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能過剩,中國汽車工業再次擴張的機會在哪里?中國能否像日本、韓國那樣擁有“海外市場推進器”?
2005年-2007年,是中國汽車進出口實現歷史性突破的三年,出口的數量(出口量和出口金額等)、質量、規模和速度等都令世界矚目。日本和韓國汽車工業的崛起依賴的都是海外市場,中國汽車工業的興盛有沒有同樣的原因?韓日經驗能否為中國翻版?
跨越,從逆差到順差
來自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的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汽車出口7.8萬輛、6.12億美元;2005年出口17.4萬輛、15.8億美元;2006年出口34.3萬輛、31.3億美元;2007年出口61.5萬輛、73.2億美元。短短四年時間出口數量增長了6.9倍,出口金額增長了11倍。四年來,出口增長居高不下,出口數量的平均同比增長為92.8%,出口金額的平均同比增長則達到112.9%,這個增幅遠高于我國整車產銷增幅,表現出了極大的活力。
與之相比,進口則相對遜色多了,2004年以前我國汽車和工業總是出口遠低于進口,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中國汽車進口一直處于徘徊期,年增幅不足10%,直到2005年才有所改觀,達到23%,但是這遠遠低于出口增幅。2005年中國汽車出口量以17.2萬輛一舉超過14萬輛的汽車進口量,這也實現了中國汽車工業由順差到逆差的歷史性跨越。
救世,自主品牌崛起
過去三年,是中國汽車進出口飛速發展的三年,它對中國汽車工業的貢獻不在于其在中國汽車產銷中占據了多大的比重,相對于中國汽車工業的絕對能量而言,出口量只是占到了較小的一部分,它的價值真正體現在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貢獻上。
過去三年,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崛起的黃金年代。2005年以前,華晨、力帆、吉利、長城甚至奇瑞這些如今響當當的招牌在過去也僅僅是在徘徊在二流汽車制造企業之列,比亞迪更是名不見經傳,但是如今不僅奇瑞進入中國汽車第一軍團,其他的自主品牌也紛紛崛起。“有別于中國國企和合資汽車制造商,自主品牌在過去三年中是靠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崛起的。”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部主任徐長明這樣告訴《汽車觀察》記者。目前,奇瑞、長城仍然頭戴著中國汽車出口的一頂頂桂冠,奇瑞年產量的1/3出口,吉利和長城也不遑多讓。自主品牌汽車是過去三年中國汽車出口的主力軍,當然出口也為它們的成長積累了寶貴的資本和國際化經驗。可以說,中國自主品牌能夠在中國大地上在強大的合資企業和國企汽車制造商夾縫中求存成長,海外市場是它們的救世主。
現在,中國汽車行業已經能夠產生汽車產能過剩的憂慮,自主品牌的成功啟示了其他汽車企業也紛紛把眼光看向國外。但是,這條路并不平坦。有別于日韓,中國汽車工業的高速增長靠的是國內市場的內需拉動的,而不是海外出口市場。中國汽車出口在絕對數量和絕對金額上遠遠不如日本、韓國。在日韓這兩個主要以汽車出口為主的國家,汽車出口占到汽車產量的近2/3,但是這個數字在中國卻不足1/10。但是這并不能抹殺中國汽車出口的歷史功績,它至少是自主品牌汽車成長的推進器,何況在出口中國有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