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敦邦先生從事連環畫創作五十多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人物畫譜》形神俱佳,是他的精心力作。有關其繪畫種種,似已無需門外如我輩置喙妄評。就我所見所知,摭拾于此。戴敦邦的連環畫與中國畫作品如,《戴敦邦新繪全本紅樓夢》《戴敦邦道教人物畫集》《戴敦邦新繪全本水滸傳》《長恨歌》《聊齋》《石壕吏》等,均被美術界津津樂道,有著極高的聲譽。讀這些畫冊讓我們受到了大氣畫風的洗禮,同時也得到了心靈上的升華。
戴敦邦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濡養,他的畫有著獨特的風格與中國民族藝術的精神。他在連環畫上傳承十八描,人物充滿活力,畫面充滿了生命力。正如蔡若虹先生在《戴敦邦連環畫集》序言中所說的:“戴敦邦畫了很多畫,連續性的插圖以及四扇屏等等。他的作品可貴之處,在于始終不脫離群眾,始終說中國話(雖然有兩三種不同的聲音),始終不跟著外國畫家的屁股后面跑,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畫家。”蔡若虹對他的評價,當不為過。
我在相冊中找到了我與戴敦邦夫婦以及魯迅、瞿秋白研究專家丁景唐、傳記作家丁言昭、畫家范生福、孫愚、《連博》責任編輯史力群夫婦等人在一起的合影。這使我記起,我與戴敦邦先生第一次見面是在2003年2月上海仰光大酒店的餐桌上。那天,他身著中式對襟棉襖,慈眉善目,戴著一副眼鏡,正襟危坐,不善言辭,頗顯出一種君子自知的尊嚴和樸質風度,讓我心生敬意。國畫、連環畫、插圖無一不能的戴敦邦先生,已是古稀之年的老畫家了。他的藝術生涯是從臨摹連環畫開始的,十四歲就臨摹、觀察藝人作畫。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開始自己謀生,到一家小書店里自學繪制“小人書”。在上海市敬業中學畢業后,他考入上海第一師范學校,1957年進入上海《兒童時代》雜志社從事插圖工作。此后戴敦邦的連環畫集陸續出版,有關連環畫的文字也時見報刊。他憑借手中的一支筆,勾勒出古代人物神韻之美。他非常推崇明代陳老蓮的人物畫像,這也是他的一種美學追求。他的連環畫廣受連環畫界和讀者的歡迎。戴敦邦的《陳勝吳廣》,是一本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彩色連環畫冊,畫得意境深遠,于1978年在日本東京獲獎。日本筑波大學教授杉田豐對他的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戴敦邦先生的作品使我深感中國畫家的畫技來自長期勤奮刻苦的學習。特別是這部作品,像是展現了一個大型的戲劇舞臺:浩大的場面,人物的表情、動態、服飾等的描繪,無不具有非凡的廣度和深度。整體的色調是和諧而又深沉的,而最為重要的是作者所調度的色彩效果,使朱紅色分外鮮艷奪目。這繪聲繪色的畫面,使人身臨其境,感受到畫中人物的說話和種種嘈雜聲。這樣精彩的作品,對于見過不少歷史畫的我來說,絲毫不減它巨大的魅力。”戴敦邦對自己描繪民間古人畫像的高超本領,更是自負,曾自稱“民間藝人”。他蜚聲國際,使中國連環畫真正走向世界。戴敦邦身為中國紅樓夢研究會會員,要為外文版《紅樓夢》插圖,為了更好地表現《紅樓夢》的人物,他專門去故宮博物院作實物考察,搜集素材。為外文版《紅樓夢》作插圖二十四幅。這本書由楊憲益、戴乃迭先生翻譯,外文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畫冊中的人物不論賈宅玉、林黛玉還是王熙鳳、薛寶釵等人,其站立或坐姿,眼神舉態,揮動纖手,搖晃酥臂,楚楚動人,尤其奪人眼球。由于戴敦邦在連環畫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979年經著名漫畫家丁聰、方成先生的推薦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戴敦邦的名聲自此大振。但是,他還是孜孜不倦地同其他畫家一起去訪問敦煌、麥積山、永樂宮、大同、云崗、龍門等名勝古跡,通過臨摹學習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1981年戴敦邦調入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繪畫,任藝術系主任。由于過分鐘情繪畫,不久他又辭去了系主任一職。正如他在創作手記中所言,“吾以畫為主,畫以吾為友。”自成年以來,夢醒誘惑,幾乎盡在一個“畫”字。戴敦邦除了繪畫以外,對中國的古典戲曲、音樂、舞蹈、文學都有著廣泛的興趣。他擅長南方的雅曲,并能哼唱清柔曲折的昆曲,更喜歡悲壯沉雄的秦腔,認為秦腔雖高亢悲壯,有著一派陽剛豪放之氣。半個世紀以來,他畫過《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戴先生所選取較多的是古典題材。譬如·他創作的組畫《長恨歌》,是依托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所作,他用細膩柔潤的筆法,把楊貴妃的美麗和豐腴的身材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再現了唐代人物畫像膏腴雍容的審美情趣。讀白居易的《長恨歌》,再欣賞戴敦邦繪的《長恨歌》,真是一次詩畫之旅,是別有韻味的藝術享受。他畫過一幅清瘦的《營雪芹著書圖》贈送給海外紅學大家周策縱先生。周策縱題詞并珍藏,成為一段文苑逸事。他所畫《米芾拜石圖》的扇面與著名國畫大師程十發繪的《歲寒三友圖》扇面,在臺灣“國父紀念館”展出,頗得兩岸文化界人士的青睞。
