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進海外,國際化,中國企業如何沖破“碰撞門”,獲得通行證?
2005年9月14日,也就是2006年德國法蘭克福車展開幕的第二天,在江鈴陸風展臺前喜滋滋接待參觀者的廠商代表們突然接來一個驚天噩耗:就在當日,德國全德汽車俱樂部(ADAC)對江鈴陸風汽車做了汽車碰撞測試,碰撞測試結論顯示:“在其過去20年的撞擊測試歷史中,該車的測試結果恐怕是最糟糕的成績。”
時隔2年,2007年11月,重慶力帆在擴大俄羅斯市場時同樣遭遇了俄羅斯的“碰撞門”。相比2005年陸風的措手不及而言,此次力帆顯然是有備而戰、信心十足,而其成績也是中國汽車海外四大碰撞門中惟一利好的。
前車之鑒
陸風不是第一個想“下西洋”的中國汽車企業,但確屬第一個遭遇海外“碰撞門”的企業。力帆是四大“碰撞門”里面最后一個,但是它不可能會永遠保持這個記錄,只要中國還有想進軍國際市場的企業,那么,“碰撞門”就隨時會發生。
作為第一個海外碰撞門事件,2005年陸風“碰撞門”當時在國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當天,陸風“碰撞門”消息像插上翅膀的惡魔一樣在全世界傳播,讓陸風十分被動,尹家緒事后接受采訪時暗示這是“陽謀”,陸風遭遇了不公正待遇。但是事件造成的影響已無法挽回,“中國制造”在國外又多蒙上了一層陰影,讓中國至今驚魂未定。
確實。陸風具備了當時進入歐洲準入門檻的碰撞安全性要求,但是當面對代表歐洲最高碰撞安全標準的NCAP時就相形見絀了。它也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中國汽車如果想進軍海外,就必須了解并適應別人的游戲規則,有時甚至會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這是必然的,日本豐田和韓國現代當年同樣受到了這份特殊待遇,關鍵是看你如何看待、反省甚至利用這個教訓來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
從這一點上看,陸風碰撞門事件對陸風這樣有意闖國際市場的中國汽車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前車之鑒。盡管已經有了這樣一個“榜樣”,但是還是會有新的企業中招,2007年6月,華晨尊馳遭遇德國碰撞門,奇瑞旗云折戟俄羅斯碰撞門。和陸風事件一樣,這兩起事件背后同樣有準入國排斥中國車的身影,但是因為有了陸風事件的前鑒,華晨和奇瑞的反應要主動且有效多了。
國家汽車質監中心一位官員告訴《汽車觀察》記者,只要你賣車到這個國家,你就要有隨時被“抽查”的準備,不能有絲毫的怠慢。奇瑞旗云的滑鐵盧就是大意失荊州的典型,總以為俄羅斯是欠發達地區,想“先占山為王,再做品牌”,把落后的技術和產品拿出去,結果受狙擊是必然的,而且回應上也被動。相比之下,華晨的反擊無疑是堅決而有力的:上下閉關三月不斷改進汽車安全性,然后回到歐洲在同樣的標準下獲得從一星到三星的不可思議的跨越,給我們設立了一個“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的典范。
從陸風到力帆,值得我們欣喜的是:遭遇碰撞門,我們的成績在不斷提升,不到三年,中國企業在“碰撞門”面前進步了!這也表明我們的企業已經從碰撞門事件中吸取了教訓,并且初步適應了國外的游戲規則,但是碰撞門給中國汽車的警醒卻是永遠的。
知恥后勇
可惜的是,我們選擇吸取教訓的對象不是日本豐田和韓國現代,他們當年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和我們的企業昨天進軍海外的經歷是何其相似!但是我們還有機會,那就是我們同樣可以知恥而后勇。
陸風“碰撞門”一部分原因是企業的大意,另外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國內沒有和歐美日同樣高標準的碰撞安全性環境,無論是消費意識還是碰撞條件。
陸風事件對敦促國內建立自己的NCAP起到了一定作用,2005年年末及2006年上半年,中國自己的c—NCAP在外界不知道的情況下積極籌備醞釀著。
2006年8月29日,C-NCAP在天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碰撞試驗室進行了第一次評價測試。但是,結合到中國的實情,C-NCAP的碰撞要求還是要比歐美的NCAP低,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本身就是一種明顯的進步。
其實,作為汽車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碰撞測試在中國落根生長也有12個年頭。一汽、二汽、天津、重慶、交通部試驗場和清華大學都有碰撞試驗設施,都具備執行中國汽車安全碰撞的能力。陸風“碰撞門”事件之后,2006年7月1日“雙碰”標準開始實施。
不僅國家、行業對汽車碰撞安全性能重視,就連企業自己也意識到碰撞是其必須跨越的一道坎。長城汽車這家國際銷量比重很大的企業自己拿出3000多萬元建立了碰撞試驗室,無獨有偶,國內民族輪胎巨頭山東玲瓏也斥巨資建立碰撞試驗場。
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在過去三年中發生巨大轉變:以考量造型美觀和內飾精細為主悄然向安全品質傾斜,消費者甚至會在買車時將車輛的碰撞安全級別列在性價比頂端。
由此可見,重視碰撞門、重視汽車安全品質是從國家到企業再到消費者的一個群體意識,也是中國汽車碰撞在進步、在理性化的標志。尤令人欣喜的是,C-NACP還在尋求新的突破:新車燃油、主動安全與行人保護,未來與國際接軌甚至建立新的安全標桿都有可能。
相信在目前這種環境氛圍下,中國的碰撞門事件會越來越少。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因為沒有了碰撞門,我們可能還會遭遇知識產權門、品牌標志門、環保門、節能門等其他各種門,只要我們想進入國外市場,“門”的考驗無法逃避。我們的惟一出路就是:吸取、借鑒國內外“門”的經驗教訓,由內到外,從法規到技術,從造型到品質,全面改造我們的形象和品牌,打造“門”的保險,這才是中國企業獲得國際化的“萬能通行證”!