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這三年,沒有什么能夠組織中國汽車走向世界的步伐。
2005年之前。對于眾多的汽車企業來說,走出國門,還只有一種形式:產品直接出口。情況在三年間發生了變化,這其中,無論是2006年的上汽收購雙龍所引發的罷工風波,還是2007年廣大自主品牌汽車頻繁遭遇的“碰撞門”,雖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們,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已不再那么簡單,但是,走過這三年,沒有什么能夠阻止中國汽車走向世界的步伐。
始料未及的罷工
上汽與雙龍的故事肇始于2003年。其時,正值中國汽車工業誕生50周年,業界已經開始對中國汽車產業“以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思路作出反思,而此時,上汽也處于構想國際化戰略,購買海外技術、企業,發展自主汽車品牌戰略思路的發端階段。上汽的意圖是,利用雙龍研發技術與團隊,為上汽打造自主品牌服務。知情人士比喻說:“上汽要借雙龍這只雞,下上汽的蛋。”
另一方面,上汽是中國汽車企業中,乃至整個中國本土公司中,最有資本和實力進行國際化業務嘗試和拓展的企業之一。韓國雙龍正是上汽選擇國際化戰略的一個起點。但是,在民族情緒強烈的韓國,上汽如何在收購國避免被扣上“技術竊取者”和“資源掠奪者”的懷疑帽子?上汽的跨國整合能力、執行力與成熟度能不能足以支撐其國際化戰略構想?
上汽也曾預想,收購雙龍可能會引發很多問題,但對問題的爆發,上汽根本未曾想到,首當其沖的是一場罷工風波。這場始料未及的罷工,對上汽雙龍2006年上半年的業績影響尤甚,其營業虧損和當期虧損分別達到100億韓元和176億韓元。銷量比上年同期增長1.2%,但比上年后期減少了23.4%。
對于上汽來說,雙龍的困境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上汽集團的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處理不當,雙龍的罷工風波可能導致上汽向自主轉型的腳步放慢。這個時候,只有有著豐富經驗的人才能擔起這個重任,墨斐成為了合適人選。
在墨斐的主導下,上汽采取了強硬卻不失靈活的措施來應對這場風波罷工。最終,在雙方都妥協的情況下,歷時49天的罷工結束。但對上汽來說,從國際化跨國整合運營上講。雙龍對于上汽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另外,在完成對雙龍收購的同時,上汽也參與了對英國羅孚知識產權的收購,和當時的南汽進行了一場兄弟之爭。最終,這場恩怨也在2007年底塵埃落定,上汽完成了對南汽的并購,羅孚技術在中國有兩個開發平臺的尷尬成為了歷史。
接下來,上汽必須用具體的計劃、行動消除雙龍和韓國輿論界對于“轉移技術”的憂慮和質疑。上汽必須訴諸實踐,努力矯正韓國方面對于上汽并購雙龍戰略意圖的錯覺,要明確上汽整合羅孚與雙龍兩個國際化觸角的戰略——將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羅孚和擁有管理控制權的雙龍汽車兩個海外技術平臺。向自主品牌的開發平臺靠攏、協同開發,最終實現與中國國內市場與制造基地聯合,最大程度實現三個平臺的協同、共享。
不過,對于如何處理雙龍汽車、羅孚、上汽(中國)三者在技術研發、國際市場的運營整合與良性協同,依然是對上汽的一個巨大考驗。
好的心態最重要
廣本前總經理門協曾經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我時時留意是在別人家的花園里工作,要尊重主人的文化習慣,讓花園變得更美麗、更富裕。”這句話,被他認為是跨國公司成功的秘訣。
對于今天的廣大汽車企業來說,走出國門,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把產品賣出去。事實證明,產品直接出口這種看似比較簡單的辦法已經越來越難走。代表性的事件是,2007年,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在俄羅斯,中國轎車在多項碰撞測試中鎩羽而歸。而在2005年之前,長城汽車一張在天津港大規模出口的照片讓業內人士津津樂道,與此相呼應的是,2006年,奇瑞的旗云一度在俄羅斯市場上進入最暢銷產品十強榜。前后不過兩年,海外市場的開拓,對于中國汽車產品來說,已經很難樂觀起來。
除了收購和產品直接出口,中國汽車走出國門,還有兩種模式比較突出。這其中,包括直接在市場所在地建廠和進行貼牌生產。對于企業來說,走出去到海外建廠,既可以避開原裝產品出口的高關稅,有利于競爭,又可享受當地的優惠政策,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而通過貼牌生產,企業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熟悉了產品生產的工藝要求,獲得了先進的產品管理經驗。這兩種模式,利用比較突出的還是長城和奇瑞。這也充分表明,在國際化戰略上,長城和奇瑞走在了眾多企業的前列。
但是,還是在俄羅斯,2007年便對中國汽車產品關緊了大門,國內眾多企業在俄羅斯建立CKD和SKD車間的計劃,都已經擱淺,包括長城、奇瑞等已經在俄羅斯市場上站穩腳跟的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響。對于這,很多人歸結為政治因素。但真的僅僅是政治在作祟嗎?
一位從國外回來的汽車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汽車觀察》,美國企業20年前剛進入中國時都賠錢,都拿政治因素作借口;但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吃透中國市場,獲得了成功,又都說自己的戰略如何如何好。所以,這只是“面子”,而不是政治。中國經濟發展太迅速,外國人猜疑、驚恐都很自然。對于中國的汽車企業來說,關鍵要拿得出在當地市場有體系競爭力的車,價格絕不是取勝的惟一因素。
對于急于走出國門的中國汽車企業來說,中國汽車不能強迫外國市場就范。無論是在海外進行資本收購,還是進行產品的直接出口,都只有迎合、了解、吃透一個又一個新市場,包括需求、法規、情感、習俗,一點一滴積累成功的可能。如門協所說,走出國門就要有“在別人家花園里工作”的心態,這是否應該意味著,我們所有的汽車企業在走出國門的征程上,應該進行一些必要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