1994年歲末,戴敦邦應邀擔任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人物造型總設計。劇中的演員就是比照他筆下108將的相貌形容去挑選的。每幅面作皆是用心之作,人物形神兼備,為眾人所傾倒。當劇組對他說“繪制人物像的費用給的不是很高”時,戴敦邦回答說:“不給錢也畫。”為藝者情必癡,以畫傳名,重在人品,這在戴敦邦身上再一次得到印證。中國畫的內核實際上是作者人格的反映,所以有“人品不高,用墨無法”的格言。上海昆劇團團長蔡正仁先生稱戴先生在《水滸傳》人物里畫的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是當今畫壇上的一絕,他的畫為演員塑造人物造型提供了鮮活的監本。歷史名著的傳承,用國畫形式的再創作,戴敦邦先生可謂獨樹一幟,為畫壇增添了一抹重色。
1998年,《戴敦邦古典文學名著畫集》出版時。華君武先生就有過評價說:“這是一本近時難得好畫冊,畫歷史人物有新意,不落俗套,形象豐富,形式美,意境深,令人愛不釋手。魯迅曾預言連環畫要出大家,我看戴敦邦就是其中的一個。”丁聰先生動情地說:“戴敦邦是位極刻苦的畫家,他作畫的范圍,也許無人能與之比擬。他筆下的人物有時代感,對文史作品的理解也很深刻,如紅樓人物的細膩,水滸人物的粗獷……所以一畫出來就會被讀者認同,無論對內行還是一般讀者,都非常有感染力,值得再看,三看。”
戴敦邦先生還接受了作家出版社的邀請,將與作家劉心武合作一本《金瓶梅》的人物評傳。這本評傳,劉心武以文字評論,戴敦邦則以畫來闡說。他以人物畫見長,精于人物的神態,善于點染,線條強烈,描寫盡致,自成一格。從他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傳承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得十分突出,這不僅是他的藝術上的造詣深,更是他豐厚文化內涵的外延!

戴敦邦現任中國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連環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他一生鐘情于中國畫、連環畫。基于對連環畫的熱情,他2002年帶著上海幾位畫家范生福、孫愚、楊宏富以及史力群先生,策劃成立中國連環畫藝術博物館和創辦連環畫的專業性刊物《連博》,出于多方面的客觀原因,博物館的建址至今還沒有落實,戴先生仍在努力著。但《連博》卻一期也不缺地堅持辦了下來。《連博》用魯迅先生的手跡題刊名,文與畫并刊,戴敦邦親自擔任總監。辦刊的宗旨是“正本清源,求索發展”。旨在于連環畫的藝術世界里宣傳和拯救獨具民族特色的連環畫。追求連環畫根源,報道連環畫壇動態,展示當代連環畫壇畫家的時代風采和創作成果。我手中的《連博》創刊號,扉頁上有戴敦邦、范生福、孫愚的簽名,頗值得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戴敦邦畫連環畫《大亨》則是華君武先生提出來的。上海老作家沈寂先生的長篇小說《大亨》,連載于《新民晚報》,華君武看到后就立即寫信給沈寂說,“應請一畫家作插圖,我想非戴敦邦莫屬。”戴敦邦旋即以飽滿的創作熱情,用傳統國畫的白描手法,歷時七個月創作完成了連環畫《大亨》。此畫冊有290幅圖,文圖相得益彰,真是藝貴創新。《大亨》的出版,轟動上海畫壇一時,不久。《大亨》更赴比利時“首屆中國連環畫展”參展,被稱為連環畫史上的經典之作。任何一個藝術大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他從事的藝術始終有著鍥而不舍的迷戀,并且在追求過程中不斷地打破、反叛、變更和創新,戴敦邦也是如此。他以自己的天賦與勤奮,開創了連環畫的新風,《大亨》就是明證。
戴敦邦不斷汲取古人繪畫的精華,擅長古代人物畫,逐步形成了質樸、凝煉、深沉厚重的創作風格。他繪畫造型能力極強,有著過人的眼力,可以說天資、功力、學養、品德四者兼備,所以他又被東北畫家王弘力先生稱為“現代任伯年”。2005年戴敦邦赴東北沈陽參加“王弘力從藝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期間,與幾位畫壇同道到魯迅美術學院拜會當時已有91歲高齡的“湖社”畫會元老晏少翔先生。當他們一行人走在該校區的一隅時,被魯迅美院的學生晁松認出。基于戴敦邦的聲望,晁松即后退三步,單腿跪地,右手直伸觸地,向戴敦邦行旗人禮,大聲言道:“小的連環畫孫子晁松,給連環畫爺爺請安!”此事在連環畫圈內被傳為佳話。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平樸是一種深刻而深厚的美,真誠則是這種深刻之美和深厚之美的本質。畫家戴敦邦的繪畫藝術就充滿著平樸的性格和真誠的德行。畫本無言,畫家所說的或許都在畫中,他創作的中國畫、連環畫顯示出平樸與真誠的魅力。他的畫有口皆碑,影響深遠,也是公認的畫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獨樹一幟的卓然大家。正如葉淺予先生贊譽道:“戴敦邦是畫連環畫的能手,而且既能畫水滸漢子,又能畫紅樓粉黛,男女不擋,文武不擋。運用中國畫的造型用筆,描繪歷史故事人物,是當今獨樹一幟的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