過分火爆的書畫市場,對于日漸壯大的拍賣行來說,也未必不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在這場危機中,諸多弊端直接暴露出來,我們在大嘆藝術品市場的嚴冬來臨之時,是否想過我們書畫市場本來的體制是否完善,我們市場運行的機制是否合理,書畫市場的土壤是否健康?等等。突如其來的經融危機給了我們反思的機會,給了我們將過去不合理的機制推到重來的可能。這場危機,勢必會導致相關各行業的優勝劣汰,一些實力不濟,貪圖暴利的拍賣行、畫廊甚至相關的行業諸如為火爆的書畫市場宣傳炒作的民間雜志,畫商、以及許多借機炒作的書畫家,凡是在此間投機經營者,都將不可避免的面臨著重新洗牌與重建。君不見798藝術工廠每天有畫廊黯然撤出,京城的秋拍少了許多無名的拍行,民間的雜志似乎一夜間銷聲匿跡,畫家的府上忽然間門可羅雀。我們要感謝這場危機讓書畫界驟然安靜,重回失落許久的藝術凈土。
金融危機讓大眾消費的熱情驟減,大家捂緊腰包,束衣節食,做好了安度酷冬的準備。商場夜店生意冷清了,奢侈消費降溫了。藝術品在某種程度上也屬于奢侈品,因而書畫市場的冷清也是情理之中的了。現在書畫界的情況是一片蕭條,以往到年底,是書畫市場最為熱鬧的時候,稍有點名氣的書畫家都忙得不亦樂乎,而今,恐怕除書協美協的部分領導有點活干,大部分書畫家的硯臺都結上了厚厚的冰塊了吧!不過,這對于書畫家們來說也未必是件壞事,對于那些一年到頭忙著制造藝術商品而漸喪失了藝術獨立個性的畫家來說,卻是個難得反省與調整自我藝術的時機。
藝術要發展,需要藝術家不斷創造有獨立個性與思想的藝術作品,市場也要運作,讓藝術家的價值得以體現。如何能使藝術家創造的作品成為商品在市場流通,而又不左右藝術家自我審美之表現?讓藝術家既能獨立于市場之外,不問市場風向,又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這對于一位藝術家,以及畫廊經紀人,書畫市場制度決策人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金融危機讓我們見識了市場“泡沫”的厲害,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炒作既可以充分展示藝術品之價值,同時又能足以摧毀畫家的審美追求。但我以為,當今之世,還是需要適當的炒作。不是說漫天胡吹,買賣雙方都要更趨理性。吹過了會既要了買家的命,同時也給賣方難堪。據聞,時下某些知名畫家的門前,擠滿了畫商雇去退畫的人,令畫家極其難堪。有甚者還要對簿公堂,只怪畫家當初個個要拍胸脯保證他們的畫每年能以成倍的價格遞增。當初的畫跟斗翻得比孫大圣還快,如今跌得也如墜深淵,真是到了谷底。許多畫家的畫不是五折,就是一折也乏人問津!
我所謂之炒作,首要選取有實力的中青年甚至老年尚默默無聞的藝術家,他們在社會的邊緣,沒有處在中心的藝術家炫目的光環,卻有著他們遠遠不及的天才創造。就如股民要選取具有良好實力體制健全的企業股買入,收藏家也當別具慧眼。真正大師的作品屬于未來的市場,這是藝術市場的規律,關鍵是看收藏家如何選擇了。而炒作切不是藝術家本人去忽悠,需要專門的畫廊經紀人去完成,通過畫廊幾年的培養,被學術界藏家所認可,然后精選其代表力作進入拍賣行。如此,建立一個完善的運作機制,如此縱使經濟波動中畫廊的地位也不易被動搖,畫家的作品更具“抗跌性”。而目前國內的藝術市場并不規范,不少藝術家直接跳過一級市場,通過個人的炒作進入拍賣行,由此出現了許多有名無實的高價位藝術家。從另一個角度看,金融危機確也是件好事,可以擠掉以前藝術市場的“泡沫”,留下真正貨真價實的書畫作品,從而健全藝術市場。在這次金融風暴中,藝術家們應用心磨礪自己,用作品來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是一次洗牌,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三
書畫市場作為一項文化產業,日益在市場經濟中占有一定的份額,與書畫相關的產業所帶來的市場效益,也逐漸令許多人受益。據說深圳有個布吉鎮大芬村,是國內最大的行畫銷售市場。那里,廣東和港澳老板經營的畫坊、畫廊及藝術公司星羅棋布,每年都有數百萬件油畫作品經包裝后銷往世界各地。尤其村里有近2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流浪畫家、畫師駐扎,其創造和帶動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國內類似這樣靠藝術產業,從事書畫制造、交易以及教育的人群,大約估計也有近千萬人吧(未作具體統計)。美國的好萊塢電影,韓國電視劇,日本動漫的輸出在其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不小。而我們向國際輸出了什么?創造了何種收益?現代電影,電視,多媒體制作,西方國家已走在了前列,我們自無優勢可言。而我們的國粹,多已瀕臨拯救的邊緣,昆曲、古琴等民間工藝幾成絕響。那么,我們如何來經營自己的藝術產業呢?
書畫市場在國內尚屬新起的行業,藝術品交易成為社會經濟的一部分,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以及相關的管理制度制定,對我們甚至國際上來說都是全新的。對于藝術市場之發展、研究、管理,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始有學者關注,尤其是書畫藝術市場,以經濟學之視點來觀照研究,更是一門新興之學問。近年來,藝術市場如此火爆,卻鮮有科學、理性之分析,就連國內一些著名拍賣行高層的負責人,也坦言他們對市場沒有研究。大專院校專門的研究機構也很稀少。因此,對于藝術品市場的管理以及相關制度的制定都是雜亂無體,處于一種無序狀態,才導致藝術市場今天之畸形發展。那么,如何來建立規范有序的書畫市場,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更是需要我們來討論與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