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海歸來說,中國的汽車產業,才剛剛開始。顯然,他們不會讓機會在自己手里溜走。暫時沉寂的他們,沒準在下一秒就會帶給我們一個驚喜。
三年前,對于眾多的汽車企業來說,海歸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對于急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取有所作為的企業來說,人才成為最稀缺的資源。這個時候,有著豐富跨國公司工作經驗的海歸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也就不言而喻。
三年后,回首海歸曾經集中的企業,新鮮不再。但是也不難發現,汽車海歸,正在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而對于中國企業尤其是自主品牌企業的自主開發,開始起到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更傾向于做技術管理
許敏選擇離開奇瑞在海歸們中引起了震動,因為在被奇瑞老總尹同耀“三顧茅廬”之后,于2003年3月擔任奇瑞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兼奇瑞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的他,頭頂還有一個耀眼的光環:中國汽車海歸第一人。
但是這個身份,在2006年悄然發生了變化,許敏回到了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并擔任校長助理兼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一職,悄然完成了由企業管理者向學者的轉變。
這個巨大的變化,內中情由,也許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說清楚。坊間盛傳,奇瑞集團董事長尹同耀的一句話,道出了許敏離開奇瑞的根本原因。“知識分子,不懂管理。”
除開許敏,還有很多在許敏的帶動下回國的海歸們,都已經離開了最初選擇的企業。這里面,包括現在的長豐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志玉以及吉利副總趙福全,此前,他們分別擔任了長城汽車和華晨集團的技術掌門人。
或許,尹同耀和其他不少本土汽車企業的領導者都認為,許敏及其代表的海歸技術人員們應該充當一個科學家的角色,而不是作為一個管理者出現。
但許敏及其伙伴們顯然不這樣看,他們在參與了國內的技術研發之后認為,中國最需要的恰恰不是關鍵技術,而是技術管理能力。在接受《汽車觀察》的專訪時,許敏一再強調了管理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對汽車這種基礎性產業所必有的大規模技術開發團隊時,一個好的技術管理者對一個企業的價值,不是海歸們所掌握的前沿技術,而是其為這個企業設計的開發流程及其規范。
海歸在跨國企業多年的技術開發和管理經驗,顯然讓海歸們有一種自信。而且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國內大多數自主品牌企業的研發體系,確實是在海歸們的主導下完成的,這其中,許敏對奇瑞,韓志玉對長城,趙福全對華晨的貢獻也是這些企業無法回避的。
在得知許敏離職的確切消息后,一位同為底特律歸來的技術專家頗有感慨地說過:“包括許敏在內的這批人,當初放棄了在底特律的高薪和職位,選擇回國,其實都是懷著做一番事業的夢想的,都是希望能為中國的汽車事業貢獻力量。”
許敏對自己的離職處之泰然。他說:“我們這些海歸就是干實事的,其他的不會。”現在,上海交大成為了他的下一站。但是對于心懷做實事夢想的許敏來說,這里肯定不是終點。文章引用自:
我們能否這樣去猜測,許敏在上海交大的院長角色。似乎只是一個過渡,他還在尋找機會。
專職自主開發
一個世人皆知的事實是,上世紀70年代,正是2000多名韓國汽車研發人才從美國返回國內創業,才一舉改變了韓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進程,韓國汽車也因此逐漸成為世界汽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于近年成功反攻入美國市場。海歸對韓國汽車工業的自主開發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這樣的故事,開始又在中國汽車企業里上演。
2006年4月4日,上汽集團正式宣布,任命汪大總為公司副總裁,全面負責上汽股份的技術管理和產品開發工作,包括組織擬定公司中長期產品發展規劃和技術路線,組織建設公司的自主開發體系和培植自主開發能力,完善公司的技術管理體系及工作流程,以及推進自主品牌汽車、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電子工程等項目建設。
汪大總的加盟,讓上汽集團自主的步伐加快。由于汪在整車設計開發和系統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技術研發和技術管理領域享有很高聲譽,上汽集團對于自己的自主之路也似乎有了更強的信心。
在一汽和東風的自主品牌轎車項目“千呼萬喚始不來”的時候,上汽的榮威卻成為了市場的焦點。雖然技術來源于英倫,但是汪領導下的上汽研發部門對于其本土化的改造和創新,也為榮威打開市場局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榮威項目的成功,讓國內眾多企業似乎又找到了方向。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從來沒有進過韓國現代技術研發中心的大樓,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走自主道路的決心。2008新年伊始,一個汽車業內已經公開的秘密是,北汽控股全球招聘總經理職位最終敲定現任上汽集團副總裁汪大總。
對于此時的北汽來說,走自主道路已經成為唯一的選擇。那么,幫上汽集團向自主轉型立下汗馬功勞的汪大總便自然便出現在了北汽董事會的視線范圍內。
汪大總擔任北汽總經理一職之后,其使命應該和在上汽集團大同小異。他要盡快搭建起一個適合北汽的自主開發平臺,并盡快組建一支精干的研發隊伍。對于已經有了豐富經驗的汪大總來說,這不是難題。而且憑借著汪大總在底特律華人以及汽車海歸們中的影響力,他能為北汽引進更多高素質的技術人才,這對于北汽來說,也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除開汪大總,福田的鄔學斌同樣值得期待。鄔學斌回國后,只是在奇瑞呆了短短幾個月。便只身北上,進入還是以商用車的發展為特色的福田。而對于福田來說,鄔學斌的到采并不是可有可無,事實上,福田也開始謀求轉型。在乘用車的開發上有著很高水平的鄔學斌,在福田一呆就是五年,這五年中,其也為福田搭建了一個轎車開發的平臺。
得益于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一些人也選擇了自主創業。上海御能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徐性怡、蕪湖杰鋒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范禮等便是代表,前者現在致力于新能源汽車關鍵琴部件系統的開發,后者則努力將自己納入奇瑞的配套體系。顯然,他們看到了汽車產業在中國還是朝陽產業。
對于海歸來說,中國的汽車產業,才剛剛開始。顯然,他們不會讓機會在自己手里溜走。暫時沉寂的他們,沒準在下一秒就會帶給我們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